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从上海到香港:南来文人易文的作品初探(3)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11-28 10:04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黄淑娴
分享到:

 

  当年我辜负他的感情,谁敢说今日他会对我忠实?久别重逢,我才见过他三次,对于他的生活,他的□□(报纸因太残缺的关系,当中有两个字看不清楚)以及他如今的性格,我是一无所知。(8-2-1952)

  小说中的素莲很自保,她在动荡的时代放弃爱情,寻求生活的安稳;到了时代平静了,她又想取回失去的爱情。她正如竟成所说的:"天下大乱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找出路。"(1-2-1952)

  易文笔下这个大时代的爱情故事充满了个人的矛盾,对此小说的叙事呈现了个人与现实的距离。小说是素莲的第一人称叙事,叙事好像要把读者从外在的环境隔离、脱离现实,走进素莲的内心。例如素莲和竟成两人在咖啡室相聚的一段,易文把它处理成很个人感觉:

  "我很喜欢沉思曲这张片子。"我想起竟成的话。……竟成安详而又带著淡淡的哀愁的脸容,在我的想像里,起先飘忽易变,慢慢地外形特出肯定了终而……终于我看见竟成的脸容出现在我的面前。

  我竟不知道竟成是什么时候坐在我的对面。我只觉得"沉思曲"奏完后,有一个人影闪过我的身边,接着"沉思曲"又响起。

  我和竟成相对而坐,默默无语。"为什么你老是孤独呢?"我想。……我想着想着,觉得自己的眼睛又湿了。竟成他在想什么呢?他为什么顽固地沉默着。我知道,他现在不敢打扰我紊乱的思潮。(5-2-1952)

  这一段文字的画面和声音有精彩的处理。首先从素莲忆起竟成的说话开始,然后脑海中出现了竟成

  "淡淡的哀愁的脸容",这一幅想象的图画又不知不觉地、逐渐地变成了真实,好像是电影的溶镜,呈现了变化时的暧昧性。画面虽然从想象变成现实,但叙事的声音又把读者带回个人内在的世界里。在这段文字中,我们听不到现实的声音,只是素莲充满猜测的内心独自。劫后重逢,易文笔下的旧情人虽然再度并排而坐,但内心有着重重的距离。

  不光是叙事的声音,小说的结构亦有特别的安排。小说的结构是层层叠叠的回忆让素莲抒发她的感情,带出她个人的时间与现实时间的距离。小说的叙事不是顺时序的。小说开始的第一回是素莲从监狱出来之后(读者到了第二十九回才明白),她呆呆地站在浅水湾的海边,望着故居,忆起小莲和竟成。到了第四回,素莲走回到立茜咖啡室,内心好像再一次听到"沉思曲",然后小说在这里开始带我们走进素莲和竟成重遇的那一天。然后到了第九回,小说又回到现实的咖啡室,素莲从咖啡室漫无目的地走到她和竟成重逢的巴士站,她的回忆再一次回到重逢的那一天。小说就是这样在现实和回忆之间兜兜转转,更不时回到过去的同一点上。小说喋嗫的叙事声音与沉厚的回忆,让读者深深感受素莲人生的遗憾,跟她一起走入时间的迷宫。

  小结

  易文是一个复杂的南来文人,他既在商业挂帅的电影行业工作,又同时创作严肃文学。他的电影作品虽有通俗的形式,但故事往往能表现出易文对女性独特的看法。易文在二十岁(1940年)那年以杨彦岐的名字在香港《宇宙风》第二十期刊登了一篇名为《二十散记》的文章,当中我们已经看到一个复杂的易文。首先,我们看到一个少年浪漫的易文:

  我爱海,因为海比山更神奇;我爱烟,因为烟比云飞得更快;我爱夜,因为夜间比白天更美。对了,美就是真理!我为什么要活下去?为了这满世界的美,满世界的真理!(第150页)

  易文以近乎诗的散文句字,谈到他和大自然景物的关系,写到他如何探索人生的真理,令人不禁想起英国浪漫诗人华兹华斯(Wordsworth)的作品,充分表现了成长中的年轻知识分子对世界的好奇。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动荡的年代,现实的压力是无处不在的。易文经常四处迁移,他在文中谈到每到一个城市,他都有外来人的感觉,这个感觉不断在他的童年出现。易文虽然向往浪漫和自由,但他对背负着国家包袱的父亲非常尊敬。易文其后在圣约翰大学主修政治,但他没有随父亲从政,反而投身于所谓的娱乐电影事业,我猜想他是有意与政治保持一段距离。艺术与政治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令易文往后更能体会个人在大时代的处境。

  以上我们讨论易文的文学和电影作品,分析作品中对香港、政治、女性与时代所持的态度。在作品中,我们看到易文笔下清新的女性形象,及其受新感觉派小说的影响。他对人世间的情感有深入的体会。综观他的文学与电影作品,他喜欢以通俗的模式来说故事,但又尝试反省通俗故事的典型,可以说易文是在雅与俗之间、商业与艺术之间创作寻找自己的位置。易文的作品为研究战后50年代的香港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