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论康德纯粹知性概念的“主观演绎”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3-01 15:26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王慕洁
分享到:

 

  摘要:范畴演绎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重要位置,但康德本人却为这一部分写了两个版本,引起不少争议。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的区分是范畴演绎的结构之中所包含着的区分。本文试图从“主观演绎”着手,梳理第一版演绎的论证结构,澄清其中包含的误解。

  关键词:主观;客观;范畴演绎

  纯粹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之中的突出地位,如康德自己在序言中所说的:“对于探究知性的能力、同时规定其应用的规则和界限来说,我不知道还有什么研究比我在题为纯粹知性概念的演绎的先验分析论第二章中所作出的研究更为重要的了;这些研究也使我花费了最多的精力,我希望这些精力不会没有回报。”[1]但这个让他“花费了最多的精力”的部分,却让他花费了更多的精力。在第一版出版的几年后,康德又使这一部分几乎以全新的面貌的呈现出来。由于这个新的演绎完全打破了原先的章节划分,研究者们很快就把注意力放到一个这样的考察中:演绎的总体结构甚至任务是不是也随着这个新的论证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于这个变化,尽管康德本人只是简单地归结为“表述方式”的不同,但当读者们发现在第一版中作为结构线索的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的划分在第二版中不再被提及时,他们推测这个修改很可能远远超出了康德自己认为的“表述方式”的不同。根据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的这个线索,他们或者认为,康德在这个新的演绎中删去了第一版的主观演绎,全面改写了客观演绎;或者认为第一版总体上是主观演绎,第二版是客观演绎;那么,既然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的任务和目的是不同的,新演绎的任务必定也随之发生了的变化。当然还有一种观点基本上同意康德自己的看法,认为格局上、甚至结构上的改变,不足以说明它们有多大的不同。

  在此情形下,弄清楚主—客观演绎这一划分本身就变得尤为重要。然而,当我们回到《批判》的序言部分,也即查看这一划分的出处时,我们发现那里的说法并不十分明晰。有学者把其含混性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这一区分本身不清楚;二是康德并未指出这一区分在正文中的对应部分;三是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清楚。[2]墨守序言里提供的词句,无疑会对整个论证的把握造成困难。我们接下来就将追问,“主观的”对康德来说意味着什么,并以此澄清在这部分的康德研究中流行的一些误解,在这些误解中,尤以对“主观演绎”的误解为甚,因为所谓客观演绎,乃是指范畴的客观有效性演绎,至于这种演绎中何以加入一种“主观演绎”,其内容和目的究竟是什么,不是一个容易解答的问题。

  一

  值得注意的是,康德本人在这一部分并未以主/客观演绎的头目来区分他自己的论证,而是代之以“准备”和“系统地论述”、或者“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论证来规划它。我们看到,在第一版演绎中,这三种划分纠缠在一起,正是困难之所在。

  那么,什么是“主观演绎”’?正如我们说的,提到这种划分的地方主要有两处,一处在序言,一处在三重综合学说之前。两个地方的说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尽管这些说法不大清楚,我们还是只能抓住这条唯一的线索,采取一种综合的看法,推论出到底什么是主观演绎。如果主观演绎在第一版中确有其确切的位置,它就首先要符合:考察纯粹知性本身,这涉及到它自身是如何可能的、它的种种认识能力而且是放在某种关系中的考察。其次还要符合:仿佛是从结果寻求原因、类似一个假说、似乎允许人们有不同意见,有可能被误解为依据主观的经验性形状的考察。从后一点来看,这个学说中必定包含有某些不大为康德同时代人熟悉、或者易于被采纳的说法。对此,在第一版系统论证中出现的一条注释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线索,它说:“没有一个心理学家曾经想到,想象力是知觉本身的一个必要成分。之所亦如此,部分是因为人们把这种能力限制在再生上,部分是因为人们相信,感官不仅给我们提供印象,而且还把这样的印象结合起来,完成对象的图像,为此在印象的易感性之外,毫无疑问还要求有更多的东西,即一种综合印象的功能。”[3]就在接下来的不远处,康德又再次表达了类似的疑虑:“……这虽然令人感到奇怪,但根据以上所说却毕竟是可以明白的,因为没有这种先验的功能(指想象力的先验功能——引者注),对象的任何概念都根本不会汇聚到一个经验中。”[4]由此看来,先验想象力很有可能就属于这种学说,这个学说不仅不容易得到普遍认同,甚至康德自己在一、二版中对它的处理都有所差异。在第一版中,康德说它说人类灵魂的一种先天地作为一切只是之接触的基本能力,是从与感官、统觉并列的第三种心灵能力想象力中派生出来的能力。到第二版先验想象力的地位明显下降,它不再是仿佛可以独立于知性的能力,知性通过它从内部规定感性,它只是以想象力的先验综合的名义来实施这种行为。同时,这个学说又确实是由“杂多表象被结合”这个结果推导出来的“原因”。况且,按照序言中说的,这一原因不能只是经验的主观条件,还必须是一种作为条件的主观能力,是放在在主观的关系中对知性的探求。先验想象力也符合这一点,从前面我们对三重综合学说的简要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出,感性、想象力和统觉这三种来源对表象进行的综合是以先验想象力为主导的综合,无论它的地位有何变化,没有它就无法在统觉和直观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比起想象力的先验综合作用,感性和统觉实际上更偏向于只是主观条件,而非作为条件的主观能力。那么我们似乎就可以得出结论,凡属于主观演绎的地方,先验想象力的学说可以作为一个标志。

  二

  然而,在第一版中,准备部分的三重综合学说算是一个集中讨论想象力的地方,同时,系统论证中的两条道路也都以它作为一个环节,准备部分和系统部分又构成整个第一版的论证,那么如果想象力出现的地方都是主观演绎,是不是整个第一版演绎都算作主观演绎呢?或者准备部分(主要指三重综合部分)是主观演绎,而系统部分是客观演绎呢?答案是否定的。主—客演绎之分即不与两条道路、也不与准备—系统的划分有关。首先,准备部分论证想象力的目的主要在于解释“综合的表象使对象可能”这一命题中的“综合”的问题,而系统部分才是对“范畴作为经验对象的可能性条件”,也就是范畴的客观有效性的正式阐明。尽管前者解释深深地关联后面的系统论证,但它们的任务毕竟不是完全等同的。这样一来,这两个部分就不能以一个“主观演绎”来统称之。事实上,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是交叉论证的,这一看法是准确的。[5]因为一开始划分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的时候,康德只是说它们是论证的两个方面。所以我们最好在一种弱的、而非强的意义上将这“两个方面”理解成“两个演绎”。[6]这种理解的好处就在于,使我们免于陷入到它们各自在文本中对应的具体位置的争论之中,因为这两个方面本身就是交织在一起的。尽管整个演绎的主要目的,按照康德的说法,是属于客观方面——范畴的客观有效性证明的;但从我们上面对照着呈现出来的两版演绎中平行的范畴客观有效性论证来看,如果没有以想象力综合为标志的主观方面的介入,整个客观演绎就会是不圆满的。所以在这个演绎中占主导地位的客观方面,实际上是包含着主观方面在内的客观方面。这一点对于两版演绎来说都是很清楚的。那么,两版演绎都是包含着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