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视野下不同类型奥运竞技生产组织利弊评析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技术带来及时的前沿动态,极大方便了资料的查阅,同时也为炮制学术垃圾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手段,给传统的研究方式带来负面冲击。体育学科是在人类的一个生活应用领域构建的理论知识框架,在一个未知因素增多、突发事件频发、生活节奏加快、心态相对焦虑浮躁的时代,人类的体育行为随社会发展浪潮起伏变化,体育研究更需要避免肤浅化浏览,甚至随意联想臆断,跨越其他学科早已迈过了看图识字、空谈概念的初级阶段,脚踏实地深入到事实第一线进行实证调查,遵循公认的学术范式进行专心致志的理论思考和创新。因此,深入实践的人类学方法在体育研究中得到重视,顺理成章。
体育是文化,但它是与人类具体的身体运动行为不可分割的文化;体育学需要哲学,然而它面向的毕竟是一个更需要看到应用实践效果的领域。立足于中国的体育研究,充分占有能准确反映国情和民情的真实材料,应该成为一个基本的出发点。采用人类学的立体化理论视角,通过倡导田野调查获得素材的实证方式,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那么,问题出现了:仅仅是利用成熟的人类学来研究体育问题,还是建立一门新的理论性很强的综合应用学科?仅仅是照搬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体育领域,还是加以改良和创新后建立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使之更适用于体育研究?本文选择后者。
1 从体质人类学到文化人类学
体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来自于人类学,简要梳理其脉络。这是夯实学科建构基础的首要步骤。
人类学(anthropology)一词,起源于希腊文,是由两个希腊文字组成,即anthropos(人)和logos(学科),意思是有关研究人类的知识学问[1]30。众所周知,学科名称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1501年德国学者M·亨德的著作《人类学--关于人的优点、本质和特性,以及人的成分、部位和要素》,不过,此书主要论述的是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2]。即今天的体质人类学。其后,斯伯林(Johann Sperling)的《体质人类学》(1688年)对不同性别、肤色及种族的人体结构展开生物学意义上的比较研究。此类研究一直持续了两三个世纪。
人类学与体育学一样,在中国都是一个世纪以前的舶来品。20世纪以来,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势头盖过了已经相当成熟的体质人类学,几乎成为人类学的代名词。到了21世纪,后现代思潮对工业社会的深刻检讨以及身体哲学热潮使我们正视身体受到忽略的现实,使体质研究这个人类学出发的原点,在更高层次上重新融入到体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并把体质和文化的理论和方法加以新的综合,在应用人类学研究中异军突起。
1.1 体质人类学的成熟
体质人类学又称生物人类学,主要研究作为生物有机体的人类,将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种,研究其体质形态、身体结构及其生物学的变异和进化,以阐述人类的起源、人种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形成了人体形态学、人类起源学和人种学等基本分支。早期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仅限于人体测量与解剖。早在18世纪,瑞典学者林内于《自然系统》一书中,分出了哺乳动物中的灵长目,用"智人"一词表示人类,并把人类分为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4大种族,首次建立了有关人类起源及其在自然界地位的科学假说。1809年法国学者拉马克,在《动物哲学》一书中提出生物进化论;到19世纪中叶,英国学者达尔文确立了生物进化论,他的《物种起源》和《人类起源和性的选择》两部代表性著作,使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类自身的起源和进化、演变等问题成了关注的焦点。这时,体育才作为一种完整的社会文化形态,在工业革命熔炉的熔炼下,在欧洲成形。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人们对于人种体质特征的研究,集中于对人的发色、发型、眼色、肤色、面部平度、鼻部形态、唇部厚度、头型、身高等外显的体征形态进行测量、分类和研究,大部分属于遗传内容,与后天发展人类运动能力的体育并无直接关系。德国人类学家布鲁门巴赫(1752-1840年)曾根据人类头盖骨的形态作了人种分类,开现代体质人类学先河,被称为体质人类学创始人。尔后,法国人类学家白洛嘉(又译布洛卡,1824-1880年)构建了颅骨学和开创至今仍然还在使用的人体骨骼测量方法,发明了几种人类学测量仪器。他于1859年发起并举办了首届国际人类学研讨会,促成巴黎人类学会的建立;1872年创办人类学杂志,1876年创建了巴黎人类学院,使人类学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3]。随后,许多欧洲国家相继建立人类学机构。
进入19世纪下半叶以后,大量高级灵长目和古人类化石的发现,为人类进化理论提供了直接证据。欧洲许多学者注意到考古学的化石遗骨常伴有人工制品,而这些制品在现在的原始民族中仍在使用,所以学者们开始注意现在原始种族的体质类型和原始社会的文化报道。这些情况最初是由探险家、传教士、海员等带到欧洲的,尔后人类学家也亲自到异文化中去搜集这方面的材料。因此,人类学中止了仅仅关注人类解剖学和生理学的传统,而进一步从体质、文化、考古和语言诸方面对人类进行广泛综合的研究。进化原则的确定,促使原来的人种分类被"谱系表"理论所取代。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和民族矛盾的尖锐化,种族学说19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度成为研究的热点。为测定种族之间的差异,建立了新的更准确的测量方法,生物测量学在人类学的许多领域中普遍得到应用。今天,当我们已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等视为反映体育最主要的效果时,可能没有多少人意识到人类学测量方法带来的影响。
当代体质人类学的相关领域包括古人类学、人体测量学、法医人类学、人骨学与营养人类学等。它对人们客观地认识自身,扫除迷信,反对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改善人们的卫生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体质人类学已相当成熟,而随着分子生物学等一系列学科的介入,与医学关系更加密切。
欧洲17世纪到20世纪的殖民时代,针对所谓"原始人类"的研究,是由殖民地行政机构所监督的有组织的民族志研究计划。这种书斋式的博物学研究,注重由器物着手泛文化比较。后来受欧洲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许多研究者将人类社会理解为自然现象,认为人类社会的活动应该合乎某些生物进化规律,与研究那些地方的动植物一样也可以从经验角度加以观察。这样,对于人类的研究逐渐从体质转向文化。
人类学的研究重心从体质转向文化,在西方经历了几个世纪的过程。而在中国,由于引进的时间晚,对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几乎是同时引进、齐头并进的。人类学最初进入中国时被翻译成"人种学",相对于被翻译为"民种学"的民族学,主要内容是现在的体质人类学。1903年中国大学生主课中出现"人种及人类学",1904年清朝《奏定学堂章程》中将"人种学"列为大学课程。对中国体育而言,一个世纪以来在几乎不知人类学为何物的状况下早已习惯使用其人体测量方法。然而,由于开创初期的研究者大多具有体育史的研究背景,体育人类学在北美的诞生是作为文化人类学的分支出现的,20世纪末引进东亚,至今多数人仍然仅限于采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民族传统体育。
1.2 重心转向文化人类学
人类学研究并未停留于对人的躯体构造的简单了解,而是希望把握自己的生物性以后,解答人类如何行动、如何认知自己的行动、行动的结果如何影响思考及人类各群体间的互动等根本问题。正如体育的"体"是按自然规律生长对其相对容易了解并达成共识,而体育的"育"是人类的文化行为对其如何实施成为多年争执不休的问题一样,"文化"似乎更有奥秘。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