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宗教批判”的面纱
【摘 要】以往哲学家批判宗教,揭示“理性”的世俗世界,而马克思站在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上,在“理性”世俗世界的时代背景下,他通过批判宗教入手来揭示现实世俗世界,其终极目的是掀起“颠倒了的世界意识”的面纱,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
【关键词】批判;宗教;异化
以往哲学家批判宗教,揭示“理性”的世俗世界,而马克思站在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上,在“理性”世俗世界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对批判宗教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他通过批判宗教入手来揭示现实世俗世界,进而改造世俗世界。马克思对宗教批判的终极目的是将颠倒了的世界意识颠倒过来,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
一、批判宗教: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哪里有宗教,哪里就有关于宗教的思考,而在这些思考中,首当其冲的是对“宗教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也即对宗教本质的探寻,这是研究宗教所有其它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宗教是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各种社会意识的一种,既是意识形态,同时又作为宗教的社会关系乃至制度而成立,具有不同于艺术、哲学、道德等其他各种意识形态构造的社会意识形态。马克思通过批判宗教,揭示出现实世界的本质,挖掘出宗教的历史根源。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明确提出“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为什么说宗教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马克思是站在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上,看到西方哲学与宗教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西方哲学发展到近代的一个特点,就是从宗教理论形态向世俗理论形态转变的。以往哲学家也正是在宗教问题上进行突破和革命,才使得近代西方哲学思想经过一个激烈的争论后向着世俗化倾斜,折射出整个西方社会的世俗化发展历程。所以马克思认为,只有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才能揭示现实世界的本质,揭示其宗教的历史根源:“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抗议、叹息、心境、精神,人们把现实生活中的情感、精神、希望都寄托给了上帝。人越是依赖上帝、人就越是失去自我,从而造成人的世界的贬值。所以人民不能依赖鸦片那样依赖宗教。如果想要从痛苦的尘世解脱,就要与现实社会作斗争,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在阶级社会,宗教对充满剥削和压迫的“苦难尘世”起着理论上的辩护作用。它是颠倒的世界意识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因此,反对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马克思通过揭示宗教的历史根源,找到了反宗教的批判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并据此对宗教进行了有史以来最深刻的揭露。
黑格尔以“辩证法”为纽带实现了主客统一,然黑格尔哲学体系是建立在“绝对观念”这个基础之上来谈论主客统一、谈论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谈论哲学和宗教的关系等等。黑格尔的立论之基就决定了他认为哲学和宗教是同一的,哲学同宗教是完全相同的,宗教的对象是永恒真理、神和神的启示。当哲学揭示宗教时,只不过是揭示自身,而当它揭示自身时,它也就是在揭示宗教。而马克思认为在宗教中人们曾想象上帝是造物主,而人要依赖上帝,所以黑格尔错误地从国家的观念出发,并且使其他一切事物如家庭和社会群体都取决于这种观念,国家是代表着永恒理念的客观精神。也就是说,黑格尔以“绝对观念”来解读宇宙的本原和康德以“先天综合判断”来解读宇宙的本原一样,都是从“客观唯心”的视角来解读。好比在炎热的天气里,口渴时,人的大脑中总会幻想着“一杯水”或“水果”亦或是其他“解渴之物”。黑格尔和康德就会认为“一杯水”或“水果” 亦或是其他“解渴之物”就客观存在着,是在人还没有幻想的时候就客观存在着,换句话说,你幻想与否,“它”就在那里。
马克思以唯物史观的首要前提和出发点:“现实的个人”来阐释只有现实的个人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才可以得到这“一杯水”或“水果” 亦或是其他“解渴之物”。首先你只有找到水(这个切实存在的物)你才可能解渴,或者你遇到卖水果亦或是一棵水果树,你可以或买或摘才可能解渴,所以,黑格尔、康德与马克思视角不同,前者是从“客观唯心主义”视角出发考虑问题,而后者是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考虑问题。同理,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宗教观也是从这两个视角出发来解读哲学与宗教、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即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马克思将颠倒了的世界意识颠倒过来,从“‘实践’唯物主义”出发认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费尔巴哈将上帝的立场转化为人的立场,从而克服和扬弃宗教。然而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的工作就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是自己从自身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马克思认为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是导致宗教产生的现实根源,只有对世俗基础进行实践的改造才能消灭宗教。换句话说,是人创造了宗教,而非宗教创造了人。是人创造了世界,而非宗教创造了世界。
总之,马克思批判宗教,就是揭示宗教是“虚幻”世界,宗教是“抽象”世界。他通过批判宗教,批判了苦难的现实社会,他批判宗教成为为“苦难尘世”辩护的理论依据。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