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辟佛老视域下张载本体义理的展开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12-23 16:11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崔海东
分享到:

 

  摘要:张载之学本为辟佛老而发,其本体义理乃依"定论→破论→立论"之结构展开。一则在道体上,张载概括佛老之病分别为"以空为真"与"有生于无",而后剖析二氏之误在不识"太虚即气",遂承之而立"太和"道体。二则在性体上,张载针对佛教智愚有性(行报有命)之说,剖析其谬在于只识气质之性,而不知天地之性,后者方为人性之本。三则在心体上,张载认为佛教误执心生天地,其蔽在于只识闻见之知,而不识德性之知,后者方是人心之大体。然正因其初衷全为辟佛老,故忽视了儒家内在义理之一贯,遂造成混沌型道体与分解型性体、心体杂用之两橛。

  关键词:张载;辟佛老;道体;性体;心体

  按儒家本体,有道体、性体、心体三者,混沌、分解二型。①张载本体的最大特点,在于杂用二型而成两橛。表面而言,其本体亦依道、性、心三者展开,似成一贯。如云"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然细究之,其道体乃主混沌型,独由"气化"。而性体、心体却主分解型,其中性体"合虚与气",即合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心体"合性与知觉",即合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如此,三者可谓方凿圆枘,身首两端。而造成此矛盾的主要原因又在于张载建构义理之初衷全为辟佛老,从而忽视了儒家内在的义理脉络。其设计了"定→破→立"三步策略:首先定论,概括归纳佛老之病;其次破论,分析病症具体所在;最后立论,阐立儒家正义。此义理之展开如表1。

  一、辟佛老之一--立混沌型道体"太和"

  彼时儒家衰微已久,释老风行天下,其批评儒家在道体方面毫无建树,俗儒误执为是,无敢置疑甚至转而崇拜之。故张载辟佛老之第一步,即针对道体问题,概括二氏之病为"略知体虚空为性",而后釜底抽薪,将"虚"字转换为"太虚",展开"太虚即气"之过程来批判二氏,更承之立混沌型道体"太和"。

  (一)定论--"略知体虚空为性"

  张载将道体问题分为世界观与生死观二者,依之分别定位二氏之弊。

  然则在世界观上,释氏之病有二,一是在世界本来面目上"以空为真",二是在世界产生的原因上"以心为法";老氏之病亦有二,一是认为世界的产生乃"有生于无",二是世界产生的动力是无为之自然。

  其二,生死观。张载诊定二氏之病为佛教执轮回而道教臆长生。其云:"彼语寂灭者往而不反,徇生执有者物而不化,二者虽有间矣,以言乎失道则均焉。"⑥此是说,释氏要涅槃超脱轮回,道教则要长生不老,二者虽有区别,但是在不欲参加到"太虚即气"的物质循环过程中的错误上则是相同的。

  (二)破论--"太虚即气"

  其一,破世界观之误。首先破释氏。一是关于世界的真实性。张载将"以空为真"之空,转为"太虚"或"虚空",将佛教"空--象"关系转为"太虚--现象"关系。其云:"若谓万象为太虚中所见之物,则物与虚不相资,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于浮屠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之说。"⑦此是将佛教之虚空理解为空无一物之空间,而以佛教之象为空间中因缘际合而呈现出来的现象,其认为,如此一来,即是割断了太虚与万象之间的联系,必然陷入以世界为幻象的误区。既然如此,则虚空与万象二者关系如何呢?在张载处,象乃是由气相生成,是物的一种表现形态,故问象与虚即是问气与虚。张载表述虚气关系云:"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顾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从来,则深于易者也。"⑧此"即"是相互运动、作用之义。张载以为,如果理解了虚、气二者的相互运动,则释氏之谬自然消解,而且能深知生生谓易之理。二是关于世界产生的原因。张载认为佛教之误在于"以心为法",因涉及心体部分,我们留至下文再讨论。其次破老氏。一是关于世界产生的过程。这里张载依旧有个转换,将道家有无之无转换为虚无之虚:"若谓虚能生气,则虚无穷,气有限,体用殊绝,入老氏'有生于无'自然之论,不识所谓有无混一之常。"⑨张载认为老氏"有生于无"的结果是,虚体无穷,而其派生的气却有限,是为体用殊绝。正确的论断应当是,不仅虚(无)能产生气(有),而且气必然返回虚,有(气)无(虚)处于一个互相循环的常态之中。二是关于世界产生的动力。范育云:"老子以无为为道,故《正蒙》辟之曰:'不有两则无一。'"⑩无为即自然,道家以为世界之产生乃是自然而然,张载则以为其中有着深刻的辩证运动之内涵,此义详下。

  其二,破二氏之生死观。世界如此,人之生死亦焉能外之。张载云:"《易》谓'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者,谓原始而知生,则求其终而知死必矣。"《易》所说的"原始",就是推原宇宙化生人物之过程,"反终",就是阐明人物最终能否返回、以何种方式返回宇宙自然。而此原始反终即上述之"太虚(虚空)即气",人与万物一样,有其生,必有其死同,产生于太虚之气,必化为气而返回太虚,故无所谓跳出轮回与长生不老之说。

  综上,释老之世界观--虚象、有无,生死观--轮回、长生,均已为"太虚即气"所辟,则下面就要回答,何为"太虚即气"。

  (三)立论--"太和所谓道"

  为了彻底殄破二氏,张载提出了"太和"道体。在张载义理中,太和、道、易、生四者同义,均指生生之道体。"太和"源于《易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乃和之至;道则表生生之过程,故"太和所谓道",就是"生生谓易"的另一种表述。此道体包含两层内涵:

  其一,世界的运行过程。"太和所谓道"是总称,其展开即是"太虚即气",也就是世界之运行实为太虚与气往返之运动。此太虚本是旧词,张载付以新义,以太表终极义,以"虚"之表诠破二氏空无之遮诠,从而立太虚之实,斥空无之妄。此如下图所示:

  分言之:一是"太虚→气":张载认为"太虚"乃气的本来体状,其云"太虚不能无气",又云"太虚者,气之体","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须注意的是,此体非母体,并不是说气由太虚之体中生出。二是"气→象":象是气与有形物的中间状态。张载云"气本之虚则湛一无形,感而生则聚而有象","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三是"气→物":张载云"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四是"物→气→太虚":张载云"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如此即完成了一轮循环,而此循环更是永不停止的。

  其二,世界运行的动力与原因。此是太虚之自性--"中涵浮沈、升降、动静、相感之性"--的自我展开与完成。分言之:一是就"太虚即气"而言,其有"不得已之性",即"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二是就气而言,有阴阳二端,张载云:"游气纷扰,合而成质者,生人物之万殊;其阴阳两端,循环不已者,立天地之大义。"三是就象而言,有两仇和解之过程:"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综言之,此太虚自性张载又称为神化:"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自注:两在故不测),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正是此神化创生了整个宇宙:"凡天地法象,皆神化之糟粕尔。"此处糟粕非贬义,指酿酒之余物,用来比喻有形世界。

  故"太和"道体,即是"太虚即气"之"气化",其展开为一个品汇流行、万象森然的宇宙。张载籍此一则揭示整个宇宙的运动过程,表明此世界真实无妄;二则展示人之生死实乃气之聚散,非有生死轮回之嗔怨与长生不老之痴妄。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