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论信仰方式与信仰心态的内外在逻辑关系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5-03-09 11:25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陈顺伟
分享到:

 

   摘 要:信仰方式和信仰心态实际上都是信仰主体对某一信仰的具体态度。信仰方式包括理论确认、情感体验和行为追求,信仰心态包括信仰认知、信仰情感和信仰意志。本文主要探讨了信仰方式和信仰心态各自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相互之间的外在逻辑关系。     关键词:信仰方式;信仰心态;逻辑关系;情感体验;行为追求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2-0038-04
  基金项目: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第一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研究”(14ZDA007)的阶段性成果;2014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近代以来‘中国梦’的历史演进及其内在逻辑研究”(14ZDA10);中央财经大学2014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价值建设研究”(201415)。  信仰方式和信仰心态是信仰学学术系统中的重要概念。在信仰学的体系中,如何看待信仰方式和信仰心态各自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外在逻辑关系,乃是当前学术界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信仰方式的内在逻辑关系      信仰方式是信仰主体对信仰客体的作用的方式与形式,信仰方式包括理论确认、情感体验和行为追求,这三者是动态的演进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了信仰方式的完美结构,集中体现了信仰的凝聚力作用。就像是一个三脚架,共同支撑着信仰方式这座大厦,平衡而牢固。      信仰经过信仰主体的认同、希冀和崇拜之后,最终才确定下来,为了巩固自己的信仰,信仰主体必须对信仰从理论上进行确定或者是论证,以证明自己所信奉信仰的合理性,即使是最愚昧的信仰也不例外,比如原始社会对自然神力的信仰。但是在不同的信仰中,理论确认所发挥的作用或者所占据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宗教信仰(非理性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理性信仰)就是最好的证明。一般来说,宗教信仰之所以能够存在,尤其在西方,并不是由于其强大的理论存在能力,而是其对减轻大众精神痛苦巨大的吸引能力。与此相反,科学的理性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理论存在能力,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它能被广大的劳苦大众所接受,是因为它能指导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为他们的斗争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理论确认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是该信仰的基础。情感体验是信仰主体在信仰活动中的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信仰主体在信仰活动中会出现诸如顿悟、虚幻、兴奋等心理反应,并由此会对信仰客体产生崇拜、信服、敬畏等情感。因此信仰主体要想巩固自己的信仰,就必然需要情感体验。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1]情感体验在宗教信仰中体现得更加明显,它是一种基础性的根本的东西,理论确认要通过情感体验来进行,比如在基督教中,人们最先开始是对耶稣的无比盲目的崇拜和对基督教义的无比相信,而这其中并没有理论来确认,仅凭情感的体验而已。科学信仰则与之相反,情感体验是建立在理论确认基础上的,并服务于行为追求。周恩来指出:“共产党人……有信仰主义的热烈精神和改革社会的决心。……本来革命精神多出之热烈的情感,理愈明,信愈真,感愈切,革命的精神遂能愈久而愈坚。”[2]无论是理论上的确认还是情感上的体验,都不是信仰的真正目的,信仰真正的目的是超越自我的行为追求。行为追求即信仰的实践行为,是信仰主体在信仰观念指导下的日常行为表现。信仰形成后,需要通过一定手段来对信仰进行理论确认和情感体验,这个手段就是行为追求,它贯穿于信仰理论确认和情感体验始终。而信仰理论确认和情感体验的存在也为行为追求提供了发挥作用的平台。比如,在现代,信仰基督教的人为了使自己的信仰在理论上得到确认和在情感上得到体验,他们会每个星期定期去教堂做礼拜,通过做礼拜的方式可以使他们感觉到自己信仰的存在。      在信仰方式的三个组成部分中,信仰的理论确认和行为追求是信仰主客体的统一,而信仰的情感体验则侧重于信仰主体的体验和感受。      二、信仰心态的内在逻辑关系      信仰心态是指“信仰在其信仰主体那里主要表现为一种信仰的心理——精神状态”。[3]80信仰心态具有复杂的构成,现代西班牙哲学家乌那穆诺写道:“然而信仰,它毕竟是一种复杂的心态,本身包含有认识的、逻辑的、理性的成分,以及情感的、生命的、感伤的、非理性成分……”[4]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康德系统地把人类精神意识分为知、情、意三大领域,这也是信仰心态的复杂性所在。据此,可以把信仰心态分为信仰认知、信仰情感和信仰意志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对于信仰心态来说,缺一不可,不可分离。      信仰认知是信仰主体对信仰客体产生的认识、知识和观念等,这种认识有可能是对信仰客体的某种科学的认识和合理的想像,也可能是对信仰客体的虚幻和模糊的想像。但不管是怎样,这都是信仰形成的基础,一个信仰的形成,其基础就是信仰主体对一些信仰客体的认识,比如对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理论等,这就是信仰的初步形成,即信仰心态中的认知部分。所以信仰认知是信仰形成的基础,当然也是信仰情感和信仰意志的基础。信仰情感是信仰认知和信仰意志的动力源,是人的精神意识状态的一股活水。信仰情感与信仰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并通过对信仰活动的积极参与表明了人类的存在,信仰活动之所以呈现得多姿多彩,是因为其中包含着情感的因素。梁启超曾经说过:“一个人若是发心着手做一件顶天立地的大事业,那时候,情感便是威德巍巍的一位皇帝,理性完全立在臣仆的地位。情感烧到白热度,事业才会做出来。”[5]在梁启超的这句话中,非常清楚地说明了情感对于干事业的重要性。黑格尔也曾把情感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说过:“我们简直可以断然声称,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因此,有两个东西就成为我们考察的对象:第一是观念,第二是人类的热情,这两者交织成为世界史的经纬线。”[6]黑格尔这句话也说明了情感对于事业的重要性。信仰意志是指“信仰活动中的骨干因素,它决定着信仰者在信仰活动中的兴趣、热情及实行的坚韧程度”,[7]在信仰心态中主要起到保持和外化作用。保持作用体现在信仰意志是信仰认知和信仰情感保持稳定的主要外在力量,外化作用体现在信仰意志是信仰认知和信仰情感从主观领域向实践领域转化的关键因素。信仰意志能把信仰认知所形成的某种认知和观念稳定下来,使其不易发生改变,也能使信仰主体自觉抵制和自身信仰相违背的观念,可以强化和巩固之前确定下来的信仰认知。信仰意志通过对信仰情感的发展进行适当约束,从而使信仰情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信仰心态的这三个组成部分各自并不是信仰心态,只有它们的结合才是统一完整的信仰心态,因此它们是密不可分、相互作用、彼此依存的。      信仰方式是信仰主体和信仰客体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或形式。信仰心态则是衡量一个人有无信仰的重要尺度,也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成为信仰主体的标志。两者在实际内容上基本是相通的,其中信仰认知就是信仰主体对信仰客体的理论确认,信仰情感就是信仰主体对信仰客体的情感体验,信仰意志也就是信仰主体对信仰客体的行为追求,信仰方式和信仰心态的这种联系将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