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我国举证时限制度实践之调查分析(3)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08-16 09:25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郭亚丽 李娅 杨翱宇
分享到:

 

  其次理解举证时限和证据交换之间的衔接问题,人民法院组织证据交换的,证据交换之日举证期限届满。诉讼程序具有辩证性的特征,案件事实真相的揭示是随着诉讼的进行而不断的揭示出来的。案件事实的揭示是整个诉讼程序的中心任务,贯彻于整个诉讼程序中,而不是在某个阶段就可以单独完成的。在根据现有证据的质证辩驳过程中可能不断的出现新的问题和证据。因此在案件复杂的案子中证据并不能在一次证据交换中全部进行,因此会涉及到证据的再次交换,从而就涉及到举证期限的问题。所以在处理举证时限和证据交换的衔接问题上,把举证时限设定为一种独立的制度是有问题的。因为举证时限制度的有关实践运用问题的产生总是伴随于其他问题而产生。根据《证据规定》证据交换并非法定必经程序,这样的立法设置可能导致两种结果,在有些案件中只适用了举证时限制度而不存在证据交换,其弊端是当事人没有获得任何举证利益的同时却牺牲了举证的权利。为了克服这些弊端我们要强化证据交换的观念,强化证据交换,弱化举证时限,将现有的举证时限制度包容在证据交换中加以规定。与举证时限不同,证据交换不仅对当事人有益同时对法院行使审判权有益,更重要的是它保障了当事人对证据信息的事先知情权,有利于当事人更有针对性的行使质证权。所以笔者认为在解决证据交换和举证时限的衔接问题时,可以改善立法结构,设立独立的证据交换制度,证据交换制度决定举证时限,举证时限依附于证据交换制度,让证据交换制度成为保护当事人举证质证的有力武器,而举证时限成为限制和约束当事人收集证据、准备以及交换证据。

  五、法官在举证时限制度中的作用及影响

  举证时限为法院职权的行使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不论是举证期限的确定、延长还是期限届满后提供的证据的采纳,法官都有很大的职权。因此法官在举证时限的运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对于法官而言,审判案件达到案件事实清楚,审判公正是其固有的传统观念,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当遇到证据不足或者案件事实、证据仍有疑问的情况时,法官会倾向于延长举证期间或者不断审查采用新证据,从而出现诉讼被长期拖延,影响诉讼程序的进行。所以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调整或者影响法官在举证时限实践过程中的影响:第一,通过立法和宣传培训等方式逐渐使法官的观念由追求实体公正向追求程序正义兼顾效率转变;第二,通过严谨的立法体系,加强法律的明确性,减少法官职权的行使的范围和空间。

  综上,要探讨和改善举证时限制度的中国路,我们首先要回归举证时限产生的背景和根本出发点从而认定其性质,结合我国的立法体系结构和司法实践的现状来不断调整和改善其立法和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宋英辉,汤维建.我国证据制度的理论和实践[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2]叶自强.举证责任[M].法律出版社,2011.

  [3]田平安,陈彬.民事诉讼法学[M].法律出版社,2010.

  [4]常怡.比较民事诉讼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5]张晓亮.民事诉讼举证时限相关问题的探索[DB/OL].找法网,2008-1-9.

  [6]尹淑华.关于民事举证时限制度的初探[DB/OL].中国法院网,2003-12-17.

  [7]田平安,马登科.举证时限制度的冷思考[DB/OL].法律教育网,2008-7-16.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