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东莞扫黄”舆论场的三重门(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4-24 10:41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徐晓蕾
分享到:

 

  论战的第一阶段直指网上的不当言论。 2月11日,四川在线网站上刊登评论《东莞查封涉黄娱乐场所 大V莫在此时大肆叫嚣》,直接指出“对各类卖淫嫖娼活动不仅要重拳出击,更要坚持清扫人们思想观念上的‘黄流’,特别是像大V那些错误的声音更是要清扫”。新华网发表评论《东莞扫黄,为何有人“心有凄凄然”?》,文章说:“网络这边却唱反调的声音,实在是有点无厘头。同情、感伤,或许是可以有的情绪表达,但在国家法律的范畴之内,还是需要理性中肯的发声。”

  正义网发表评论《“挺东莞”是在挑战法律底线》,文章说“一部分媒体和网络意见领袖以‘东莞挺住’‘今夜我们都是东莞人’等攻击央视报道的言论着实让人担心,这种行为表面是对卖淫嫖娼的支持,其实是在挑战法律道德的底线。其行为看似是在贬损央视,实际是用下半身在力挺东莞色情泛滥,用本身所拥有的优势地位、社会影响力对抗法律,对抗央视正确价值观的传递,其行为本身与这种卖淫嫖娼行为如出一辙。”

  《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大V不该为“东莞色情”选边站 当有规则和秩序》,文章说:“拿‘东莞挺住’来说,始发帖者,或许真是想‘幽莞一默’,但拥有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粉丝的微博大V一转发,甚至再‘添油加醋’、‘敲点睛之笔’,那随后结局就可能走向负面,甚至为卖淫嫖娼等丑恶场所选边站。显然,一些人思想上的‘黄流’,也该同‘黄赌毒’一道被清扫了。”

  一时间,《钱江晚报》的《“东莞挺住”,谁在亢奋》、《新华日报》的《“东莞挺住”,究竟想挺什么》、华声在线的《“东莞挺住”不过是大V们的矫情呐喊》、《工人日报》的《东莞扫黄,别成娱乐狂欢》、人民网的《东莞扫黄竟遭奇怪非议 “东莞热”行骗扇了谁的耳光》、国际在线的《“东莞挺住”的荒唐言让人汗颜》、新华网的《别让东莞事件成为一场狂欢》、《经济日报》的《东莞依法扫黄不应被网民无端调侃》等,迅速将舆论引向“东莞挺住”的反面。

  同时,部分媒体结合自身特色的评论也很快出炉。如2月12日,《法治周末》刊出的《东莞扫黄背后的腐败》,《法制日报》刊出的《东莞扫黄,体现法治原则的基本要求》,均带有强烈的法制特色。

  如果说,论战之初,媒体的做法是“讲道理”,第二阶段则是对东莞扫黄事件的深入报道,更多真相被挖出来,更侧重的是“摆事实”。“东莞市纪委2月12日上午发出紧急通知,凡党员干部参与经营涉黄场所、充当涉黄场所‘保护伞’的,一律先免职再按规定从严处理。”“斩断利益链、掀掉‘保护伞’、长效机制治——东莞‘扫黄歼灭战’追踪”等正面报道见诸报端。

  除了正面报道,媒体人也对事件发展中的丑恶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抨击,如一些骗子用“我在东莞出事了”进行电信诈骗、一些网站在所谓东莞视频中植入木马病毒等行径均得到了及时报道。

  东莞将往何处去?很多媒体也对东莞的现状及未来予以了高度关注。2月13日,《长江日报》发表直击东莞现实的《东莞扫黄20万人另谋生计 “小姐”聚居区稀无人烟》的报道,还原了一个扫黄风暴中的真实东莞。《东方早报》在2月12日刊发评论《根治东莞色情业毒瘤当有长远考量》之后,在2月14日发表大型报道《东莞调查:扫黄动了谁的奶酪》。另外,还有人民网的《东莞,扫黄之外更需产业升级》、《每日经济新闻》的《大批撤出低端制造业转投酒店,东莞民间资本需引导》、新华网的《东莞:“世界工厂”的艰难转型路》等一批报道。这类报道鲜活、可读性强,既避免了民众对东莞的误读,也将公众的视线从单纯对色情业的兴趣,转移到对一座城市命运的人文关怀中。

  第三重:深入揭批

  参与人:主流媒体

  事件:随着事件发展持续报道推进

  随着事件的发展,网络上关于东莞扫黄的调侃渐渐消失。除了评论,媒体也对东莞扫黄的处理结果进行跟踪报道。2月13日晚间,东莞市纪委网站发布公告,对10名扫黄不力的警员作出失职处分,并撤下两名派出所所长。2月14日,广东省委常委会当天研究决定,免去严小康东莞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职务,按有关法律规定办理。与此同时,东莞市委做出对扫黄工作不力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的决定。2月16日,东莞市纪委官方网站“东莞纪检监察网”全文发布了4人对广大市民的公开道歉书。

  2月12日,北国冰城哈尔滨市公安局也出动警力4800余人,地毯式清查全市宾馆酒店、洗浴等场所,严厉打击涉及“黄赌”等违法犯罪活动。此后全国各地的扫黄行动接二连三展开,但是“××挺住”之类的口号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与全国主流媒体发出正义声援是密不可分的。

  在媒体中,形成规模优势具有理论深度的报道集中在《人民日报》和《环球时报》。《人民日报》2月13日起连续4天发表“‘东莞扫黄风波’的思考”系列评论,占据了层层递进的舆论制高点。《是非界限岂能模糊》、《文明底线不容亵渎》、《媒体责任岂能丢弃》、《治理责任不可含混》四篇评论深入浅出、以理服人,获得了受众及同行的认可。《环球时报》虽然没有进行集中的反思,却持续关注,每期都刊发不同角度的评论。包括《骂央视,反主流,这种乐子莫成瘾》、《支持东莞“大V”在政治上极度自私自利》、《敢问挺住东莞的是“性自由”还是“钱自由” 》、《东莞官员道歉不如用行动“雪耻”》、《中国色情业绝不会合法化》 、《中国需适应吐槽,凝聚主流》等十余篇评论,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攻势。除了评论,《环球时报》下属的环球舆情调查中心还于2014年2月12日至2月13日,针对东莞市18岁以上的常住人口展开了民意调查。随后推出的调查报道,因为引入了数据调查,以其独家性、真实性领先于其他媒体。

  此外,《法制日报》刊发了整版的策划《东莞扫黄争议应回归法治共识》,数篇评论围绕当前中国的舆论“病灶”及法治回归进行阐述,令人过目难忘。

  三重门之外

  (一)风口浪尖上的央视

  如今,关于东莞的扫黄之争已经过去,而有些无辜的央视恐怕也在反思,舆论对央视暗访东莞色情业的揶揄和反弹,显示了对报道本身的不满。抛开当今中国的民意现状,为什么报道会酿成一场风波?

  1.时代在变,报道模式没变

  11年前,针对东莞,央视也做过一次《东莞樟木头镇夜总会色情表演不堪入目》的报道。这次《屡扫不绝的东莞“黄流”》报道,单从质量而言,显然逻辑更周延,结构更完整,技术也更成熟。弹药如此充足,这种传播上所承担的风俗教化与舆论引导功能按说应该发挥得更充足。但和11年前相比,大众舆论场的反弹更大。从舆情监测上看,和传播策略设定的初衷相去甚远。

  分析原因,和这几年来微博、微信等社交传播工具出现后带来的公共讨论与传播便利,朝野之间渐行渐远的社会情绪累积愈加饱和等不无关系。另外,央视这种报道模式在教化与引导方面的功能已经越来越弱了。

  所以,网民们狂风暴雨般的吐槽并没有如同主流议程设置者所预想的那样指向东莞色情服务业本身,而是直指议程设置者——央视的新闻操作。此外,对“东莞地震”,微博虽然众议汹汹,央视仍然安之若素,《焦点访谈》次日大谈“东莞重拳出击全面扫黄”,丝毫不管微博上的反应,这样反而陷于被动。其实,以央视的资源和直播能力,是能够迅速反戈一击,将网上泛滥的言论消灭在萌芽状态的。但是很遗憾,央视错失了应战的最好时机。

  2.时代在变,报道手法没变

  整个事件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央视报道所占据的道德高地成了民间反弹最为强烈的目标。人们批评那个报道把镜头对准了“小姐”和她们的“表演”,整个报道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她们提供的“服务”。人们无法接受“主张高尚道德情操”的央视如此“低级趣味”,人们也无法接受央视在它的报道中一点都没有表达对深受“社会唾弃行业”所害的女子们的同情。比如镜头对着性工作者时并没有都在脸上打马赛克,对性交易的工具和方式有一些不恰当的渲染。而公安部在2010年扫黄打非中,曾要求注意保护隐私权,制止游街示众等有损尊严的做法。

  还有报道程序问题:对于东莞色情业乱象,如果一开始就把矛头指向背后的保护伞,而不是过多地停留于揭露性工作者,网上就会少一些起哄的由头。性工作者处于色情产业链的末端,其顶端组织经营者和背后的公权保护伞,有更大的恶性影响。

  3.央视的角色真的很无奈吗

  在一个媒体人微信群里,当有人试图用专业批评剖析央视的所谓“深度报道”时,马上就有人指出,此事背后有政治因素,已不单是专业问题。换言之,即使是央视“讲道德”,也一定会被认为是“讲政治”。有人认为,这种尴尬的处境,缘于央视的公共、商业、喉舌“三合一”的混杂属性。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