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对复行为犯若干基本问题的检讨(3)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1-24 09:40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陆诗忠
分享到: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复行为犯司法实践中,难免会出现如下情形:行为人实施的犯罪行为已经造成单一危害结果的发生,但另一危害结果尚未发生,而在此时行为人主动放弃犯罪。对于此种情形,依据本文倡导的“双重客体侵害说”,犯罪尚未既遂,可以顺理成章地成立犯罪中止。而依据“主要客体侵害说”与“任意客体侵害说”,该情形则成立犯罪既遂。如此的认定难免会产生这样的不良后果:犯罪人产生回头无望的消极情绪,并因而将犯罪行为继续实施下去,致使最终未能避免本来通过行为人的努力即可防止的损害结果的发生。

  在学界还有这样的一种认识,认为犯罪的“主要客体”一旦受到现实侵害,其“次要客体”也必定同时受到侵害。这也是“主要客体侵害说”的又一噱头。比如,有论者在论及到抢劫罪时就持有这种观点:对财产造成现实侵犯的抢劫行为也必定同时侵犯被害人的人身权利。论者还对此进行了如下一番解释:“对被害人的人身权利造成侵犯的情形,并不能局限于对人身的有形损害如伤害或者死亡结果,如胁迫手段所造成的被害人精神上的恐惧状态,同样是侵犯人身权利结果的具体体现,只是侵犯人身权利的程度有所不同。”[15]378可令笔者深感疑惑不解的是:“主要客体”与“次要客体”受到现实侵害,是由数个“要素行为”分别造成的,怎么会出现论者所说的合而为一的情形?!再者,论者在此有偷换概念之嫌。论者为了“自圆其说”,将胁迫手段所造成的“被害人精神上的恐惧状态”理解为“次要客体”受到侵害。然而,这是“对危害结果”的曲解。笔者也并不否认,危害结果在一般意义上有“物质性危害结果”与“非物质性危害结果”之分。但就抢劫罪而言,其“次要客体”包括论者在内被公认为是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对其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自应是诸如“伤害或者死亡”之类的“物质性危害结果”,怎么会是“非物质性危害结果”——“被害人精神上的恐惧状态”?!

  注释:

  (1)学界普遍认为,复行为犯中的“要素行为”既然是对具体犯罪实行行为的分割,它当然具有实行行为质的规定性、法益侵害的紧迫性。

  (2)系统的整体性原理认为,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要素一旦组合成系统,部分一旦组合成整体,就会反过来制约要素,制约部分。申言之,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不存在没有部分的整体,没有部分的整体是一种“空”整体,从而也就不是现实存在的整体;另一方面,部分是整体的部分,不存在脱离整体的部分,脱离了特定整体的部分,也就成为了另一独立的整体。

  (3)其实,“现实危险说”与“具体危险说”就其他犯罪而言,所得出的结论是大致相同的。参见张明楷:《刑法学》(第3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87页。

  (4)论者认为,在规范层面上,受贿罪的实行行为具有复数性,即收受贿赂的行为、为他人谋利的行为。在事实层面上,犯罪的完成必须通过分别独立行为的实施来实现。

  (5)论者认为,在规范层面上,诬告陷害罪的实行行为具有复数性,即捏造犯罪事实的行为、向有关机关告发的行为。但在事实层面,这两个行为可以合而为一。比如当行为人以口头形式直接向有关机关告发时。

  参考文献:

  [1]王明辉.复行为犯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2]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龙洋.论保险诈骗罪的着手[J].法学评论,2009,(5):134—141;黄丽勤.复行为犯初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5):122—126.

  [4]张明楷.刑法学(上)[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249.

  [5]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528以下.

  [6]张明楷.法益初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214.

  [7][日]西原春夫.犯罪实行行为论[M].戴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以下.

  [8]杨毓星.保险诈骗罪疑难问题研究[J].学术探索,2004,(8):63—68.

  [9]张明楷.刑法学(第3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0][日]山中敬一.刑法总论(2)[M].东京:成文堂,1999:686.

  [11][日]大谷实.刑法讲义总论(第4版)[M].东京:成文堂,1994:378.

  [12]刘士心.论刑法中的复合危害行为[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4):18—29.

  [13]陆诗忠.对我国犯罪既遂标准理论的检讨[J].法律科学,2012,(6):64—72.

  [14]高铭暄等.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02.

  [15]王志祥.犯罪既遂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