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按劳分配理论认识误区释读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09-06 10:14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邹升平
分享到: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经济增长中的效率问题与分配领域中的公平问题如何实现有效平衡,仍然是今后发展中极其重要的方面。十八大指出必须"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目前来看,按要素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发展顺利,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却越来越被边缘化,理论界对按劳分配理论存在着种种误解、抵牾,按劳分配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和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忽视,要么低估、要么否定按劳分配的理论价值及其实践意义。本文就按劳分配理论认识中存在的五个方面的误区做概括和总结,并就相关理论问题做出一定评论。

  误区之一:把按劳分配特定形式的实现条件当作适用范围

  对按劳分配的理解应坚持科学的方法,不应曲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本意。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对按劳分配理论的认识,同样必须坚持辨证的思维方法,应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过程中把握按劳分配的实质。马克思设想未来社会实行按劳分配,是从当时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状出发的,生产力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已经不适应生产高度社会化的要求,公有制成为唯一的所有制形式,全社会按照统一计划组织生产,商品货币关系也不复存在。马克思设想在这种生产力状况下,产品的分配只能是通过按劳分配来实现。也就是每个劳动者的个体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社会按每个劳动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分配消费品。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就是以个别劳动时间的多少为依据,直接分配消费产品。由于没有商品和货币,因而劳动者实现按劳分配的形式是通过劳动证书直接向社会领取消费品。"他从社会领得一张凭证,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公共基金而进行的劳动)他根据这张凭证从社会储存中领得一份耗费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我们把这种按劳分配称为"劳动券"按劳分配形式。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按劳分配也不例外。马克思设想的通过"劳动券"实现消费资料的分配是按劳分配的一种特定形式,这种特定形式是生产社会化程度极高情况下,以全社会公有制、计划经济、无商品货币关系等为前提条件。当前,部分学者认为现实的社会主义不同于马克思主义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低级阶段,因而按劳分配也没有存在的前提条件,他们认为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是在没有商品货币条件下、全社会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下的产物,把"劳动券"按劳分配形式的前提条件看作按劳分配的适用范围。

  按劳分配是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的统一。按劳分配的本质内涵在于:在没有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情况下,"劳动"是人们获得收入的唯一来源或主要来源,因此,只要存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就必然贯彻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但在公有制的不同实现形式下、在公有制所占的不同比例情况下,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不同。因而,既不能把马克思在特定条件下设想的按劳分配的特定形式当作按劳分配的本质固守,在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存在商品、货币的条件下去实行"劳动券"按劳分配形式;也不能认为现在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与马克思设想的全社会所有制不一样而彻底否定按劳分配,这两种认识都是错误的。也就是说,马克思所设想的只是"劳动券"按劳分配的实现条件,并不是按劳分配理论的适用范围。那种认为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按劳分配根本没有存在的适用条件的观点,其错误在于把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特定形式当做按劳分配的本质,把按劳分配特定形式的实现条件当作按劳分配理论的适用范围。

  这种错误认识在改革开放前表现为片面强调按劳分配的必要性,把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特定实现形式当作按劳分配的本质而加以固守,从而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的一元分配体制,导致分配领域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所有制领域的改革,逐步由单一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混合所有制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在否定马克思"劳动券"按劳分配形式的时候,把按劳分配的本质属性一并抛弃了,因而得出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今天,按劳分配是无法实现的,只有按生产要素分配才是唯一的分配形式的错误结论。事实上,分配领域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在分配领域没有切实贯彻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是制度原因。

  误区之二:认为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存在根本矛盾

  把按劳分配特定形式的实现条件当作按劳分配适应范围的直接后果,就是认为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存在根本矛盾,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不相容。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这种认识要么成为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桎梏,要么成为抛弃按劳分配的理由。目前广为流行的观点认为: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无法到达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的状况,因而在市场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理论根本无法实现,按劳分配理论与市场经济存在根本矛盾,中国要发展市场经济,在分配领域只能有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

  有人认为劳动的衡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各种具体劳动的本质差异无法衡量,从而在不同的劳动之间无法准确反映活劳动支出量的衡量尺度,因而认为按劳分配是无法实现的。还有人认为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与按劳分配也是矛盾的。确实,市场经济产生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与此相应的是按资本要素分配。在公有制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党的理论创新,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不属于制度范畴,这早已成为常识。因此,市场经济与公有制能够结合,同样,市场经济与按劳分配也必然能够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必然不同于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形式,"劳动"作为分配的标准和尺度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