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化研究的图像学路线(4)
与其关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区分相对应,杰姆逊实际上也将资本主义的历史勾画为两个阶段——商品化和审美化,从商品化到审美化:
关于政治或观念、甚或情感和私人生活的商品化,人们漫漫洒洒地已经谈论了许多;而现在则必须加上:商品化如今也是审美化,商品眼下也被审美地消费。
当然,杰姆逊并不自觉地因而始终一贯地坚持这一划分,例如他紧接着便说:
这就是从经济到文化的运动;但也存在着同等重要的从文化到经济的运动。
那严格坚持这一区分的是波德里亚,一个从生产社会到消费社会的转向居于其整个学说的核心位置,未若杰姆逊只是随意挪用一下他人的理论而已。顺便指出,杰姆逊在他关于消费社会的论述中基本不提波德里亚的名字,我们不猜何故;但是,阅读杰姆逊,我们是一定要想着波德里亚的,自然杰姆逊另有其他资源。
图像化论题与19世纪的老费尔巴哈似乎攀不上什么关系,但由于居伊·德博尔在其《景观社会》第一章“完美的分离”中将费尔巴哈的一段话作为题记,这种关系便可能建立起来。这段话出自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1943年第二版序言》:
但是,对于影像胜过实物、副本胜过原本、表象胜过现实、外貌胜过本质的现在这个时代……只有幻想才是神圣的,而真理,却被认为是非神圣的。是的,在现代人看来,神圣性正随着真理之减少和幻想的增加而上升,从而,在他们看来,幻想之最高级也就是神圣性之最高级。
它给人的印象是,费尔巴哈似乎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已经看到或预见了图像对现实的胜利。苏珊·桑塔格就有此印象。她将费尔巴哈对于现时代的如上描绘视为有关“摄影冲击波的一种预兆或箴言”,“他具有先见之明的抱怨在20世纪已经被转换成一种广泛认可的论断”。
查证原文,方发现此论竟大谬不然。费尔巴哈说的是“宗教影像”,是宗教之作为影像,作为幻像,与技术意义上的图像泛滥——这是德博尔“景观社会”思想的现实基础——毫无干系。其关联,如果有人愿意建构的话,可以从哲学方面入思:按照德博尔的说法,“景观是对幻觉的物质性重构”,因而除去其“物质性”外壳,“景观”实质上与“宗教幻觉”无异。由此看来,德博尔是有理由将费尔巴哈对“宗教影像”的批判转用于他对“景观社会”的批判的。不过,这决不是说德博尔对“景观社会”的批判仅仅是哲学性的,他还有其他的视角,值得我们另行探讨。
抛开其细微的差别,我们看到,在将“审美化”联系于“图像化”时,以上这些理论家都普遍地将“图像”视作一种与事物本身没有必然联系或者就是遮蔽、扭曲事物本身的“表象”,在他们“图像”既已作为“图像”就一定是波德里亚所谓的“恶的表象”,比波德里亚更为激进的是,他们绝不相信还有“善的表象”。表象乃十足之恶。在这样的理论线路上,我们可以继续例举下去,而且可能还绝不乏味,例如齐美尔、阿多诺、本雅明、列斐伏尔、布尔迪厄、霍尔、艾柯等等,但我们想就此打住,因为以上不算很多的例举已经完成了我们预定的目标。“图像审美化”实乃西方理论界继承柏拉图遗产的一项集体成果。
我们破坏了维尔施、波德里亚和费瑟斯通思想的独创性,但在另一意义上,他们的事业则可谓有先驱,有渊源,有更多的同道者、支持者,无论他们之间是否相互授引,在精神上即在对认识论的拒斥上他们已是声气相求了。
小结
现在我们应该能够做一小小的总结了。
第一,就以上所论之主旨看,已成流行即使不便以“共识”相称的是,图像增殖被作为审美化的直接推动力。当然对于持此观点的理论家们,不言而喻,图像增殖的背后是新媒介技术的力量。因而作为题中之义,技术与审美化的关系以及相关论述亦应列入我们的议事程序。但在我们以上所评述过的理论家那里,这尚未被突出为一个重大议题。我们需要另做研究,看看技术除了在其可见的层面上,例如电子媒介对图像生产和传播的作用,是否在其深层里、在其本根上就是审美化的发动机。现在我们则只想接着指出,第二,由图像所造成的审美化是在哲学上,在哲学认识论上被批判、被否定的,这是说,图像之罪,图像一审美化之罪,在于其对认识对象的遮蔽甚至模拟性取代。
我相信以上论述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两点,但愿其充分性尚不至达到令人厌倦的程度。然而对于彻底揭开审美化的奥秘这一目标来说,找到图像增殖作为审美化的推动力只是刚刚迈出了第一步,我们必须继续追问,又是什么在推动着图像增殖呢?这一追问将我们带向技术。但是技术也不会是审美化的最终原因,因为明摆着的是:又是什么因素在推动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在现代性西方,新技术的发明总是为着工业——实乃商品生产——的需要。科学的目的或有可能是单纯的求知,而技术决不会为技术而技术,其目的是应用。因而在一个以商品为中心的社会里,技术则一定是为着商品的技术。我们将证明,是商品本身的需要在推动着技术,推动着图像化,推动着审美化。若是由此而返观我们既有的论述,即将图像增殖作为审美化的原因,其一新的意义便赫然浮现出来:尽管对于挖出商品作为审美化之终极而言,图像增殖只算是一个初步的收获,但它已经将我们引向商品的构成。一件商品不仅是实体性的,而且也具有并不必然归属于其实体的、飘离的形象。一个真实地反映了商品之实体的形象并非商品之本质性所需,毋宁说,商品追求的是形象的膨胀、溢出,形象对于商品实体之尽可能无限的超越。了解于此,本文对审美化推动力之未能彻底的研究便不是没有价值的了。有了第一步,就必定有第二步,第三步,等等,因为第一步已经包涵或预示了其后的所有的“进”步,不过其关系并非自明,它有待于我们的劳作来揭示。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