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凯利建构选择主义与罗杰斯自我理论的比较评析(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3-15 15:43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谢盈盈
分享到:

 

  2.2 认识论

  对于真相和真理的本质,罗杰斯和凯利的看法在大体上是一致的。罗杰斯认为人们永远不能发现任何关于人,关于关系或者宇宙的背后的真实,只能描述可观测事件的关系;不论科学研究多么深刻,人们永远不能借助它去发现任何绝对的真理,而只能对出现概率较高的种种关系作出描述。另外,罗杰斯曾对科学发展的阶段进行过描述:首先,科学的创造性阶段开始于追求主观意义的个人,创造性的过程是一种对尝试性的、个人的、主观的信念的陈述。在现实检验阶段中,验证方法的使用取决于人的主观选择,科学方法只是一种工具性的存在,受主观的操控以帮助核查个体之前所形成的信念。在最终的科学的应用阶段,对科研成果的使用取决于人的价值取向,科学对人类的影响方式和性质也受到当事人的控制。可见,在罗杰斯所描述的整个科学的研究方案实行的过程中——包括开始、结论的得出和理论的应用没有一个阶段可以离开人。因此,我们可以说,罗杰斯倡导的是一种更为人性的科学观,也可以说这是一种以主观为首的科学观。

  3 两种观点的比较评析

  3.1 两种理论对人的看法都是积极的

  首先,两者都把人当作主动者看待。纵观几种理论对人性的基本假设,凯利“作为科学家的人”和罗杰斯“具有实现趋向的人”可以视作是对弗洛伊德“为消除紧张的人”和斯金纳“受环境控制的人”的一种挑战。罗杰斯认为人是积极能动的有机体,其行为不必为需要与冲动所驱使,也不必为刺激所控制。凯利也曾表达过相同的观点:“我们并不需要诸如驱力或诱因这样的解释性概念来驱动人的行为,我们应把人视为是活跃的,他们只要是活着的就是活跃的”。但凯利和罗杰斯只是否定传统心理学的动机概念,并未抛弃人的动力来源。凯利从认知角度阐述人的内部动力,一个人的心理过程是为他预期事件的方式所引导的,罗杰斯则认为“实现倾向”是每个人行为的单纯又基本的动力来源。其次,两者都认为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从建构选择主义的角度,人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成为一个好的科学家,为达到目标,个体会不断提高描述、解释和预测事件的能力;从自我理论的角度,个体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会敏锐而有序地朝着机体要达到的目标努力。凯利和罗杰斯的这一理论取向,不仅是对人的一种剖析和阐释,更是一种鼓舞。

  3.2 个人建构与自我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个人建构和自我概念分别是凯利和罗杰斯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个人建构来源于个体的经验,是个体看待世界的方式,其内容包含自我和非我两个部分。自我概念也来源于个体的经验,是个体看待他自己的方式,包括具有“我”之特性的一切想法、知觉及价值。因此,自我概念可以看做是建构的一部分,是关于自我的一簇建构。然而在衍生特质方面,两者却存在着质的差别。首先,就朝向性而言,自我概念关注的是此时此地对自我的体验,罗杰斯认为个体只有生活在此时此地才能充分享受生活,反省过去、计划未来,都只是在浪费时间,即所谓的“活在当下”。而个人建构着眼于对未来的预期。凯利认为,我们的生活完全对着事件的预期而去,促使个人有所企求的是未来,即所谓的“面向未来”。其次,就可知性而言,罗杰斯认为个人的自我概念只有他本人最了解,外人不可能完全了解他人的自我概念,因此也就无法全然了解他人内心真正的想法和感受。而根据凯利在共同性推论和社会性推论上所传达的信息,人们解释事件的方式是具有共同的一面的,一个人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他人的建构,还能根据对建构的了解在同等程度上预测其行为。可以说,前者坚守的是一块完全独立和私密的“岛屿”,后者建立的是一片可通达而又不失个性的“半岛”。

  3.3 两者在科学观上的差异

  就科学观而言,凯利和罗杰斯都强调科学的主观性及其对个人的意义。然而,两者对发展科学的方式和目的的看法并不一致。贯穿于凯利科学发展观的是一种假设和验证的过程,虽最后的目的是发展个人的建构,但对其合理性的判断以在过程中收到的客观世界的反馈为依据。贯穿于罗杰斯科学发展观的是一种选择和掌控的过程,虽在验证过程中存在与客观世界的交互,但最终的决定权仍在个体手中。有人认为,罗杰斯这种让个体成为科学的仲裁者和评价者的观点是一种对科学家作用的夸大,甚至会导致一种“自我崇拜的倾向”。理由或许在于,罗杰斯的科学观从始至终都指向个体内部,几乎不加注意客观真实地将科学判断等同于价值判断。而凯利的科学观尽管也将自由选择摆在重要的位置,但仍将人的经验放在实际生活和实践的范围内,理性地看到了科学判断中个体与客观世界的交互作用。因此,凯利的科学观虽也跨向了唯心的一端,却避免了受到和罗杰斯相同的责难。

  参考文献

  [1] 乔治·凯利.个人结构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 费·弗兰塞拉.凯利——个人建构创始人[M].台北:生命潜能出版社,2001.

  [3] 卡尔·罗杰斯.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伯莱安-索恩.人本心理学派代言人——罗杰斯[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