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价值赋形:对《月亮和六便士》的一种解读(2)
二、题旨初探:经典母题的应和?
毛姆作为公认的“最会讲故事的作家”,当然不会为了主题而牺牲趣味性。不过,高更生平经历的戏剧性其实远比小说中的思特里克兰德还要多。9这就使我们有理由探问,毛姆对原型的一番改造,究竟要指向什么题旨呢?
比之小说中的思特里克兰德,现实中的高更明显有着更多的世俗挂碍。尽管他也历经了安逸富足的生活到颠沛艰辛的艺术之旅的逆转,他也在失望于文明社会之后一再出逃于原始文明之乡,但无论是他绘画兴趣的萌发,还是他对前辈的虚心求教,还是对巴黎艺术圈的期望,对妻子女儿的牵挂,或是对土著民生的关注,都涂上了浓重的入世色彩。即使他对习俗陈规的激烈叛逆,包括最后对绘画传统的大胆抛弃和突破,包括他令欧洲同胞惊骇的性观念和全然释放的生活实践,都远不如小说中的思特里克兰德那么特立独行。原型与人物,本质上的差异何在?
无疑,思特里克兰德是个经过“高度提纯”的艺术家典型。他对绘画的兴趣和需要,超出了一切物质层面的解释。他不在意成功与否,蔑视一切艺术成规,为了满足内在的表达焦渴,他可以漠视一切,哪怕是亲情、人伦和社会道德。甚至肉体的生物性和趋求安逸的本性都一概被他拔除了。某种程度上,他简直是一个纯精神的人。然而小说又一再写到他充溢的肉欲。他不但时时在相貌上暴露着这可怕的一面,而且他最终的精神栖居地塔希提在毛姆笔下也是肉欲的,甚至连他的画也流淌着这个秘密。毛姆多次不无敬畏地描摹这种奇特的肉欲。他说思特里克兰德的“微笑给人以一种色欲感,……令人想到森林之神的那种兽性的喜悦。”10又说“这种肉欲又好像是空灵的,使你感到非常奇异。他身上散发着一种原始性:希腊人曾用半人半兽的形象,……来表现大自然的这种神秘的力量,思特里克兰德身上就有这样一种力量。……但你却不能说这是邪恶的魔鬼,因为这是在宇宙混沌、善恶未分之前就存在的一种原始的力量。”11
不夸张地说,正是这奇特的肉欲感,这独有的兽性的喜悦,表征着思特里克兰德独特的精神气质。正是它其中包含的无所谓道德、无所谓是非、神秘、原始、自在自足、与自然合一、与现实无涉等诸多方面,宣示了思特里克兰德关于艺术的终极理想,以及他对于美的终极理解。那就是,美是无利害的,是无关乎尘世凡俗的,是高度精神自由的;创造美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换取任何东西,除了安抚自己灵魂的焦灼,别无他用。所以,才能理解为什么他的临终遗言是放火烧掉他的布满壁画的小屋。纵观他的一生,那不会是出于麻风病人的道德自觉而发出的遗愿。也正是在对照中,才能理解布吕诺船长宣称的通过劳动所创造的美,其实根本无法置身于思特里克兰德意义上的“美”的殿堂。而同样可以豁然于心的是,毛姆在提示我们,任何以道德、伦常、成规来对思特里克兰德及其艺术做出的评价,都是虚妄可笑的。而任何试图与他建立的凡俗联结也无疑是不可能的。他像自然一样无所不在,却无法用生活的绳索捆绑。
至此,似乎可以说《月亮和六便士》是以一种更极端的方式呼应了同时代托马斯·曼的经典思考:艺术是否可以与生活共生?思特里克兰德无疑做出了否定的回答。那么作者呢?故事行将结束之际,叙述者在离开塔希提时,这样说道,“我知道我再也不会看到它了。我的生命史又翻过了一页;我觉得自己距离那谁也逃脱不掉的死亡又近了一步。”12这真是意味深长的一笔。为什么塔希提之行仿佛生命中的一道年轮?一道分水岭?也许,凡俗人间的常人领略了非人间的美,参悟了非人间的秘密,就要像知晓天机一样付出一定的代价。又仿佛在美的神殿,时光停驻,而一旦重返人间,却岁月已逝,重回文明世界,只不过是回到了离死亡更近的境地罢了。这一慨叹,虽然仍然是属于叙述者的,但这里如果把它视为毛姆自己的心声也未尝不可吧。艺术何其神圣,而生活何其卑下。
然而,思特里克兰德的道路仅仅是对文学经典母题的应和吗?他那种内在的不安宁、那种与稳妥有序的生活不相协调的冲动、那种对内在自我的强烈自省,究竟来自于何处?在历史的幕布深处,是否透着一缕微光,可以照亮什么未被翻捡的秘藏?这都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
三、题旨再探:现代价值观的建构
虽然可以说《月亮和六便士》在艺术与生活的议题上具有普泛意义,但又很难排除它显见的历史特定性。摩根在《毛姆传》中提到《月亮和六便士》时这样说道,毛姆“捕捉题材往往是敏感对路的。……对于第一次大战后茫然不知走什么道路好的读者来说,毛姆写这样一个反社会的、走自己道路的英雄,时机已经成熟,到远离欧洲战场的异国情调的塔希提去的时机也成熟了。”13这话虽然带有传记家的世故气息,但在见察一部作品的历史特定性方面却也不无道理。不过,摩根还仅只是将眼光投射到一战前后欧陆人的茫然若失,还没有从文化演进的广大视野去观察思特里克兰德式的人物的诞生。换言之,我们是否可以将这个极端式人物作为一种现象推置到一个更广大的视域里进行审视?
互文性理论家罗兰·巴特认为,“任何本文都是互本文;在一个本文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本文:例如,先前文化的本文和周围文化的本文。”14“互文性所关注的文化传统的影响是两个层面的:即‘先前文化’和‘周围文化’。前者更偏重于历史的维度,从历时的角度抽理出跨越时间的文化对该作者创作产生的影响,包括不同时代对文化传统具有什么样的认可程度、采取何种接受方式等;后者则更偏重于现实的维度,从共时的角度分析跨越空间的、与此文本有着或近或远关联的其他民族文化文本对此文本的影响,所以它更偏重于跨地域性的文化交流问题。”15互文性在巴特的语境下,“并不是有源可溯的影响或渊源。互文本具有社会性、整体性与生产性。”16基于互文性理论的启示,我们认为,毛姆作为活跃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上半叶的作家,必定对“先前文化”和“周围文化”有着相当的敏感和自觉。而构成了他写作时期的先前文化和周围文化,那些可以促成其文本生成的“具有社会性、整体性与生产性”的共生力量又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就是自19世纪中期即已开始的现代主义文化,它是对“启蒙的现代性”的反思,是对艺术自为存在的高度自觉,是对艺术至上的极端崇仰,还包括在反思现存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对欧洲文化中心论的质疑。
如果回顾跟毛姆几乎同时代的那些哲学家,可以清晰地听到一种共鸣:斯宾格勒在预言“西方的没落”,哀叹僵死的现代机械文明剥夺了我们鲜活质朴的梦幻能力;齐美尔看到的是“现代文化的悲剧”,是客体的物质文明正在压倒主体的精神文化,是社会群体不断挤压摧毁个体性;卢卡契追忆着曾经存在的一个圆满完整、未曾分裂的“史诗时代”;阿多诺通过反思启蒙,而寄望于审美的乌托邦……而在这些哲人之先,卢梭、席勒都早在18世纪就拆穿了近代文明带来的分裂和文明的虚饰。叔本华、尼采都指出把握本真只能诉诸直觉和艺术。
诚然,我们不能证明上述哲思对毛姆有过直接影响,但正像前文所说,互文性不应当被看做是某种直接的影响或渊源,而应该被“当做文本得以产生的话语空间”,17我们认为,正是这些对西方现存文明的忧思、对人与自然和自身尚未分裂时代的追忆、对遥远的原始文明的寻根、甚至对异质文明的想象,构成了毛姆文本得以生成的“话语空间”。而这些,无一例外都可以在《月亮和六便士》(也包括《刀锋》)中找到呼应。思特里克兰德对秩序井然的生活的逃离、对舒适宜人的现代物质文明的不屑和嘲弄、对内在自我的强烈意识、对欧陆文明和主流价值观的失望、对原始文明犹如回家般的安之若素、对艺术至上地位的守护等等,无不昭示了,现代文明冲突下个体重生的道路,乃在于重返自然、异质文明和艺术,而不是仰赖欧陆文明和理性,这些难道不可以看作“互文本”交互往来的回声吗?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