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论信仰方式与信仰心态的内外在逻辑关系(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5-03-09 11:25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陈顺伟
分享到:

 


人们信仰活动折射成丰富多彩的信仰现象。但是这两者也有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出现的时间上和存在的状态上。      三、出现时间上:信仰方式和信仰心态的区别      信仰方式和信仰心态并不是同时出现的,它们在出现的时间上有先后之别,笔者认为信仰心态先于信仰方式出现。以此类推,信仰认知先于理论确认,信仰情感先于情感体验,信仰意志先于行为追求。      人类的认识是有先后顺序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的认识应该先是感性认识。再是理性认识,所谓感性认识是指“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觉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8]这种认识是表面的,只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其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列宁曾说过:“不仅从物质到意识的转化是辩证的,而且从感觉到思想的转化等等也是辩证的。”[9]243列宁在这里讲的“从感觉到思想的转化”中“感觉”无疑指的是感性认识。列宁还曾说过:“表象不能把握整个运动,例如它不能把握秒速为30万公里的运动,而思维则能够把握而且应当把握。”[9]197这里的“表象”也是指的感性认识。信仰认知是信仰主体对信仰客体的某种了解和认识,认知包含着知识、观念等因素,显然这种了解和认识是停留在表面的,并未对信仰客体有本质的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把握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8]这种认识是内在的,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其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是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和概括,把握这些感性材料的内部联系,寻找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毛泽东曾指出:“论理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 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 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 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矛盾, 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 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10]理论确认是把信仰客体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理论上证明自己的信仰是科学和合理的,不是单单停留在对信仰客体的简单、表面的认识,而是对信仰客体本质上的认识。综上所述,信仰认知是属于感性认识的阶段,理论确认是属于理性认识的阶段,所以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过程的观点,信仰认知先于理论确认。      信仰情感是信仰主体对信仰客体的一种感情,冯天策教授认为可以把信仰情感归纳为依赖感、神秘感和神圣感,笔者认为这三种情感可以对应三种不同的信仰,即原始信仰、宗教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原始信仰主要是在原始时期人类对于自然无限的崇拜而形成的信仰,是人类对于自然力的一种屈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利,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11]马克思和恩格斯讲的自然宗教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服从。因为人类祖先的生活条件及其恶劣,他们每天都要与各种自然现象和疾病作斗争,而这些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安全,使他们始终处于恐惧之中,当他们偶尔得到生活的好处,比如食物、战争的胜利等,便会产生对自然的感激之情,进而演变成对神秘自然的依赖,他们渴望自然能给他们经常带来这些好处,这种渴望随着时间的演进,最后成为了依赖感。为了寄托这种依赖感,原始人不断地举行各种各样的仪式表示对自然的尊敬,比如杀猪宰羊祭天等,通过这种仪式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释放,这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原始人的信仰情感是在他们处于生存需要时产生的,并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一定仪式的方式,使情感得到较好的体验。宗教信仰是继原始信仰之后人类最为普遍的信仰形态,它的主要特征是人格神的出现,而且“神”具有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威力和救苦救难的慈悲,成为宗教信仰中最为崇高的崇拜对象,也是人们心灵的寄托,正因为“神”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以至于人们都对它敬而远之,使“神”永远保持一份神秘感。对“神”的相信不需要逻辑的证明,仅仅只是心理的需要,“神”的神秘感越强,人们的信仰越坚定,集中表现在人们的宗教情感体验上,比如在藏传佛教中,信徒为实现信仰和祈福避灾而进行的磕长头的拜佛仪式,磕时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顶、到额、至胸,拱揖三次、再匍匐在地,双手直伸,平放在地上、划地为号,并不断地重复着这样的动作。显然,人们只有相信宗教,才会去遵守相关的宗教仪式。神圣感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只有它才能使人们不惜牺牲自我去完成艰苦卓绝的使命,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最好的证明,人们信仰马克思主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其阶级使命具有神圣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正是这神圣的使命促使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断地奋斗着,这一过程也是信仰情感体验的过程。所以信仰情感先于情感体验。      如前所述,信仰意志在信仰确立之后,主要起到了稳定和维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对领袖的敬爱与忠诚,对组织的信任与服从,对所从事的事业的正义性、神圣性的坚信不移,以及必胜的信念。信仰领袖不是信仰组织的领导人或者创造人,而是创立信仰的伟大的思想家和宗教大师。信仰的领袖以其非凡的才能、高尚的人格、巨大的思想权威赢得普通大众的认可和尊敬,并成为其忠实的信徒,甘愿奉献出自己的一切无怨无悔地追随他。任何信徒只有在对领袖充分的信任之后,才会去信仰他,通过对领袖的敬爱与忠实来稳定和维持自己的信仰,之后他们会去践行领袖所创立的信仰。信仰组织是信仰观念的社会化载体,信仰由观念到实践的转变,信仰组织在其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凡是生命力旺盛的信仰,都靠信仰组织稳定和维持住信仰观念,信仰组织通过各种活动的形式,宣传它们的思想和主张,使人们逐渐地接受,人们一旦接受这些思想和主张,他们就成为其信徒,并且对这个组织给予充分的信任与服从。这种对信仰组织的信任与服从,可以转化为为了组织的利益而不惜牺牲一切,很多工农大众最初加入中国共产党不是由于他们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而是对党组织绝对的相信和服从,这样他们就会为了党的利益和目标去奋斗,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正义和神圣的事业肯定是有利于全人类的,为全人类的福祉去奋斗,而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就是这样的事业。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毛泽东说过:“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是区别于任何别的思想体系和任何别的社会制度的,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完全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12]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解放深受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之苦的无产阶级劳动群众,进而解放全人类。早期中国共产党正是接受这样的思想,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正义性、神圣性坚信不移,并坚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正是有了这样坚定的信仰,他们才会义无返顾地去奋斗,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总之,不管是对于领袖、组织还是所从事的事业,只有在对它们充分信仰的基础上,才能去努力实践。所以信仰意志先于行为追求。      四、存在状态上:信仰方式和信仰心态的区别      信仰方式是动态、相对的,信仰心态则是相对静态的。如前所述,信仰方式是指信仰主体对信仰客体的作用的方式,笔者认为,既然是作用,肯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信仰心态是指“信仰在其信仰主体那里主要表现为一种信仰的心理——精神状态”。[3]80既然是心理——精神状态,肯定是相对静态的。      理论确认是在信仰认知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加深和巩固,以确保信仰的牢固。从对信仰有一定的认识到最后确定下来,需要一个理论确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仰主体有可能中途改变自己的信仰,也可能坚持自己的信仰。在中国最早一批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中,有的人一生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如李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