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马克思主义美学本土化的重要尝试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09-14 09:53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张都爱
分享到:

 

  李泽厚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是实践派美学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李泽厚《美学四讲》,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新发展,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主体性转向,意味着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发展,意味着中国本土的审美经验和美学资源的新运用。

  一、马克思主义美学重识与两个文明建设的时代课题

  李泽厚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世界思想的多元化认识出发,主张美学的多元化发展。在世界美学多元化发展中,李泽厚概括了当代世界美学特点:欧美以分析哲学的美学和艺术本体论美学为主,苏联、东欧以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美学和艺术理论为主,中国以苏联模式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为主。从中国到东欧到苏联,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主要是一种艺术社会学,它以艺术的社会效应为目的,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及其批判精神相联系,根本上是一种艺术的社会功利理论,而与西方现代美学强调的非社会功利的自律美学不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的这种艺术社会功利理论与中国革命战争和社会斗争相联系,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此加以系统化的发展。李泽厚指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除了"文以载道"这一古老传统外,还有一个艺术要与中国的社会斗争、革命战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的新传统。由于强调艺术对现实生活和革命斗争的社会效用,艺术对现实生活的摹写、反映和认识便成了基本美学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石。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美学实质上是反映论、阶级论、斗争论的革命美学。

  由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的实际需要,马克思及其追随者都只重视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这一方面的内容,使马克思主义主要成为革命的、斗争的、批判的理论。但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只是和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相联系,只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方面。李泽厚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只谈革命斗争的马克思主义已经行不通了,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革命的哲学,更应该是建设的哲学。"不但因为我们现在主要是建设,而且因为建设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整个人类来说,是更为长期的、基本的、主要的事情,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光批判,是不能建设出新的文明的。我们要从人类总体的宏观历史角度来鲜明地提出这个观点。" 〔1 〕 (P443 )从人类总体的生存、发展、建设为主要发展方向的人类学视角出发,发展建设性的马克思主义应该成为新时代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美学亦如此,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应回到主体性的心理建设的基础上。"建设精神文明就涉及文化-心理结构问题,即心灵塑造和人性培育问题,我以为这恰恰正是今日马克思主义美学应该加倍重视、研究和解释的主要课题。……不能仅仅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角度,而更应该从人类总体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长建设的角度,即人类学本体论的哲学角度,来对待和研究美和艺术。" 〔1 〕 (P444 )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正处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马克思主义及其美学应该是重在两个文明建设的理论。这就需要回到马克思,从马克思思想中挖掘和发挥出关于文明建设的理论资源。李泽厚认为,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里有许多关于文明建设、人类学的宝贵思想,只是没有得到重视和发挥。

  因此,李泽厚立足于尚未被当时理论界重视的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人类学视野,围绕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思想,面对两个文明建设的时代问题,提出了他的人类学本体论哲学(亦即主体性实践哲学),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人类学本体论美学。

  二、人类学本体论美学建构与主体性转向

  人类学本体论美学建构始于人类学本体论哲学建构。"随着科技发展,有非常发达的物质文明,与此相适应,就应该建设一个发达的精神文明,使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丰富、细致、充实和复杂。这不仅是中国要解决的课题,也是世界要解决的课题。" 〔1 〕 (P447 )精神文明的建设问题是现代、后现代社会最核心的问题。为解决这一时代课题,李泽厚从早年马克思那里找到了重要思想资源。"伟大的思想家早期有些宝贵思想,后来不一定都得到充分发展,马克思关于'自然的人化'思想就是如此。它留给我们这些处在新时代面临新需要的人去思考、探索、发挥。" 〔1 〕 (P446 )李泽厚把马克思"自然的人化"思想与当代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课题相对接,充分阐释了马克思"自然的人化"思想。"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外在自然的人化,人类物质文明的实现,主要靠社会的劳动生产实践。内在自然的人化,人类精神文明的实现,就总体基础说仍然要靠社会的劳动生产实践,就个体成长说,主要靠教育、文化、修养和艺术。" 〔1 〕 (P446 )自然的人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向进展的历史成果。外在自然的人化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狭义的是指经过劳动实践改造过的自然对象,广义的是一个哲学概念,主要指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是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的根本改变。内在自然的人化即人的动物性的感知、欲望、情感变成人类的感知、欲望和情感。由自然的人化构筑的这个图式给出了人以及人的世界如何可能的人类学解答。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