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自语境化:一种科学认知新进路(3)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09-14 09:51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杨小爱等
分享到:

 

  (2)目的性。自语境化认知中的"自主性"并不是盲目的,它是依据一定的目标而产生的"自主融入语境性"。比如说,"在我们需要与其他人沟通时,语言产生了",在这里,语言是基于某种目的--与人沟通--而产生的。目的性认知其实就是对事物意义的探索,胡塞尔也认为,"一个有可能界定事物意识的规则本质上是一种预先刻划了类型的规则" ,他十分重视目标导向(目的性)在人类智能和认知中的重要作用。所以,目的性是自语境化认知的前提及保障,是它的根本特征之一。

  (3)渐突性。自语境化认知的渐突性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向前、上升的连续发展性,另一种是发展过程中的中断阶段性。从自语境化认知的内涵和过程可以看出,人类认知是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这是一种连续发展性;而其中被语境化行为、拟语境化认知和自语境化认知是认知的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是"突现"的结果,这是认知的中断阶段性,二者综合就是自语境化认知过程的"连续-中断二象性"--渐突性,类似于光性质的"波粒二象性"。

  (4)实践性。这是自语境化认知最重要、最实用的特性,也是合理认知方式--可检验--的重要体现。认知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应用于现实生活,进而指导人类的思想和行为;自语境化认知也不例外,我们需要用它来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等。比如,通过自语境化认知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认知在这一关系中的作用,即人类的认知是环境和人类自主性双重作用的结果。

  自语境化认知的优势表现为四点:首先,它体现了认知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自语境化认知的两大要素是认知主体-人类和认知客体-环境,人既然是世界等级体系中的一环,那么人肯定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认知过程同样也离不开其环境。也就是说,人类这种认知体与其环境是相统一的,自语境化认知中主体与客体是相统一的。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在自语境化认知中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的自主性与语境的基底性。这也是它与其它认知方式的区别之处:在外在主义认知中,环境是认知的基础,人类的意识性只是环境作用的产物而已;在内在主义认知中,人类的自主性又成为了凌驾于环境的更高层次的事物;而语境分析方式则更加强调语境之于认知的重要性,这三类认知方式都有局限性。自语境化认知将将人类的自主性提高到与环境相一致的地位上来,使得这二者达到有机、合理地融合。

  其次,它体现了认知过程与意义的统一。人这种认知体不仅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更生活在意义世界中。人类认知的目的是对意义的探索,包括世界的意义和人类自身的意义,在这个探索过程中,人的自主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自语境化认知强调的正是人和人的自主性在整个认知过程、意义呈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它通过"人"将认知过程和意义表征统一起来。

  第三,它体现了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人类心智不仅具有理性特征,更具有非理性特征如意志、情绪、动机等。忽视非理性因素成为物理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等外在主义理论的共同点;而将非理性特征无限夸大,认为它是私人的、不可传递、不可认识的又是唯心主义的主要观点,这两种认知方式都是不可取的。自语境化认知方式既重视心智的理性特征,比如逻辑推理、言语表述等因素,又重视人的自主性、意愿性等非理性因素对认知的作用。

  第四,它体现了事实陈述与价值判断的统一。自语境化认知将认知与自然视为一体,力图对自然界进行一种为真的事实陈述;但是,这种事实陈述不是中立的,它体现着一种价值取向。自语境化认知中的认知是受到自然约束的认知,我们不能为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而随意去描述自然,也就是说,我们要对认知建立起"善"的行为规范,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应该自私地利用自然。这就是自语境化认知中事实陈述(自然规律)与价值判断(尊崇自然)间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魏屹东.广义语境中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魏屹东.语境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J〕.理论探索,2012(5).

  〔3〕J. R.Firth.Papers in Linguistics 1934-1951〔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1.

  〔4〕郭贵春.语境与后现代科学哲学的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J.Fodor, & E Lepore.Out of context〔J〕. Proceedings and Addresses of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2004(2) .

  〔6〕A.Clark.An embodied cognitive science 〔J〕.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1999(3).

  〔7〕T.Gelder.What Might Cognition Be, If Not Computation 〔J〕.Journal of Philosophy,1992(7).

  〔8〕E.Laszlo,System.Structure and Experience: Toward a Scientific Theory of Mind〔M〕.New York:Routledge,1969.

  〔9〕J.Piaget.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translated by Wolfe Mays〔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1972.

  〔10〕W. Thorpe.Learning and Instinct in Animals〔M〕. London: Methuen, 1963.

  〔11〕R.Chrisley&T.Ziemke.Embodiment. Encyclopedia of Cognitive Science〔EB\OL〕, Macmillan Reference Ltd, 〔2006-06-05〕 www. cogs. susx. ac. uk/users/ronc/papers/embodiment.pdf.2000.

  〔12〕H. Dreyfus,S. Dreyfus.Making a Mind Versus Modelling the Bra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ack at a Branch-point, in M.Boden,The Philosoph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13〕d G.Rosenberg.Content and action: the guidance theory of representation〔J〕.The Journal of mind and Behavior,2008(1).

  〔14〕S.Pinker.The Language Instinct: How the Mind Creates Language〔M〕.New York: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1994.

  〔15〕M.Bunge.Scientific Materialism〔M〕.London: 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81.

  〔16〕J.Goldstein.Emergence as a Construct: History and Issues〔M〕. Emergence ,1999(11).

  〔17〕沃尔德罗.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M〕.陈玲,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18〕H.Gadamer.Truth and Method,translated by J.Weinsheimer,& G. M. Donald〔M〕.London: Continuum,2003.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