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论顾城的心理特征及其成因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07-26 09:22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王慧
分享到:

 

序言

从历史上看,诗人之死是一个具有文化意义的话题,从屈原到朱湘、从荷尔德林、叶赛宁到里尔克……或自尽而死,或疯癫而亡,给人们留下不尽的思索。1989年海子卧轨自杀,再加上在此前后,食指因精神病而住院,骆一禾因病猝死,使人们开始关注当代诗人的生存状态及存在意义,1993年的顾城杀妻自尽更是对这一话题推波助澜。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了,在作家中,为什么是诗人而不是其他人最容易出现问题?诗人之死是偶然还是必然?他们的死与社会思潮有着一种什么样的联系?他们的内心世界有何异同?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不是本文的任务,而之所以如此发问,只是想明确以下这一点:诗人之死确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其在心理机制方面有着一定的独特性。就是这种独特性使他们与外在世界形成了一种紧张、对抗的二元关系,最终的结果是造成悲剧的不断发生。顾城就是如此。

一 具有神经症人格的天才诗人

从第一首诗《松塔》开始,顾城在诗歌创作中显示出的那种明净、细腻、敏感、机智、唯美,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单纯而美好的世界,所以就有了舒婷送给他的“童话诗人”的冠冕。于是,那个似乎永远长不大的、任性的孩子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1993年,从新西兰激流岛传来顾城砍死妻子谢烨然后自杀的消息,闻者愕然。善良与凶残,这两种反差巨大的、不协调的人性品格竟然会出现在顾城身上,令人不可思议,从而引发了关于“诗人之死”的话题、争论,有同情,有赞美,有谴责,有痛骂。十多年过去了,对于顾城之死人们做出了文化学、社会学、哲学等等多方面的解释,都有着一定道理,但论者似乎有意或是无意地忽略了顾城的内心世界、生活世界,而这一点对于解读顾城之死具有根本性意义。对此,同是朦胧派的诗人舒婷说过:“不能以正常的道德范畴,个人品质和社会公德来解释,看待这件事情,应该更多的从心理、生理上看顾城。”这里,我们试图从心理世界、精神世界入手,以探究顾城的心理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及原因,为顾城之死提供一种心理学上的解释。
顾城在他的诗作中关注着美与生命:白鸥、蒲公英、蟋蟀、油菜花、小鹅、竹笋……这些都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学诗笔记》),但他的诗歌也同样热忱地表现着死亡与黑暗: “睡吧,闭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生命幻想曲》),“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墓床》)。在这里,诗人的态度是平静,甚至是有所迷恋的,死亡不是绝望,不是恐怖,而是一种归宿、慰藉,是避难的城堡、翱翔的乐园。这种对死亡的诗性诠释不同于形而上的哲学表述:诗人确实需要这么一种境界放置自己的灵魂。这是完美的追求,但也是无望的逃避。逃避世俗生活带来的烦恼,自造一个理想的天地。从人格方面来说,它不完整,不完善,表现为自闭、偏执、自恋。
对于这种人格,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妮认为它是一种神经症型人格。“神经症乃是一种由恐惧,由对抗这些恐惧的防御措施。为了缓和内在冲突而寻求妥协解决的种种努力所导致的心理紊乱。从实际的角度考虑,只有当这种心理紊乱偏离了特定文化中共同的模式,我们才应该将它叫做神经症。” [1]她认为,我们说一个人是神经症患者时所依据的标准本质是看他的生活方式是否符合我们时代人所公认的行为模式。霍妮进一步将这种人格概括为三个类型:趋向人的活动模式、反对人的活动模式和避开的人活动模式。联系到顾城的生活实际,我们可以发现,顾城的人格应属于第三种模式:避开的人活动模式。他没有伙伴,内向,不经常与人沟通,总是不遗余力地追求着理想自我,越来越对现实自我厌倦,这样的一种恶性循环让他在长大后更为孤僻、封闭,从而导致了自我人格分裂。他为之困惑、失落,抑郁的情绪弥漫上来,于是他显得更加偏执,不近人情。放逐幼子,接来了情人,把现实中的人封闭在不现实的童话里,这与我们所认为的正常行为模式相违背。在顾城的一生,尤其是后期,这种自闭内向、逃避现实、自恋、偏执的心理始终主导着他的精神世界。顾城曾说过:“我是一个偏执的人,喜欢绝对。朋友在给我作过心理测验后警告我:要小心发疯。” [2]是偏执使顾城对外在世界采取一种拒绝的态度,他不知道怎样与别人沟通,逐渐养成了内向的性格,在自我想象中体验一种诗意人生。所以他以大自然为伴,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融入大自然里。超常的自然感受让我们看到了大海的宁静和谐和农村的田园气息铸造了他的诗人气质及人格理想层面,这种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和感受是他成为童话诗人的最重要的本原因素。童话是人类认识宇宙万物的窗口,大自然是产生童话的最好土壤。在他的诗中,我们看到自然是有生命的人格化自然,具有各种感官,可以和人进行交流对话。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宽广与美好。在他的作品《无名的小花》中写道:“野花/星星/点点/像遗失的纽扣/撒在路边”。而他认为的风是只要站着不说话就好。他写化石:“我厌恶∕我长久的睡着∕和大大小小的种子睡在一起∕只有我 不会发芽∕不能用生命的影子覆盖土地”(《化石》)。这一切的一切在顾城的世界里让我们感觉很美,也让我们看到顾城对自然的发现与感受比一般人要早,让我们看到一个纯的世界。但缺憾也隐藏在其中,虽然顾城也写出了《一代人》这样具有时代气息的诗,但他大部分时间还是沉溺、迷失于自我设想的心灵世界,而拒绝了外在的世俗人生。其实,从世俗人生的眼光看来,这样的人生方式不免有些另类,这样的人和精神病人一样让常人难以理解,这正像一位论者所说的那样:“艺术家如同一个患有精神病的人一样,从一个他所不满意的现实中退缩出来,钻进自己的想象力创造的世界中,但艺术家又不同于精神病患者,因为艺术家知道如何去寻找那条回去的路,而再度把握着现实。” [3]可惜的是,顾城一去不返,他走得太远了,以至于超出了诗人的底线。这是一种可怕的心理病态,隐藏着致命的危机,对于这一点,顾城也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曾经做过这样的自我评价:“从现代心理学来说,他显然是患有某种程度的心理固着症。他的心态停留在某一点上,始终没有发育成熟。他像一个孤僻的孩子那样,不喜欢正常的事情,恐惧正常的生活。”这种危机从他越来越重的回归意识也能看出来,选择死亡是走向回归和超脱的心理准备。在他最后写给儿子的诗《回家》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他的这种心理迹象,这首诗不单是其心灵呓语,更是一种理想证词,一种信念的绝望,一种强烈的心灵震颤,一种真情的温柔问候。只可惜太晚了,当情人英儿不甘寂寞与人出走,妻子谢烨忍无可忍决定背叛的时候,顾城发现他的理想彻底幻灭了,他的王国完全崩溃了,他举起了利器,砍向温柔的妻子,也毁灭了自己。对于顾城而言,神经症型人格是一柄双刃剑,固然为其提供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同时也是诗人走向毁灭的内在原因。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