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论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之异同(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4-05 09:35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李湫杰
分享到:

 

  马克思和卢卡奇都认为异化或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不仅如此,这两者都是从异化现象或物化现象的角度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而且这一批判都与资本主义的商品和商品拜物教现象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二)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不同点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不同点,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异化思想与物化理论产生根源的差异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他表示异化现象是社会分工、私有制发展的产物,正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表述的一样“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这种发展是使人成为了机械化体系中的零件,人们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只能在这个体系中进行机械的、重复的工作,而且在劳动中人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失去了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分工、私有制和以此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片面发展,导致人与物、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但卢卡奇并不这样认为。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表示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是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加深的。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把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社会性质变成了劳动结果,即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这就使在分工中实际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蜕变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形式,整个社会就被物化了。

  2.异化、物化和对象化的区分

  马克思认为物化有两种:一种是对象化的物化,一种是异化的物化。在论述异化劳动时,马克思还特别注意把异化同对象化区别开来,并认为劳动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对象化,而异化意味着“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1]91。因此,对象化是整个人类社会存在的共同基础,而异化只是特定历史阶段存在的现象,异化是一个历史范畴。而卢卡奇在论述物化问题时,没有对异化、物化和对象化进行严格区分,他认为对象化、物化即异化,并且在批判资本主义经济生活异化现象时,把所有的对象化都简单当作与人相对立的异化现象加以批判,混淆了对象化、物化和异化的区别。

  3.消除异化的途径

  马克思和卢卡奇在异化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并且终究被消灭这一点上形成了共同认识,但是他们对于消除异化或物化的途径和方式则有着根本的差别,这也是异化思想与物化理论最根本的差别。马克思认为,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体现,因此“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是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人的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1]121。共产主义就是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扬弃了异化的社会才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总而言之,克服和消除异化的根本途径是用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而卢卡奇却没有找到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物化的现实道路,而是将克服物化的途径归结为无产阶级的自我觉醒。卢卡奇寄希望于通过无产阶级提高自身思想高度来达到克服和解决资本主义社会活动中人被对象化的扭曲现象,但是对于无产阶级来说,理论“只能是从外面灌输给他们的,而不可能是他们在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达到的自我觉醒”[5]85。

  三、结语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