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动态分析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09-06 10:18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郭天宝 王云凤
分享到:

 

  引言

  加入世贸组织十几年来,我国已走上了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之路,农产品也成为了众多自由贸易区争议较为激烈的贸易问题。农产品贸易区域格局和产品结构日益取决于各国在不同产品上的比较优势,而比较优势又随着资源禀赋、技术、收入和消费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2011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1556.2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比重的4.3%,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较弱,如何按照比较优势原理调整农业生产,健全农产品市场自我强化机制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动态研究了2004-2011年以来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模式,进而挖掘现阶段我国该选择何种农产品贸易模式,为更好地发展我国农产品贸易献计献策。

  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比较早,主要集中于对单一生产要素使用相同的生产函数前提下进行的,如Grubel and Lloyd(1975)、Helpman and Krugman(1985)等。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将产业内贸易分为水平型和垂直型,并进行研究,Brander and Krugman(1983)、Falvey and Kierzkowski(1987)认为,产品与消费偏好差异,与不同国家收入水平的差异是产生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原因,Gullstrand(2000)利用计量模型对不同行业进行了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提高其出口的国际竞争力或比较优势,对贸易逆差情况的缓解能起到相应作用。唐盛尧(2008)和刘新楼(2009)对农产品出口的显示性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朱晶(2006)和刘小波(2009)对农产品双边贸易的竞争或互补关系进行了研究;白描(2010)和张萍(2010)等对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规模经济、产品多样化对农产品贸易的重要性。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不难发现国际贸易分工的比较优势具有动态性特点,同样产业内贸易模式也遵循一个动态发展的规律。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模式的演进涉及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贸易经济的发展是否基于自身比较优势;其二是我国是否有必要通过战略性贸易政策提高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探寻这两个问题答案的同时,寻找我国农产品贸易模式的新规律。

  研究方法

  (一)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

  (1)

  公式(1)为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数公式。该指数由Grubel和Lloyd提出,因此被称为G-L指数。GLi表示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表示第i类农产品的出口值,Mi表示第i类农产品的进口值,GLi∈[0,1]。一般情况下认为:GLi的值接近1时,表明该国的i类产品属于产业内贸易;GLi的值接近0时,表明该国i类产品属于产业间贸易。遗憾的是,用该指数测量产业内贸易存在两个盲区:其一是该指数无法测量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变化;其二是在贸易不平衡时,该指数失灵。

  Bruelhart(1994)指出了能更有效测量产业内贸易水平动态变化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概念,其公式为:

  (2)

  公式(2)中,BIk表示第k类产品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其增量反映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称其为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Xk表示一定时期内第k类产品的出口贸易变化量,△Mk表示一定时期内第k类产品的进口贸易变化量。BIk∈[0,1],该值越接近1,表示k类产品的贸易变化量是由产业内贸易引起的;该值越接近0,表示k类产品的贸易变化量是由产业间贸易引起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能有效地反映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变化。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