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社会潜规则的伦理反思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09-14 09:54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程东旺
分享到:

 

  规则调节着人们的生活,社会秩序的建立与维护离不开规则。然而,当按照公序良俗、道德法规等正式规则行事的时候,人们却经常性地遭受到某种隐秘规则的制约。这种具有更强制约力的隐秘规则,就是社会潜规则。吴思在《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中揭示了其本质内涵,即"在实际上得到遵从的规矩,背离了正义观念或正式制度的规定,侵犯了主流意识或正式制度所维护的利益,因此不得不以隐蔽的形式存在,当事人对隐蔽形式本身也有明确的认可。" 〔1 〕 (P194 )此后,社会潜规则一词被人们广泛用来形容和讨论各行业中一种不可示众的现象。基于学界已有的真知灼见,我们认为,社会潜规则是利益攸关者以实际权力大小或资源占有多少以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的私下认可通行、彼此心照不宣的游戏规则,同国家所制定或社会所认可的正式规则相违背。社会潜规则的基本问题是伦理问题,所以有必要从伦理层面对其进行反思,厘清其消极表征,洞察其产生的伦理根源,建构其消解的伦理策略。

  一、社会潜规则的消极表征

  社会潜规则左右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无论是娴熟社会潜规则的"圈内人"或被社会潜规则排斥的"圈外人"都怀揣着一种复杂的心态,明知社会潜规则有损公正却欲罢不能,只好对其举械投降,以致屡试不爽。它的消极表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弱化公民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

  在一个社会潜规则盛行的社会里,对于利益最大化目标的无限度追逐构成人们的生存状态,人生价值、道德行为、道德评价总体上迈向排他性的利己主义原则的价值取向。社会潜规则的信奉者坚持个人本位、个人利益至上,不顾惜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必然使现实的利害关系算计主宰着社会生活,他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只剩下冷冰冰的利益交换,人际交往因此陷入信任危机。社会潜规则使一些人规避正式规则的调节和制约,为他们提供了一条急功近利的捷径,以投机取巧的方式获取个人利益,而讲公序良俗,守道德法规,不再是人们获得成功的必备品质。人们遵循正式规则,通过奋发努力不一定能获得成功;而有的人按社会潜规则行事,却能够轻易快速地达到目的,这势必引发人们的心理震荡而至失衡和扭曲。目光肤浅短视,行为浮躁轻狂,德性骄奢淫逸,人格分裂虚伪,成为这些人的共同特质,严重地侵蚀公民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

  (二)消减正式规则的公信力

  众所周知,公序良俗、道德法规等正式规则是国家所制定或社会所认可的行为准则,也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根本保障。社会潜规则在实际上得到人们的遵从,替代正式规则起着支配作用,使社会基本结构与正式规则体系处于分裂状态。社会潜规则行为的目的是规避正式规则,获取正式规则所不能提供的利益,这就不可避免地淡化了人们的正式规则观念,虚化了正式规则的价值基础,弱化了正式规则的制约力,使正式规则的公信力迅速衰减。

  (三)破坏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社会的文明和谐离不开社会成员普遍美德的形成,更需要公序良俗、道德法规等正式规则的调节和规范。然而,权力寻租、行贿受贿、比赛黑幕、性贿赂等社会潜规则频发,诱发腐败行为,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扰乱社会秩序,败坏社会风气,腐蚀社会肌体,使正式规则的公信力和个体美德迅速衰减,带来可怕的后果,就是"既污染了我们的心灵世界,又损毁了人性的善良纯朴;既动摇了人们心中的高尚信仰,又改变了人们对社会的真诚认可" 〔2 〕 (P23 ),破坏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社会潜规则产生的伦理根源

  不同时期社会潜规则的内容和形式虽不尽相同,但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贯穿古今的社会潜规则产生和盛行的伦理根源。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