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经济学视野下不同类型奥运竞技生产组织利弊评析(3)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09-02 09:37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陈慧敏 宋月国
分享到:

 

  早期人类学主要研究简单社会中的原始族群和"异文化"。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本土人类学者的成长,研究对象由异邦转为本土,由异文化转为本土文化,由原始村落转为现代化都市,为应用人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空间。不过,即便一部分应用研究转为更复杂社会--包括主流民族的文化,还有相当一部分仍然把少数民族视为研究的重点。作为很稚嫩的应用型分支--体育人类学,在传入之初就开始了本土化的尝试,主要的研究对象依然是传统的对本地区原住民传统体育的研究,对自身的理论和方法的探索,可以说也尚在起步展开的阶段。

  3.2 人类学传入中国后的快速本土化

  人类学最初由严复等人翻译有关著作而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1900年清朝政府颁布《大学学制及其学科》,设有《人类及人种学》课程。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大学学制及学科也设有此课程。1904年,梁启超曾在他所办的《新民晚报》刊登《中国人种学考》。1916年,孙学悟在中国科学社《科学》杂志发表"人类学之概略"一文,正式使用"人类学"一词。1918年,陈映璜的《人类学》一书出版。该书包括人种的特征分类、分布,人类的起源、进化及生物文化史等内容。1924年出版了顾寿白的《人类学大意》。该书包括人类概说、人类性质、人类由来、人种分类法与差别、古代居民的研究等内容。1926年12月,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在《一般》杂志第1卷第12号上发表了《说民族学》,指出民族学是一种考察各民族的文化而从事记录或比较的学问。1917年,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采取了兼容并包主义,推进了包括人类学在内的各种新学问的建立和发展。以后他又负责筹备中华民国大学院和中央研究院,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建立人类学研究组,许多人受到影响到国外攻读人类学专业。人类学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从体质人类学到文化人类学的重心转移过程十分迅速,20世纪30年代以后形成偏重于文化人类学的局面,从事体质人类学研究的较少;而且,相对于文化人类学而言,对体质人类学的了解及研究,也要比西方晚很多。

  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前,一些外籍学者在中国从事体质人类学研究,带动一些中国人参与并受到锻炼。中国第一代体质人类学家和古人类学家以北京协和为基地成长起来,吴定良、李济、刘咸等体质人类学家开展了中国早期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创编了中国人类学杂志。杨钟健、裴文中、贾兰坡等古人类学家在周口店北京人猿的发掘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这一时期,是中国人类学北京协和学派、成都华西学派的萌芽和成长时期。华西大学是由美、英、加拿大三国基督教会1905年联合在成都创办的一所普通高等学校。1910年招生,当时学校就注重人类学与社会学的教育。如哲学系、西洋史学系均设有"人类及人种学"课程。而理科的生物学系亦设有"人种与人类学"课程[13]。华西学派的葛维汉受美国人类学者博厄斯影响甚深,可视其为历史学派的学者。不过,当时更多的学者接受美国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和英国人类学功能学派的理论。

  人类学早期本土化最明显的领域主要在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领军人物是燕京大学的吴文藻。"学科本土化过程可以看作中国人以及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进入的一种应对方式,当中国人从西方人那里学到这些学科的知识之后,一种深埋内心的对于母文化的感情使其选择做出了对于这些外来学科进行改革的尝试,作为第一代在海外学习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的留学归国的吴文藻就是这种尝试的代表"[14]。他和他的学生费孝通、林耀华等人为代表的学术群体,讲理论,重应用,在实践中将"社区研究"和"功能主义"结合,努力探索学科的中国化,树立了从异文化研究转向本文化研究的范例。吴文藻于1929年留美回国后,努力于文化人类学的教学,用中国文献和民族学材料进行讲授,主张人类学应从原始民族扩大到现代民族,中国人类学应包括汉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提出要使中国式的人类学社会学"植根中国土壤之上","彻底中国化"。他经过研究分析后认为,为应用人类学提供理论基础的功能学派理论,最适于用来研究中国国情[15]。后来,由于炮火连天的战乱和意识形态的冷战,人类学在神州大地上销声匿迹了几乎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这期间,体育作为一种教育改革举措尚致力于从英、德到日本模式向美式转换,其间虽有"兵操废存之争"、"土洋体育之争"等波澜,但并无展现学科层面的全球化理论视野。

  可以说,人类学自传入中国伊始,就走向了本土化的应用之路。那么,体育人类学的本土化,不过是几十年后步其后尘而已。

  3.3 新时期的发展

  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文化人类学在中国逐渐复苏,多所大学新设或重建了人类学系,成为人类学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基地。1980年香港中文大学设立人类学系,1981年中国人类学学会成立,同年中山大学复办人类学系,1984年厦门大学成立人类学系,1999年云南大学成立人类学系。至90年代初,中国体育界也为接纳人类学的进入做好了充分准备。

  重新复苏的文化人类学在改革开放之前受到了压制,而归属自然科学领域的体质人类学及考古学具有长期稳定的学科发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各省文管会、博物馆等相配合,成为中国古人类研究的主要力量。也有独立的学术研究机构,如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北京自然博物馆等单位也进行体质人类学的教学或研究。1982年台湾大学的考古人类学系改名为人类学系。1999年台湾慈济大学成立了人类学研究所,从事体质人类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另外,各医学院校人体解剖学和公共卫生学方面的学者也成为体质人类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中国,引进体质人类学以来的研究对象一直主要就是中国人自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技术向微观和分子水平发展,在古人类学、现代中国人的体质研究以及相关的应用学科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体育界虽然借鉴了人体测量与评价等方法,牵头进行了国民体质监测、青少年体质调查等活动,但与体质人类学并没有太多交流。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性,文化人类学的本土化--中国化趋势日益明显。"应用人类学是指在承认人类社会文化是不断向进步方向发展的前提下。把人类学家对人类文化社会的认识和知识应用于改善人类社会文化现状和促进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学科[16]"。西方的人文社会学科有自己的生长土壤和服务对象,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照搬,否则就会成为一堆脱离中国国情的空洞理论。体育人类学的引进和消化,在改革开放初期经历了从民族学、历史学转轨的漫长过程,21世纪向更加务实的发展人类学中汲取营养。

  人类学进入中国后的本土化进程,可以为当前的体育研究带来很多启迪。当一门面向实践的西方应用学科传入以后,研究者不应迷恋于过分抽象的纯基础理论研究,否则可能耗费毕生精力最终结果是水中捞月。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有太多的专家教授投身于体育概念的研究,至今热度不减;2013年第2期《体育学刊》有一篇检索体育概念来源的文章写得很好,颠覆了教科书和一大群所谓权威们几十年来语焉不详的瞎猜[17]。我们出国机会少,外语水平不高,奢谈几百年前在几千公里以外出现的体育概念,就像外国人分析太极拳动作一样,没有意识到最终可能把自己降低到看图识字似的自我琢磨仍不知所云的幼稚园水准。

  中国的体育人类学面临新世纪的到来,毫不犹豫地脚踏前辈学者的足迹进入本土化的路径,从研究作为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中华民族体育入手,避免把中国的材料仅仅作为西方理论的注脚,积极探索自己学科应有的理论和方法,在以身体运动为基础的实证和分析中对体育文化的发生和发展进行自主性理论创新,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开拓更加有利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吴泽霖. 人类学词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2] Dieserud Juul. The Scope and content of the science of anthropology[M]. London:Open Court Publishing ISBN 0-8021-3943-4,1908.

  [3] 埃尔曼·R·瑟维斯. 人类学百年争论:1860-1960[M].贺志雄等,译. 混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4] 陈国强. 文化人类学词典[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5] 刘晓茜,李小云. 发展的人类学研究概述[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5):38-47.

  [6] Kottak. Conrad Anthropology[G]//The Exploration of Human Diversity. New York:McGraw Hill,2008.

  [7] Layton,Robert.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in anth-ropology[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8] Segal,Daniel A,Sylvia J Yanagisako James Clif-ford,et al. Unwrapping the sacred bundle:reflections on the disciplining of anthropology[M]. De Salem City:Duke University Press,2005.

  [9] 何星亮. 关于"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关系问题[J]. 民族研究,2006(5):41-50.

  [10] 王铭铭. 人类学讲义稿[M].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11] 康德. 实用人类学[M]. 邓晓芒,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2] 董建辉,石奕龙. 西方应用人类学百年发展回顾[J]. 国外社会科学,2005(5):82-88.

  [13] 华西医科大学校史(1910-1986)[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13-14.

  [14] 孟航.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65.

  [15] 蔡元培全集:第6卷[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8:421-422.

  [16] 石奕龙. 中国应用人类学的过去、现在与将来[J]. 云南社会科学,1994(6):25-30.

  [17] 郭红卫. Physical Education 和Education Physique 出现的时间考[J]. 体育学刊,2013,20(2):20-23.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