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唐代田园诗与唐代文人的淑世精神(3)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09-02 09:26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周秀荣
分享到:

 

  中唐以来,文人的反省意识渐渐增强。许多文人如钱起、李嘉佑、韦应物、权德舆、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等,均在田园诗中表达了这种心理。如钱起的《观村人牧山田》诗,描写了贫苦农民为生计、赋税,不得不冒雨经霜去开垦贫瘠山地的真实生活。于同情之际,诗人反观自身不劳而获,就像春秋卫懿公养在宫里无功而受禄的白鹤,因而深感惭愧:"顾惭不耕者,微禄同卫鹤。"钱起在《初黄绶赴蓝田县作》诗中,再次表达了这种惭愧心理:"一叨尉京甸,三省惭黎元"。韦应物的反省意识也较强,他一再在其诗作中表达:"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观田家》);"是时粳稻熟,西望尽田畴。仰恩惭政拙,念劳喜岁收" (《襄武馆游眺》)"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在这些诗人当中,白居易的自省意识最为突出,他在多首田园诗里表达过愧疚自责之心。如他的《观刈麦》诗,面对辛劳耕作的农夫和一位因"家田输税尽"只能靠捡拾田间遗穗充饥的贫妇人,诗人内心充满了深深的同情,并反躬自省:"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又如《观稼》一诗,诗人面对"筋力苦疲劳,衣食常单薄"的家乡父老,诗人感慨道:"自惭禄仕者,曾不营农作。饥食无所劳,何殊卫人鹤",与钱起的自愧心理十分相似。而在寒冷的冬夜,当诗人"褐裘覆纼被,坐卧有馀温。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时,又想到了"布絮不蔽身"的穷苦百姓,同样羞愧自责:"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还有《纳粟》诗中,面对因悍吏扣门催纳只得连夜张烛扬簸的可怜农夫,诗人觉得自己身为享禄多年的父母官,却未能给苦难的百姓任何的帮助,再次由衷地自责:"昔余谬从事,内愧才不足。连授四命官,坐尸十年禄"。晚唐诗人皮日休也表现出较强的自省意识,如他的《三羞诗》(其三),诗人先述写了百姓遭旱蝗之灾而流离饥饿之惨状:"夫妇相顾亡,弃却抱中儿。……儿童吃草根,倚桑空羸羸。斑白死路旁,枕土皆离离。"紧接着诗人反观自己与家人生活之饱暖、安逸:"粤吾何为人,数亩清溪湄。一写落第文,一家欢复嬉。朝食有麦健,晨起有布衣。一身既饱暖,一家无怨咨。"两相对照,诗人不禁愧从中来:"抚己愧颖民,奚不进德为。因兹感知己,尽日空涕澳。"

  由以上分析可见,淑世精神不仅在唐代田园诗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且呈现出闲逸情趣逐渐减弱而淑世精神逐步加强的总体趋势,真实反映了唐代文人立足于儒家文化下的一种人生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而唐代田园诗中所体现出的鲜明淑世情怀,更为后世尤其是宋代田园诗带来深刻的影响。相较唐代田园诗,宋代田园诗中的淑世精神进一步增强,这固然与宋代社会政治文化背景有紧密关联;但从一个角度而言,这也正是唐代田园诗,尤其是中晚唐田园诗发展趋势在宋代的进一步延伸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铁民.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1095.

  [2]陈伯玉文集:卷1[M].《四部丛刊》影印明刊本.

  [3]肖占鹏.隋唐五代文艺理论汇编评注:上册[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474.

  [4]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792.

  [5]瞿蜕园.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526.

  [6]食货志[M]旧唐书:卷48.北京:中华书局,1975: 2087.

  [7]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8]孔子.论语[M].杨伯峻,译注.湖南:岳麓书社,2000.

  [9]金圣叹. 杜诗解:卷1[M]∥金圣叹批唐才子诗.北京:中华书局,2010:628.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