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青春电影中“家庭空间”的呈现(3)
三收编与融合:家庭冲突的想象性解决
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她的名作《代沟》中论述到家庭形态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整个社会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之中,青少年和所有年长他们的人隔着一条深沟在互相望着。”一方面社会学 又认为,“家庭是人类具有过的制度中最坚强的,家庭不容易消失。”家是人出发的地方,也是最终的归宿。出走是一个焦躁、紧张和痛苦的过程,而回归则是企达安谧宁静的境界。和绝大多数戏剧与影视文本的故事结局一样,隔阂、误解、亵渎、抵抗最终走向沟通、理解、体认与和谐。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召唤与消费文化的驱动下,“80后”青春电影想象性地给大家呈现了一个“Happy Ending”(大团圆结局)。青春主体的颓废、放逐、焦虑与失落,最终逐渐回归到社会和家庭替他们安排就绪的位置上来。
伯明翰学派认为,支配文化从意识形态上收编亚文化,除了使用“道德恐慌”“抹黑”亚文化之外,另一种常见的途径就是使得亚文化“重回家庭”。收编是理解青年文化的一个重要术语,是指支配文化对体制外的文化进行再次界定和控制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青年文化或文学、影视文本描绘的意识形态对青年的“单向收编”不同,在“80后”青春电影中,这种“重回家庭”或意识形态收编(柔性遏制、招安、整合、消毒与化解)的过程,表现为“抵抗”的子/女与“越轨”的父/母的“双向行为”。在这场家庭冲突的想象性解决中,不仅表征为“抵抗”的子/女最终理解父母、放弃抵抗,重回家庭;同样表征为遭受“越轨”与“污名”道德之困的父/母最终放弃权威,尝试沟通,回归父亲/母亲角色。这是一个互通双向的妥协、沟通、理解与融合的过程,正是在这种“双向收编”下,理解的沟壑缩小,亲子的矛盾消融,家庭重新融合,秩序重新建构。
电影《重庆美女》中,父亲的隐忍与宽容赢来父女长久误会与对抗的解除,孙小舞重新找回爱与家庭的温馨。《玩酷青春》中,浪子回头、考上大学的何志鹏也可以不再为跑酷而纠结,因为母亲说“不是不让你跑,我是怕你跑残废了。”电影《十七》,在这场“禁锢与出逃”的冲突中,母亲最终省悟“给他他想要的,莫给你想要的”,果断放手,而十七也感悟了母亲真爱。《十三棵泡桐》在凌厉的影像风格中结尾,呈现了难得的温馨场景。何风的父亲参加了何风的家长会,并且用阻止别人偷盗工厂电缆被打获得的奖金,给女儿破天荒地准备了满满一桌酒菜,最后女儿穿上了父亲买的新礼物有些尴尬和夸张的洁白婚纱,父亲脸上洋溢着罕见而难以抑制的满足与傻笑。《80’后》中,故事的主体是通过“救赎”的方式抵达家的融合。走私犯罪、私藏枪支、惶惶终日的明远的母亲向儿子忏悔表白要去自首,在弃枪于井中被王胖子发现报案后,明远入狱替母亲完成了救赎;陈墨则在狱中以献身救出明远的方式实现了自我救赎,成全了明远与表姐沈星辰的“新家庭”。电影《观音山》中的三位青年人,则是在“假家庭”(房东的家)与女房东从防范、误解、对抗走向沟通、理解、体认的旅程中,彼此象征性地完成了“家”的意义重建。
凯尔纳在《媒体文化》中曾使用“社会视野”等概念,来描述文化文本如何转述和表达社会性的形象、话语和境遇,以及它们又怎样反过来在其社会领域中发挥作用。污名与亵渎,抵抗与放逐,收编与融合,“80后”青春电影文本象征性地完成了“80后”作为独特一代与父/母之间隔阂与理解、颠覆与传承、对抗与和谐的表征,也完成了“80后”真实家庭空间的影像叙事。
注释:
①梁晓声:《“80后”现象是中国式的文化现象》,《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1期。
②出生于1979年的李芳芳可以归为“泛80后”。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其电影处女作《80’后》也曾有如下表述:“我们这个片子,从投资人到导演,再到主演,所有幕前幕后的人员基本都是80后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影片故事也是聚焦‘80后’”。
③陈凌:《电影〈玉观音〉的女性主义美学表达》,《齐鲁艺苑》,2012年第2期。
④陈晓云:《规避与跨界:青年导演的创作策略》,《当代电影》,2011年第5期。
⑤李芳芳、吴冠平:《〈80’后〉:绝望的渴望被爱李芳芳访谈》,《电影艺术》,2010年第9期。
⑥欧阳马田:《西方越轨社会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⑦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9页。
⑧李宝览(韩)、张芙鸣:《试析近年韩国电影家庭结构中的新立场以金泰勇〈家族的诞生〉为中心》,《电影新作》,2013年第2期。
⑨陶东风、胡疆锋主编《亚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⑩贾植芳、王同坤:《父亲雕像的倾斜与颓败谈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亵渎父亲”母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第3期。
戴锦华:《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中国电影》,《当代电影》,1994年第6期。
韩文淑:《暗淡生活里落尽的一滴亮色〈十三棵泡桐〉里的“青春”》,《电影文学》,2008年第10期。
谢建华:《青春映像:中国青春电影的文化母题与创作趋向》,《当代电影》,2010年第4期。
周昭:《女导演到底代表什么》,《广州日报》,2011 年3月8日。
阿三:《〈十三棵泡桐〉的“问题少年” 》,《大众电影》,2006年第24期。
[美] 玛格丽特·米德著《代沟》,曾胡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胡疆锋:《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5页。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