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的功能泛化及审美文化嬗变
【摘要】手机媒介超越本体的通信多功能性,向非通信领域急剧扩张其功能,形成功能泛化,并深刻地影响着手机审美文化,使人们感受其极度的智能化和便携性,并衍生出功能性泛化、依赖性泛化、消费性泛化、娱乐性泛化等负面审美效应。
【关键词】手机功能;泛化;便携审美;负面影响
手机是在当代极短的时间里迅速发展并普及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审美文化高度契合、与大众最具亲缘性的移动通信新媒介。《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还没来得及收录“手机”,至2005年的第五版才有了“手机”条目,曰“手持式移动电话机的简称”。设计手机的初衷就是提供给人们能随身携带的通信工具。但是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促使手机的功能远远超出通信的范畴。在短短几年时间中,手机的功能快速扩展、急剧膨胀开来,表现出手机功能的泛化现象。手机的功能极度泛化趋势与形态微型化趋势,构成了数字媒介便携性审美文化的突出表现。
一、手机功能泛化的表现
手机的多功能化有三个含义:一是通信本体的多功能特性,如双模双卡双待、多方通话、限制通话与号码过滤、收发短信和邮件等功能,以及同时支持GSM、EDGE、WCMDA、EV-DO多种网络制式的功能等。二是通信性能优化,如超长待机、高分辨率彩色屏幕显示、双屏或三屏显示、高清晰话音等。有一款军用手机,能够防水、防振动、防灰尘风沙、防高温,可以在任何恶劣环境中正常使用,能保证更好更稳定地通信,是手机通信功能优化的极端表现。三是手机功能向非通信领域扩展。手机从通信功能中“突围”出来,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机最终将演变成为一种全功能、移动性、手持计算机终端,用于生产、传输和接收各种形式的数字化信息。”[1]这里讨论的手机功能泛化主要就是指的第三种情况。
随着手机用户数量的急剧增长和手机媒介技术的不断创新,手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使用功能,使其不仅是通信工具,而且是多媒体视听终端、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游戏机、炒股机、移动电视机、闹钟、手电筒、记事本、电子词典、计算器、万年历、计时器、导航仪……一机多种功能多种用途,等于将众多器具带在了身上。有学者“根据性质、用途和相关性,将手机功能划分为屏幕、数据连接、照相、网络数据、智能、多媒体、音乐、存储、外形、传感器、其他、办公和电话十三类,并将演变过程归纳为实用、时尚和娱乐三个阶段”,[2]对被高度泛化了的手机功能进行了较有价值的梳理。
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手机的功能将会越来越多,其智能化和便携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无论是视频、图片、音乐、动画还是文档资料,手机与电脑之间的数据共享会越来越紧密。美国学者保罗·莱文森借苹果手机的功能描述道:“iPhone实现了我们想象的景观——把报纸、视频、网页、聚友网和脸谱网上的朋友、微博和博客带进我们手中那块小小的屏幕上。”[3]189非常形象地概括了手机新媒介便携性的特征。靖鸣在《手机传播学》一书中分析道:“手机之前的一切媒介,即使是最神气的电脑也分割了说话和走路、生产和消费。电脑之前的一切媒介把人都拴死了,或拘束在室内、或钉死在椅子上。唯独手机把人从机器跟前和禁闭的室内解放出来,送到大自然中去。”[4]61因为手机携带最为方便,人们便希望将其他许许多多种媒介的功能都加到它的身上,而手机的发明者与设计师则将这种梦想变成了现实。“手机的现在发展早已超过了许多预言者的想象。……手机不仅实现而且超越了当初不少未来学家的预测。通话、短信、信息储存、上网、娱乐、摄像、家庭电器遥控、录音、情报服务,功能不一而足,让不少预言者大跌眼镜。我们要说一句:手机这个东西已经被人类弄成了不知是什么东西的‘东西’了。”[4]52-53
手机功能泛化还表现在它不仅具有人际传播功能,还具有大众传播功能。靖鸣认为:“微博不仅是网络社交工具,更是新闻资讯传播的重要渠道,网民不仅能在微博上了解新闻,还能够转发、评论,表达自己的意见。除此之外,手机网民最常用也是用户基数最大的手机即时通信工具,如QQ、微信等,也都具备新闻推送功能,特别是异军突起的微信对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5]
“手机传播的出现改写了大众传播媒体的格局”,[4]85手机多人通话和手机电话会议就带有大众传播的性质,而手机大众传播功能的最主要表现就是手机群发短信,尽管手机群发短信仍具有定向传播的性质,即信息发送者必须事先知道信息接收者的手机号码,接收者的范围广泛程度会受到一定限制,与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非定向传播相比有一定的差别,但是其大众传播功能还是会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如经销商通过手机报向用户发送手机商品广告,就可以实现由一个点向一个庞大的接收群的大众传播。我国自主研发的CMMB手机电视已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国的运营体制,在全国320个城市开通运营,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广播电视覆盖网。中央广播电台还推出有声手机报——《新闻与报纸摘要》、手机广播及电视业务。手机的这种特殊传播形式可以称之为带有人际传播、定向传播特性的“准大众传播”方式。
就目前而言,手机是媒介融合的集大成者。“通信和硬件技术的发展结合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浪潮,将手机从传统的通信领域推入‘移动互联网’领域。现在,手机使用功能中只有近10%和通话相关,90%以上是个人信息管理、多媒体应用、电子邮件、网上冲浪、购物、微博等应用服务。‘通信工具’已经无法描述手机的作用和价值,手机已经成为基于互联网络的信息终端。”[6]它将通信媒介、影音娱乐媒介、网络资讯媒介、实务媒介等融为一体,将众多的媒介功能集于一身,成了名副其实的“万能机”。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