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劳分配理论认识误区释读(2)
当然,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的衡量完全可以实现,"劳动"量的衡量只能通过市场间接、曲折的实现,而不是直接实现。"劳动"量的衡量在市场条件下最终要通过商品生产者、企业、部门之间的竞争去实现。不同类型的"劳动"的交换必须通过市场交换转化为抽象劳动,也就是商品的价值来实现。按劳分配除劳动的量的标准之外,"劳动"的类型也是重要标准。现代条件下,仅以"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来区分劳动类型不符合实际,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科技劳动、管理劳动越来越广泛,在劳动交换中折合抽象劳动和确定抽象劳动的"量"时,自然比简单劳动要高得多,不过这种具体的比例关系只能在市场竞争中才能确定和实现。"劳动"贡献也是现代按劳分配的重要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类型劳动的贡献是不一样的,简单劳动、科技劳动、管理劳动等不同类型的劳动贡献不一样。生产越是社会化,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就越大,因而按劳分配的结果也不一样,当然,不同类型劳动的贡献大小的比例也只能通过市场去确定。通过市场去衡量"劳动"效益,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贯彻按劳分配的主要途径,根据市场需要去劳动,鼓励大家多劳动、巧劳动,从而对广大人民具有激励作用。当前收入分配中的不公问题很复杂,本文认为,在生产领域没有贯彻实行按劳分配,旧社会"劳而不获"、"不劳而获"等现象死灰复燃;"平均主义"分配形式的存在,这些都是收入分配不公。由于市场经济不完善,分配中的权钱交易、官商勾结、权利寻租、腐败等导致的分配不公,则另当别论。
误区之三:认为按劳分配只是一种趋势而不是现实的分配制度
这是目前广为流行的一种认识。如有人认为,"按劳分配在我国现阶段只是一种趋势",据此推断,现实社会主义不具备马克思按劳分配的适用条件,只到了将来某个时候具备了这些适用条件的时候,按劳分配才能实现,因而认为按劳分配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趋势、一种美好的理想、一种根本无法实现的乌托邦。
如前所述,马克思指出,在没有私人占有生产资料、没有商品货币关系、全社会统一计划安排的情况下,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马克思紧接着批评了资本主义现存的分配制度,"生产的物质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手里,而人民大众所有的只是生产的人身条件,即劳动力。既然生产的要素是这样分配的,那么自然就产生现在这样的消费资料的分配"。分配制度最终由社会的所有制状况决定了,是生产决定分配,而不是相反,生产资料是私有还是公有,是能否实行按劳分配的先决条件。马克思说过,"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只要存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至于按劳分配采取何种形式,那完全取决于生产资料社会化的程度、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等因素,与有无商品货币关系、计划还是市场不存在因果关系。一些人自觉不自觉的认为按劳分配不是现实的分配制度,只是一种理论抽象和发展趋势,这与他们主张全盘私有化、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密切相关。这种逻辑在于:否定了按劳分配的现实性,就必然肯定按要素分配的权威性,这就最终达到了肯定私有制而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存在重大差异,也有共同点,共同点在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经济方面主要在于:经济形态不同,经济运行的方式不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不同。在公有制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绝不只是一种趋势,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分配制度。当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如何实现、以什么形式实现,需要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与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具有不同的特点:一是"劳动"量的计量尺度。在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条件下,个体劳动直接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个体劳动必须经过市场交换,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劳动"作为分配的尺度,个体劳动必须通过市场交换,转化为社会劳动才能成为计量的尺度。二是按劳分配的收入形式不同。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收入形式是人们凭借劳动券直接领取消费品。而在市场经济下,按劳分配以货币工资来实现。而货币工资所代表的价值会受到市场竞争、供求关系和货币价值的影响,也就是说,货币工资有时会高于按"劳"所得收入,有时会低于按"劳"所得收入。三是按劳分配的范围不同。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是全社会按照同一标准进行直接分配。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在非公有制经济内,按要素分配是主要形式,而按劳分配只能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内实行,按劳分配不能采取直接的分配形式,而是经过市场竞争和交换,再回到企业内部进行分配。这必然出现经济效益好的公有制企业,人们按劳分配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这取决于"劳动"的效率。
可见,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切实可行的分配制度,当然它的实现形式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形式完全不同,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按劳分配的现实性,误认为它只是一种趋势。贯彻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它的基本原理、对劳动者的尊重、增加劳动收入在收入分配中的占比,同时必须根据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发展,努力寻找按劳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误区之四:认为劳动价值论是按劳分配的理论依据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在价值源泉问题上是价值一元论还是多元论,是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分野。但是,在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问题上,理论界一直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价值创造决定价值分配,劳动价值论是按劳分配的理论根据;另一观点认为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不存在必然联系,价值创造表明的是价值的源泉,价值分配表明的是价值如何分配,劳动价值论与按劳分配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这两种认识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纷争。
有人认为,劳动价值论与分配的关系反映了生产与分配的关系,正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创立,才真正揭示了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弊端和不平等,劳动价值论也是按劳分配的理论根据。还有人认为,价值的分配虽然最终由社会生产关系来决定,但分配理论又是价值理论的逻辑结论。对这种理论认识,我国老一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曾进行了批评和驳斥,也使更多的人理解了劳动价值论与按劳分配的关系。但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场,深入理解按劳分配的理论根据究竟是什么,这是完全必要的。
很显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是从商品价值开始的,然后进一步揭示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马克思认为,一定社会的分配关系归根结底是由相应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分配关系取决于生产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反面。马克思在谈到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指出:"如果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生产条件的这种一定的社会形式为前提,那么,它会不断地把这种形式再生产出来。它不仅生产出物质的产品,而且不断地再生产出产品在其中生产出来的那种生产关系,因而也不断地再生产出相应的分配关系"。因此,可以肯定的是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完全属于不同的范畴,不能把劳动价值论作为按劳分配的原因或理论依据。我们完全从马克思的逻辑思路去看:马克思首先提出劳动二重性,在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指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就是劳动力价值,并不是劳动量的价值,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从而进一步提出,消灭这种不平等,必须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从而进一步提出了按劳分配的主张。
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但不是依据,不是谁创造了价值,就应该分配给谁。在阶级剥削时代,统治者从来不劳动,也没有创造任何价值原子,但统治阶级占有大部分劳动产品。因此,决定分配方式的是生产资料归谁占有而不是产品归谁创造。消费资料的分配取决于生产条件怎样分配,自古以来,劳动者都是新价值的创造者,但分配方式经历了多次演变。当生产条件的分配由政治权力决定的时候,消费资料的分配就只能按政治等级分配。所以,如果劳动者不能决定社会怎样生产,他们也就不能决定怎样分配。如果不具备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公有制,哪怕将按劳分配重复千百次,也不会有真正的、社会意义上的按劳分配,按劳分配就只能是一个政治口号。只要社会还存在利用资本或利用政治特权占有他人劳动的现象,按劳分配就是不可能的。总之,一个社会的分配方式不是由哪种价值理论决定的,人们至多只能在某种分配方式的名义下,实行与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