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从上海到香港:南来文人易文的作品初探(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11-28 10:04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黄淑娴
分享到:

 

  二、易文与左右文化

  也斯在讨论20世纪60年代香港文化的时候,指出"如果说五十年代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对立结构比较明显,六十年代由于种种矛盾势力的彼此渗透与调和,已经再难用二元对立的思考模式去作出恰当的分析。"也斯对60年代的观察让我们重新思考政治立场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其实不光是60年代,易文亦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让我们重新审视香港50年代的左右政治文化的局面。易文是电影戏剧自由总会的策划人;他的电影又经常得到台湾的支持和肯定,例如《关山行》(1956)是台湾中影的制作。易文是所谓的右派文化人,但他的艺术创作不囿于某一政治圈子。《易文年记》提供了左右派文人相互交往的资料。易文在三十一岁那年(1950年)写到他与袁仰安的长城电影公司的合作经过:

  袁为我十一叔锡镠挚友,五年前我返上海,袁正主持《良友》画报,曾约我写稿,对我的作品大为激赏。遂亦邀约相助,时相遇说。袁约我编写电影剧太……

  其后易文为长城以不具名编了《淑女图》(1952)和《孽海花》(1953);《淑女图》最后转由泰山影业公司的卜万苍拍摄。易文在《星岛晚报》连载的连图小说《一丈红》的版权也卖给长城,最后由瑛业影片公司改编为粤语片。从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看到50年代的香港的左右派文人会打破文化的界限而合作。我想在这个文化背景下解读易文的长篇小说《彗星》。

  《彗星》1952年由大公书局出版,这是一本不太像易文风格的小说。但如果把小说放在50年代初他与长城合作的脉络中看,我们或许可以明白过来。彗星是讲一个女性堕落的故事,读者或会联想起曹聚仁的《酒店》或赵滋蕃的《半下流社会》,香港是一个充满陷阱的城市,女性会在花花世界中迷失自我。《彗星》的女主角罗明雁本是一个纯朴的姑娘,但来了这个城市,当了电影明星后,便沉迷于虚荣中,最后因此而失去家庭、丈夫和儿女,更沦落到拍情欲片。

  小说中商业与艺术、雅与俗的对立是很明显的。罗明雁的丈夫康年是学校的音乐教员,他热爱正统的古典音乐。小说是从他的角度批评商业流行的音乐与电影。小说写道:

  他不希望雁明成为一个庸俗的"歌唱明星",至少,他目中的雁明应该是一个脱俗的真正的"歌唱家"。但是电影公司要的只是一个"明星",不是一个

  "名家"。这其间的距离常常使康年感到伤心。

  罗雁明没有接受康年的劝告,最后落得悲惨收场。小说这种比较批判俗文化的态度,我们亦可以从易文为长城编的电影《小舞婊》看到。《小舞婊》同样是讲音乐和艺术,石慧饰演名伶之女,因生活问题而当上舞女。纯洁的石慧受不了灯红酒绿的生活,最后成功回归戏曲舞台。《小舞婊》与《彗星》的健康和正面的主题,比较适合长城的创作宗旨。

  不光是要迎合长城的风格,其实易文本身的严肃文学作品亦不少是探讨社会问题的。例如《笑泪集》中的短篇《笑的游戏》,内容是一个穷困的女孩在游乐场工作,她很少展露笑容,所以游乐场经理安排了一个笑的游戏由她主持,任何客人如果能令她一展笑容,客人便会获得礼品,但因为主角不易笑,要引她发笑难度很高,逐渐引来不少客人,经理因此非常高兴。但在-个月后的一天,女主角突然笑了,客人领了奖品,经理问她为何发笑?女主角哭着告诉他:"我没有笑,我,我,我是在哭!"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女主角因为妈妈入了医院,病情严重,但她还要在游乐场给人欢乐,令她哭笑难分。易文用现代的手法,并没有夸张感情,小说以女主角的对白结束,让读者更能感到生活的辛酸。

  现在我们重新检视五六十年代南来文人的创作生涯,好像有很多矛盾的地方,不能一下了明白过来。例如易文为电懋编导的作品如《桃李争春》(1962)和《月夜琴挑》(1968),我们会看到对《彗星》的不同诠释,当中对舞厅、舞女和流行曲等都有较正面的描写。香港文化的多样化衍生了复杂的作品,尤其是在左右文化立场上,易文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从上海到香港的文人,因为历史和人际的关系,我们不能够以单一的立场来看他们的作品。

  三、易文的两种都市女性

  易文最大的成就之一,是为香港文学与电影写下了很多不拘一格的都市女性,是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化的重要财富。易文主要是关心活在都市的现代女性,给她们正面的肯定,这又与典型的南来文人不同。易文的都市女性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自主和性格开朗的女性,葛兰是这种女性的代盲人。她在《关山行》(1956)、《金缕衣》(1956)、《青春儿女》(1959)、《香车美人》(1959)、《曼波女郎》(1957)、《空中小姐》(1959)和《情深似海》(1960)等电影中都是这种性格可爱的女性。这些电影当中以《情深似海》最为成功。

  《情深似海》是易文自编自导的电影,故事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很老土。葛兰饰演香港豆品公司的职员,一天她在海边看到站在石上的雷震,她以为他想自杀,便跑去救他,结局弄出笑话,两人后来成为情侣。雷震是患有绝症的富家子,只剩下三年命,葛兰拿起勇气与他结婚,婚后更鼓励他发展自己的兴趣。从事艺术工作。当雷震的病情出奇地好转,他们亦有了儿女,一切好像很美满。雷震在一个平常的下午乘车回家,在路途中发生意外而离世。葛兰给他的爱情可以敌过绝症,但敌不过人生的无常。

  绝症、车祸与富家子爱情,这三个元素放在一起可以是一个陈俗的爱情故事,但《情深似爱》给观众很清新的感觉,就算是现在重看,亦没有过时的感觉,非常感人。这主要是电影没有把爱情浪漫化。当葛兰得知雷震的病情,当晚她在床上考虑自己的未来。第二天醒来,她到海边租下一所洋房,然后勇敢地告诉雷震她希望嫁给他。是什么令葛兰要嫁给一个有绝症的人呢?雷震以为她只是可怜他,为他牺牲,但葛兰并不光是为了这样。葛兰一个人在床上,看到墙上的相片变成一张房屋招租的广告(通过溶镜),台上的笔座又变成一间雅致的洋房,这些镜头带出葛兰内心对家的渴望。如果我们联想起葛兰作为孤儿的身世,我们会更明白她的抉择,并非纯属浪漫的想象,而是她个人希望有一个家庭,哪怕这是短暂的。

  《情深似海》并不是完结在车祸中,雷震的车祸其实只是轻轻带过,没有煽情的处理。雷震死后,葛兰一个人在屋中,发现一个小盒,然后很自然地说:"这是什么?"说后她感到很伤心,因为她还未习惯雷震已离她而去,家中根本没有人回答她的问题。她打开小盒,里面是雷震收藏的电影戏票、葛兰的耳环和一封没有寄出的情书,这所有的物件都记录了他们相识的经过。葛兰一边看,一边在内心说出感谢的话。到了最后,她看到自己的儿子,内心得以重新振作起来。面对着窗外的海,她说出振作的话,好像跟雷震说话一样。这一场戏的对白写得很细心,从说话到内心独白再回到说话,这个过程表达了葛兰情绪的改变,是一场很感人的片段。葛兰是一个坚强的女性,她不断为自己的生活寻找意义。

  易文的第二种都市女性是充满神秘和诱惑,这明显是受到上海新感觉派的影响。在不少的五六十年代小说中,这种女性是被批评的对象,但易文让我们理解她们。《桃李争青》和《月夜琴挑》是电影方面的好例子,但我想用易文的长篇小说《金缕曲》讨论一下这个类型的女性。

  《金缕曲》是195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属于海滨图书侦探丛。小说讲述文华银行的襄理文都,负责到分行查账,主要是翻查储蓄部主任陈伯良的记录,看他是否有非法勾当。小说以查案的情节切人,但很快转变为爱情故事。小说以文都的第一人称叙事,抒发他对陈伯良太太秀兰这个神秘女子的怀疑与爱慕。秀兰在小说中是一个神秘的女子,文都和读者都不知道她的真正目的:她对文都的爱是真的吗?还是她与丈夫串联的?

  秀兰的形象扑朔迷离,我们只能从叙事者的视点看她,以下是两个例子:

  我点燃一支烟,重重地吸了一口,把烟雾吐在她脸上。她的情感就和烟雾后面的眼睛一样,模糊而蒙胧。

  当我和她相对时,我从她眼里寻找她的情感,却一无所得。她依然有一种难测的神秘……

  面对这样神秘的女人,男主角失去了解读能力。小说有意思的地方是作者没有让文都一下子把秀兰判决为坏女人,反而集中处理两人在暧昧的关系下的互相猜度。文都一边爱着秀兰,一边又怀疑她。我们试看一看这一节:

  "伯良在哪里?"

  "他被警察抓去了。"

  她说得很轻,满不在意的样子。我一惊,立刻想到的是:她真把我当作一个傻瓜,需要时哄骗诱惑我,而我却一直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意识到大祸临头,她的冷冷的眼睛使我发抖。

  小说的叙事是由神秘的秀兰所控制,文都虽然知道伯良被警察抓了,但他摸不清当中的原因,他所有的行动都好像是在计划之内。文都的感情也是给秀兰拉着走,他的内心分成两半,一个叫他继续爱,一个叫他停,"一个教训著另一个,然而教训仍是浪费"。易文的神秘女人,让男性更能体会人生的痛苦。她的存在并不是要让男性驯服她,让她改变过来。易文对都市女性的看法,与同时代的南来作家不太相同。

  四、大时代下的个人叙述

  因政局动荡而令家庭拆散、夫妇分离的故事,在20世纪50年代的香港电影中比比皆是,例如1950年放映的《珠江泪》,戏中的牛哥和牛嫂在抗战胜利后受到无良官员的迫害而劳燕分飞,从乡间辗转逃到城市谋生,遇上悲惨的命运。这出电影能够让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市民生活。然而,这类电影有时太容易把问题归咎于社会,个人总是成为大时代的牺牲品。例如,《珠江泪》中的牛嫂角色不幸被无良官员奸污,最后善良但守旧的丈夫不能再接受她,甚至奚落她,牛嫂只好求丈夫原谅。牛嫂内心的委屈其实是需要多点探讨的,但电影欲言又止。然而,在类同的大时代小爱情的课题上,易文有不同的处理。

  1952年放映的《闺怨》由严幼祥导演,改编自易文的连载小说。易文虽然亲自改编,但总体的成绩未见理想。电影的叙事松散,缺乏说服力。但电影通过环境气氛着力描写女主角(欧阳莎菲饰演)在传统婚姻与浪漫爱情之间的矛盾,这种叙事视角是当时香港电影少见的。小说与电影最大的不同是后者删减了时代背景的部分,可能是电影想减少社会现实的元素,渲染爱情文艺的色彩吧。但小说有趣的地方正是这种既有大时代的情绪,而又不失个人的选择。

  小说《闺怨》在《星岛晚报》连载(17-1-1952至26-3-1952)(电影于同年5月30日公映,可见制作很仓促),小说讲述素莲和竟成本是一对情人,爱国的竟成在香港沦陷时期不想受敌人的统治而赴内地做文化工作,素莲与家人留在香港。不久素莲为了安定的生活和弟弟的学费而嫁给他们的同学玉章,生有一女小莲,住在浅水湾。抗战胜利后,竟成回来香港,过着颓废的生活,过往的政治梦想幻灭。一天,素莲和竟成在路上相遇,旧情复炽,经常相约在跑马地的立茜咖啡室,在下雨天听着马斯内(Massenet)的"沉思曲",相对无言。素莲每天对着没有爱情的丈夫和势利的家婆,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决定逃离家庭跟竟成在一起,更安排妙计假扮在意外中过逝。两人计划到南洋过新生活,岂料小莲病入膏肓,素莲偷偷回家探望爱女,被家婆和丈夫发现,大吵起来。最后小莲不幸过逝,素莲在争吵中误杀玉章,被判入狱五年。素莲出狱后万念俱灰,离开香港到澳门与弟弟过新生活,怎料竟成已经在澳门码头等着她,两人辗转分隔了十多年,最后得以重聚。

  这是典型的大时代的爱隋故事,但仔细探究素莲与竞成分开的原因,其实并不全因为政治的动荡。竟成这个人物更贴近当时典型的浪漫爱国青年,素莲却跟他不一样。素莲选择嫁给富有的玉章是她自己的决定,她是渴求安稳的传统女性,物质和生活条件对她很重要。在重遇竟成后,她曾有这样的幻想:

  我忽然奇怪地想到,假如我是和竟成结婚的,我相信我们一定是很幸福,即使他比较穷。他的爱情必然是隽永的。每一次的结婚纪念日,他会伴着我上夜总会跳舞,他会微笑著祝我快乐……(26-1-1952)

  小说并未遮掩素莲带点贪图富贵与享乐的性格。以上的一段想象是她家庭生活不开心,而希望能在竟成身上找到快乐作补偿,但同时她的内心又不想挨穷。试想穷人又怎能上夜总会?另一方面,素莲并不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她对竟成有憧憬之余又有怀疑。小说写到他们两人到半岛酒店二楼吃晚饭,当时正举行舞会,很久没有跳舞的素莲与竟成跳起舞来。易文写到他们在跳舞时的对话,外表上好像很轻松,但素莲内里对竞成是有着怀疑的: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