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美学本土化的重要尝试(2)
李泽厚以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思想为理论生长点,创立了"人类学本体论哲学"。人类学本体论哲学是在他的《批判哲学的批判》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人类学本体论以社会实践的历史总体的人类发展的具体行程为中心,探讨了主体性的两个成果:"人类主体既展现为物质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主体性的客观方面即工艺-社会结构亦即社会存在方面,是基础方面。主体性也包括社会意识亦即文化心理结构的主观方面。从而这里讲的主体性心理结构也主要不是个体主观的意识、情感、欲望等等,而恰恰首先是指人类集体的历史成果的精神文化、智力结构、伦理意识、审美享受。〔1 〕 (P449 )
不论是外在自然的人化还是内在自然的人化,不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不论是工艺-社会结构还是文化心理结构,不论是社会存在还是社会意识,都是人类主体及其主体性实践力量的历史总体创造。李泽厚从人化、实践、主体性概念重释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并给予了工具本体、心理本体的本体论确认。使用、制造、更新工具的物质实践构成了社会存在的本体即工具本体,同时形成了超生物族类的人的认识、人的意志、人的享受即心理本体。人类制造-使用工具的物质生产活动构成人类存在的最终实在,实践即本体,人类即主体,人类学即主体性,人类实践即主体实践,这样的实践本体论就是人类学本体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主体性实践哲学。重要之处在于,以工具本体为基础历史地所建构出来的心理本体,即主体性的人性结构及其建设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而人类学本体论哲学的核心问题就是解决与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相对应的精神文明中的心理本体的建设问题,而美学和艺术的功能就在心理本体的塑造和培育上。"寻找、发现由历史所形成的人类文化-心理结构,如何从工具本体到心理本体,自觉地塑造能与异常发达了的外在物质文明相对应的人类内在的心理-精神文明,将教育学、美学推向前沿,这即是今日的哲学和美学的任务。" 〔1 〕 (P450 )如果把美学和艺术放在塑造心灵、陶冶性情、培育人性、探究人的全面成长、个性潜能的全面发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各门科学的成果,马克思主义美学就会获得新发展。李泽厚认为,这样的美学属于哲学美学,美的问题不再是对审美对象的精细描述而是对美的本质的直接把握,美感的问题不再是审美经验的科学剖析而是陶冶性情、塑造人性,艺术的问题将是心理本体、人性情感的生成和扩展。这便是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建构。
从人类学本体论出发,李泽厚对美学基本问题给予了解答,形成了他的人类学本体论美学原理体系,深入系统地回答了"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艺术是什么"等问题。
对美是什么的问题,李泽厚认为,自由以及自由的形式是人类主体的物质实践力量给予的,理解美是自由的形式,要注意三点:一是自由,自由是对必然的支配,是人具有普遍形式(规律)的力量。二是形式,首先是指一种主动造形的力量,其次才是表现在对象外观上的形式规律或性能。三是自由的形式,首先是指掌握或符合客观规律的物质现实性的活动过程和活动力量。而美作为自由的形式,首先是指合目的性(善)与合规律性(真)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和过程本身。因而在客观行动上驾驭了普遍客观规律的主体实践活动所达到的自由形式,才是美的创造。在美的最终根源和本质上,不是个人的意志、情感、思想创造了美,而是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的本质力量创造了美。从美的本质出发,美的形态首要展现为社会美,社会美是美的本质的直接呈现。随着人类实践活动越来越广阔,实践成果越来越丰富,社会美的范围和对象也得到了拓展。值得重视的是,李泽厚把形式美归于了社会美,而形式美就是美的自由的形式。在李泽厚这里,自然美和社会美很难有确切的界限。 "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形成的自然美,直接关系着人类学本体论 "人与宇宙自然的物质性协同共在"。
在美感是什么的问题上,李泽厚认为,美感问题涉及心理本体尤其是情感本体,关系着"新感性"的建立问题。新感性是指由人类自身历史地建构起来的心理本体,是将自身的血肉自然"人化"的成果。即内在的自然的人化。生理性的内在自然如何生成主体性的人性结构?李泽厚创造了"积淀"一词。积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所有由理性化为感性、由社会化为个体、由历史化为心理的建构行程,狭义则专指审美心理情感的建构。"内在自然的人化"可具体到感官的人化和情欲的人化两方面。感官的人化即是受生理欲望支配人的感官经过长期的人化,失去了纯粹的动物性生理需要,纯生理自然的器官变为人性的器官,其中就包括了审美的感官。情欲的人化是指人的动物性的生理情欲经由社会性的塑造、陶冶成为人性的情感。人性情感虽然是感性的、个体的,有生物生理性,但其中积淀了理性、社会历史的内容,动物性的欲望渗透着理性,具有超生物的性质,其中就包含着审美的情感。在这生物性和超生物性统一的主体性人性结构中,感性和理性的不同关系决定了心理领域的划分。认识领域和伦理领域突出的是感性中的理性,而审美领域则是积淀的感性。认识领域和智力结构突出的是理性的内化,伦理领域和意志结构是理性的凝聚,审美领域和美感结构是溶解了的感性,即"感性之中渗透了理性,个性之中具有了历史,自然之中充满了社会;在感性而不只是感性,在形式(自然)而不只是形式,这就是自然的人化作为美和美感的基础的深刻含义,即总体、社会、理性最终落实在个体、自然和感性之上" 〔1 〕 (P500 )。
美感是一种愉快的自由感,是人类的、理性的、社会的东西渗透融汇在个体、自然、感性之中,这里没有对感性、个体、自然的凌驾和强制。因此美感具有二重性,既是感性、直观、非功利性,又是超感性的、理性的、功利性。美感的心理过程体现为逻辑递进的准备、实现、结果三阶段。准备阶段涉及审美态度和审美注意;实现阶段涉及审美感知、审美判断、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结果涉及审美愉快。审美愉快是多种心理功能的总和,这些变项被组织在一种不同种类、性质的动态平衡中,不同比例的配合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美感。审美心理过程和结构,意味着人的审美能力的拥有和实现,意味着人的感知、心意、精神的塑造。值得注意的是,李泽厚以审美能力的不同形态为核心所形成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审美类型,区别于通常中西美学原理中依据美、崇高、悲剧、荒诞等范畴划分的审美类型。
李泽厚认为,应该从艺术直接作用、影响、建构人类心理情感本体来寻求艺术的定义。艺术作为艺术作品的总称,是人类心理情感本体在具体社会、个人中的体现和建构,是情感本体的物态化的对应物。各种艺术潮流和艺术风格的产生和更替,就是人们审美心理的各种不同要素的不同比例的体现,展示了人类情感本体的不断充实、更新。艺术作品包含形式层、形象层和意味层三个层次。形式层是作品的包括物质材料在内的物质形式,它与原始积淀有关。人的感官与物质形式产生同构对应从根源上基于原始积淀。原始积淀主要是从生产活动中获得的,在漫长的使用-制造工具的物质生产中,对象合规律性的自然形式经由人的掌握变为合目的的自由形式,客观的合规律性和主观的合目的性相统一,从而产生了最早的美的形式以及对形式的审美感受。形象层是作品呈现出来的形象,是人类心理情感的具体表现,既指古代艺术的具象形象,又指现代艺术中的抽象形象。形象层与"情欲的人化"相联系,是艺术积淀的产物。作品中人的情欲的意识和无意识的深层结构呈现为一种饱满的生命力量。这种生命力量既有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等非理性因素,又有社会性的观念、理想等理性因素,二者交融渗透,感染和陶冶着人心。从形象层可以探测情欲人化的尺度。意味层是作品的形式、形象中的"意味"。这"意味"不脱离"感知"、"情欲"、"形式"、"形象"而又超越它们。意味层是生活积淀的产物。形式、形象中积淀着时代生活的社会氛围和宇宙自然的普遍形式就是生活积淀,它蕴含着本体性质和本体意味,蕴含着与宇宙普遍形式同构的天人合一的感应,蕴含着与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社会氛围同构的与时俱化的感受。意味层表现了社会的潮流、时代的气息、生活的本质和人类的命运、宇宙的运化、天道的彰显,传达出命运感、使命感、历史感、宇宙人生的境界感,具有某种神秘、伟大的本体力量。
三、中国本土资源的运用
如上所述,人类学本体论美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为解决新时代的精神文明、主体性的人性建设问题而产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新形态,它涉及到了中国本土的审美经验、美学资源的运用问题。那么,中国本土的美学资源和经验是如何被运用的?笔者认为,其运用主要通过举例、重识及对接等三种方式。
(一)举例。李泽厚在"有意味的形式"引起心理感受问题上,以《诗经》为例说明《诗经》那种一唱三叹反复回环的语言形式和委婉悠长的韵味激起的审美情感。在悦耳悦目的感知变异与时代的关系问题上,以文革后青年人对朦胧诗、牛仔裤的喜爱,新中国成立后年轻妇女对八角帽、军装的喜爱,20世纪50年代的青年人对《王贵与李香香》、激昂慷慨歌曲的喜爱为例,说明人民群众审美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并非一成不变。在物质形式的感知问题上,以中国诗词注重炼字为例,说明中国诗文强调"通过朗读的声音来实现形式诉诸感知的节奏感、速度感、韵律感。五律之凝重,七律之流动,绝句的快速,古风的浩荡,骈文的对称,散体的舒畅……人们通过所谓'文气'的领会把握,以感知美的形式" 〔1 〕 (P545 )。在古代巫术礼仪对人的原始的动物性情绪加以节制问题上,举例中国《 仪礼》、《乐记》,用"夫乐,乐也"、"乐以节乐也"说明"乐"既满足人的情欲快乐又节制它,感性的东西和理性的东西融合在一起。在原始诗歌舞蹈音乐的形式重复问题上,以孔子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及《诗经》的一唱三叹为例,说明形式的重复对情感塑造的重要性。在人生意味与宇宙自然的问题上,用"大乐与天地同和"、"文者,天地之心哉"、"一画""微妙无形,寂寞无听"说明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天人合一"的意味是本体的、形而上的意味,说明中国各类艺术皆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原则,体现了与宇宙普遍性形式的同构感应。
(二)重识。在探讨美的词源学问题上,李泽厚通过对中国古代"羊大则美"、"羊人为美"的阐释分析了"美"字现今的含义:感官愉快的强形式,是羊大为美的引申;伦理判断的弱形式,是羊人为美、美善一体的引申;产生审美愉快的对象即审美对象;在社会美中提出"天人合一"的现代意义,赋予"天人合一"以"自然的人化"的新义;在自然美的发展问题上,提出自然美在中国艺术发展中的四个阶段--神话阶段、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阶段、本色阶段及向宇宙探索的现代阶段。随着太空技术的发展,"自然的人化"得到极大拓展,一种征服宇宙怀抱宇宙的时空感受标志着自然美的现代形态。从对自由是符合和掌握客观规律的普遍造形力量的阐释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美的创造就是指驾驭了客观规律的主体实践所达到的自由形式,有法表现为无法,目的表现为无目的,人的主观目的性和对象的客观规律性交融而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大乐与天地和"。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