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欣然乘物游心,悠悠哉乐天归真(3)
具体而言,庄子的美学是一套以物我两忘的审美观照为人生态度,以超道德超功利的审美气质为价值取向,以"游"的审美实践为行为方式,以"至美"、"至乐"的审美境界为最终理想归宿的完整的方案体系。
审美的态度以忘记物我对立为旨归,包含着人的自然化;也把物看作是与我平等相通、有情有性的内在于我的一部分来欣赏,它包含着自然的人化。所以庄子才能在关于"鱼乐"的濠梁之辩中凭借欣赏的美学态度反败为胜;子舆才能以公鸡、弹弓等富有情趣的艺术形象幽默地自嘲自己的病状;滑介叔才能观赏自己身上的肿瘤就像观赏花园里的一株花。总之,庄子的审美人生态度将整个人类的生命开成了一朵绝美的自由之花。而世人所谓的"美"是就主观审美经验而言的,即使是人们普遍认可的"绝美"也未必是"至美"、"大美",而是整个人类的偏见,这种"美丑"观是人为的标准: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庄子·齐物论》)
虽然它违反了异类不比的逻辑原则,但既然"人之所美"与鱼、鸟、麋鹿等异类不能苟同,就足以说明这种世俗意义上的"美"是非客观的,因为鱼、鸟、麋鹿之所美也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它们自身是否以"毛嫱丽姬"为美,人类是不得而知的。庄子追求的"天下之正色"、"大美"乃是先于"美"的语言,先于"美"的观念而本然素朴、"淡然无极"、天然去饰的美。真正的审美不是把对象放在关于美丑的绝对人为标准的条条框框里审视查验,而是主体在对对象返璞归真、大巧若拙的欣赏观照中也获得自身本真的回归感。因而美如果有标准,也是相对的,本真的美才是最长久、最动人的:
故为是举与楹,厉与西施,恢怪,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其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庄子·知北游》)
因此,生活中的丑往往能转化为艺术中的美,本真的丑也能创造美的奇迹,从而超越时空限制,化腐朽为神奇,散发出摧枯拉朽的力量。于是庄子特意选择"支离疏"、"哀骀它"、"子舆"等病态残缺形象表现其"畸于人而侔于天"的审美理想,反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清奇古朴的艺术效果。正如罗丹所说:"自然中认为丑的往往要比那种认为美的更显露出它的性格,因为内在真实在愁苦的病容上,在皱蹙秽恶的瘦脸上,在各种畸形与残缺上,比在正常健全的相貌上更明显地显现出来。"{1}这样,美丑的相对性也就实现了一定的审美自由,审美自由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审美主体的自由发展。主体在审美领域就能自由地"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同时,审美的人生态度有的是以审美的价值取向为指导的,否则,审美态度就会被有心人利用,变成对自然本性的随意扭曲和践踏。无论是"圣人"、"神人"还是"至人"、"真人",他们都不是不食五谷的天仙天神,反而具有一种超道德超功利的人格气象与诗人气质,使人仿佛能因其"气"而成真、化圣、称神。美是相对的而非随意的,不管怎样自在悠游,美有了一定价值观的内在支撑才能保持人的行为实践的正确方向。"人悠游而合于道"。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庄子·德充符》)
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乎自然而不容私焉。(《庄子·应帝王》)
"游",即悠游、游戏。文学艺术人生都可以视作一场被人认真对待的游戏,而游戏就是不问有没有目的。"游"的审美方式如果有目的,其唯一的目的就是把人生当作一场游戏来玩或者一场戏剧来欣赏。《庄子·养生主》里的庖丁"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种"游刃"之"余"就是一种精神自由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的深度集合最终指向"至美"、"至乐"的审美境界。当"技进于道"之时,各种精神品格及实践能力就能互相协调,超乎机械程序的"技艺"而达到出神入化、至真至美的审美境界。当人乘上"游"的翅膀在"道"的开拓中不断积蓄着自由的冲动,审美自由便突破了时空限制,成为永恒而绝对的存在。
主观上感到满意是一种有待发展的有限的美感与快乐,而主观上感到完美无加则是"至美"、"至乐"的永恒的境界。而正是人们对每一种有限的美感与快乐的认识与追求,才让我们意识到并相信无限的"至美"、"至乐"境界的存在,只有在这种信仰的支撑下,人才能获得向死而生的自由。
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庄子·天道》)
这种"天乐"、"至乐"带来的永恒的快感--"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正如马尔库塞所说:"人借助美的相助,才使自己置身于幸福之中……快感不光是美的副产品,相反,是它构成了美的本质。"{2}而美与自由的追求是相通的,"人正是通过美而达到自由的。"(席勒语)人类趋美其实是向往自由的本性所致,在现实生活中,美即是人们追求自由的天性而不能满足的一种理想的灵魂慰藉,这是一种快乐的悲壮,这种美之所以是永恒的,是因为这种悲壮也是永恒的。如果绝对的自由仅作为一种理想,而我们所追求到的只能是有限的自由,那么这条自由之"道"就只能是一条由人走出来并将由人继续向未知永无止境走下去的路,它永远没有尽头,也就没有一个永恒准确的定义。因而,我们又回过头来证实了"道不可言"的命题。然而,庄子美学并不止于此,它向我们指出:正因人类永远面临着不确定的"道",所以人类的自由存在的可能也是永恒的,这就是庄子美学的独特魅力所在。
四、结语
综述全篇,庄子之"道"通过与人建立紧密的联系,在关注人类生存困境的同时,更强调个体自由的重要性与现实可能性:"道"通过人的物化使人的生存有了着落与自由的空间,在由物化走向人的异化过程中,庄子所赞赏并向往的病态形象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游"的理想处世方式,并最终使个人从社会是非回归自我本真,渐臻"至美至乐"的自由之"道"境。
{1} [法]罗丹口述,葛赛尔记,沈琪译,吴作人校:《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版,第26页。
{2} [美]马尔库塞:《审美之维--马尔库塞美学论著集》,李小兵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7页。
参考文献:
[1]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2] 爱莲心.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内篇分析[M].周炽成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3] 杨国荣.庄子的思想世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 靳凤林.死,而后生--死忙现象学视域中的生存伦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 杨国荣.存在之维--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形上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应,王庆节译.熊伟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7] 吴福友,吴根友.《庄子》内七篇与海德格尔的"生死观"之比较[J].江汉论坛,2011(4).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