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六节诗所折射的苦难
内容提要:六节诗作为中世纪吟游诗人创作的诗歌形式,其作品数量在20世纪的英语诗歌中占有一席之地。苦难成为现代六节诗的重要主题之一。面对这种技术性很强的诗歌形式,也有诗人质疑它与沉重主题结合的能力。但事实表明,六节诗可以书写苦难。它可以提供打破线性时间的可能,它形式上的制约往往能激发语言的生命力。六节诗对不愿意直接声张政治主张的诗人来说,是一种可以折射苦难的利器。
关键词:现代六节诗苦难折射
现代诗歌游移在迅疾发展的外部世界和忧时愤世的内心世界之中,其形式与内容都在不断地调整以寻求适宜的状态。在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带来的死亡、伤残、饥饿、居无定所、衣不蔽体等等现实中的苦难之后,诗歌显得无力甚至多余。在苦难的世界中,诗歌也许能无限接近真理,却无法触动现实的胡须。罗杰·佛斯特(RogerFoster)指出,在阿多诺、本雅明、梅洛一庞蒂等20世纪的思想家看来,人类在现代社会的有限认知与语言的某种扭曲有关。而解决语言的扭曲需要从语言如何表达来着手。阿多诺认为主要症结在于能指与所指之间专断的关系造成了语言的表现元素(expressiveelement)的丧失,概念中的经验被撕裂,造成了亟待修复的伤口。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却不在阿多诺的处方单上。因为不信任诗歌具备为人类苦难赋形赋声的能力,他曾断言:“在奥斯维辛后写诗是未开化的行为。”阿多诺把修复经验的希望寄托于哲学,但后来又自我修正道:“永恒的受难也有表达的权利,就像被折磨的人不得不喊叫。”他在保罗·策兰的诗歌中重新看到了诗歌语言的出路。他尤其认同保罗·策兰诗歌中的羞耻感,“这种感受源自艺术既不能经历也无法升华苦难煎熬的这一实情。”也即是说,当残酷不动声色地上演,苦难循规蹈矩地发生时,诗歌艺术应知自身的局限。因此,阿多诺对诗歌的态度是发生了转变的:在苦难的世界里,诗歌可以存在,但应该“羞耻地”存在。
诗歌是否能够乃至有权利表达深重的苦难,诗人有没有权利“诗化”苦难,诗歌中的苦难之意义何在,是难以断下定论的问题。卡尔维诺的《新千年文学备忘录》用“轻”作为第一讲,也许能够给诗歌与苦难的复杂关系带来一些启示。他提倡一种“轻”的写作,以避开沉重的现实。他用希腊神话里美杜莎与珀尔修斯的故事来讲解什么是“轻”:为了砍下美杜莎的头颅而又不被她变成石头,珀尔修斯求助于最轻的事物,也即风与云,然后把目光停留在只能以通过间接方式去看的东西,也就是镜中的影像……珀尔修斯的力量永远来自他拒绝直视,但不是拒绝他注定要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他随身携带着这现实,把它当作他的特殊负担来接受。
由12世纪法国吟游诗人阿诺·丹尼尔(ArnautDaniel)创造的六节诗,是为当时诗艺最高的诗人设计的诗歌形式。它的规则是当时的诗人智慧的集中体现,包含几何、宗教、时间等方面的思考和暗示,将诗歌视为高度的精神享受,用种种技术尽显诗之为诗的快乐。从它与现实的关系来看,它也许可堪称拒绝直视现实的诗歌典范。在20世纪的现代社会中,六节诗从19世纪的沉寂中觉醒,成了诗人常用的形式;同时,现代社会的苦难又是诗人不能也不愿意回避的主题。六节诗能否处理以及如何处理让诗人噤声的苦难,关系到这种诗歌形式本身的机能,也关系到诗人自己作出的选择。
一、折射:拒绝直视的力量
在现当代诗歌中,有种种方法可以避免直视现实。小众但长兴不衰的实验派诗歌便是一部“无视”现实的方法大全。这些诗歌拒绝与现实合谋,因此选择极端的人工手段来颠覆传统的表达方法。作为技术派的诗歌,它们的社会和伦理意义却越来越得到认同和重视。甚至有人认为实验派诗歌“坦率诚恳地直面伦理的环境、主题和语言”。六节诗虽然创造于中世纪,却是一种具有实验精神的诗歌形式。它的数字和几何学内涵和暗示对上世纪60年代创立至今的法国Oulipo运动的成员来说十分有吸引力。Oulipo是法国的文学组织“潜能文学工作坊”(OuvroirdeLiteraturePotentielle)的简称。他们的“潜能”(potentiality)理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试图以一套系统科学的方法来组建架构;潜在的即是尚未存在的。另一方面,他们坚信潜能与灵感是互相依存的。”六节诗所规定的近乎执着的重复与倒置正体现着一种“系统”和“科学”。Oulipo的领袖人物之一鲁博(JacquesRoubaud)称六节诗为吟游诗人的结晶,并运用六节诗的诗律原则创作出霍顿斯(Hortense)系列侦探小说的第一部《美丽的霍顿斯》(LabelleHortense)。
尽管六节诗对Oulipo这批喜欢在技巧和规律中寻求潜能和突破的诗人们显得很有魅力,并不是每个富有实验和先锋派革命精神的诗人都会对六节诗发生兴趣,比如下文将提到的奥本(GeorgeOppen)。六节诗严格的格律安排凸显了它技术性的纯粹,甚至是游戏性的轻浮。并且,六节诗的宫廷诗背景和常用的爱情主题也许也为有些现代诗人所不喜。但它毕竟只是一副诗歌的模子,具有伸缩的弹性。它也能够成为一块无疆界的场域,任何能够与它对接的诗人都可以在这里逗留。在不同的诗人手里,它的技术性也可能变得意义深刻,它的游戏性也可能显得辛辣十足。当诗歌面对人类的苦难,六节诗至少在两个层面上具有优势:一是其形式中蕴含的多种时间模式具有抵御现代线性时间霸权的能力;二是在它的形式约束下语言被激发出来的变通能力。这两种能力都以诗歌本身为基地,间接地应对现实,折射苦难的恶毒,将之分解转化为其他情感和新的心理状态的结合物。
六节诗是一种富含时间信息的诗歌形式。多样性的时间形态在它的架构中都被埋下了种子。它在形式上高度的技巧性往往掩盖了它的伦理维度,尤其是它与线性时间博弈的伦理意义。事实上,现代线性时间与六节诗多样性时间结构之间的张力使得六节诗成为描写线性时间观照下的现代世界苦难的一种理想形式。六节诗的几何式空间安排孕育着一种节奏感(六节诗诞生的时代是诗歌语言与音乐联姻的年代,吟游诗人的“诗歌经常有音乐伴奏”),而韵律是对不可逆性的一种抗争。塞内(MichelSerres)在谈到音乐和舞蹈时说它们“可逆转的韵律拍打着对不可逆时间的抗争”;并且,音乐和舞动的身体都是一种“无分化的语言”(undifferentiatedlanguage),没有任何“个体的意义”(singularmeaning):“舞者在符号产生之前由讯息(signal)所占据的空间中舞动着他的符号身体(sign-body)。”线性时间失去掌控,苦难便失去了土壤,因为它所倚仗的因果律必须寄生于线性时间。六节诗的韵律感和它为语言提供的与音乐结合的框架一方面抗拒着线性时间的不可逆性,另一方面也弱化了语言的分化能力,让语言具有了舞蹈在交流上的含混和整体性。
德里达、南希(Jean-LucNancy)和马拉布(CatherineMalabou)等哲学家都发现了传统线性时间观的顽固控制力:凡是违反这个线性发展过程的,比如偶然性、多重性、死亡等等,最终又会被重新归纳进更高一层的时间进程表中去。这些哲学家的部分著述便致力于“展示与这些单维的、单向性的时间观相关的问题”,提倡一种本雅明式的从过去观未来,从背后观眼前的新思维。德里达在《论文字学》(1974)中试图阐发的“多维度性”(pluri-dimensionality)和“非线性化的此时”(delinearizedtemporality)概念就是一种对线性时间规定性的抵制。而他和立场相同的同僚开发的a-venir概念,即“将要来的”(to-come)移位或转移(displacement),是一种更加现实的抵制策略。
六节诗在转移“将要来的”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六节诗中的六个尾词在前六个诗节里不断位移,瓦解语境的意义制造功能并迫其不断重新贴合,可以看作是一种持续的对“将要来的”的修改。当代美国实验派诗人苏珊·豪(SusanHowe)的诗《作为冒险行为的离散》(ScatteringasBehaviorTowardRisk)将圣经《申命记》中的语境抽离,使“离散”这个原本由神主导的行为具有了独立性,从遵守某种规则的“行为”转化为自主导向的“冒险行为”。六节诗中一直在发生变化的语境也能够激活这种语言的自主离散。六节诗的尾词总是脱离原有语境,再进入新的语境,一次次将这些尾词前置,使词本身凸显出来,从而一次次增强词的自主性。对每个诗节来说,六个尾词就像六个临时打好的结,随时会被拆掉并重新打结,它们所“绑住”的六个诗行的意义也因此会在松散状态和被重新收拢之间反复。“将要来的”的作用正是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中所推重的拆除(todisioint)或卸下(tounhinge)行动,六节诗尾词位置的变换由此具有在线性时间中造成意义断裂的潜能,也具有了挑战线性时间观中死亡、记忆、过去、未来等等重要概念的潜能。
除了打破线性时间大一统的格局之外,六节诗也能够释放语言的潜能。六节诗表面有规律的尾词离散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自主性,更为它们提供了冲破语境、句法等窠臼去探险的机会。首先,六节诗中语境的持续重组为增强语言本身的质感提供了条件。马拉美所强调的语言本身的质感就是通过与语境的割裂得以实现。这样在观察的主体看来,“语词……独立于它们语境上的句法关联,处于一种纯粹的自我指涉的映照中”,而语词则“靠自己站起来,沉浸在狂喜之中”。瓦雷里早就注意到了马拉美诗歌中最根本的几种张力:“一首诗的形式、韵脚、以及丰富的语音模式之问的吸引力,强烈地暗示存在着一种或者应该存在着一种感官的秩序,即由作为整体的诗歌产生的一种语义上的完整;此外还包括碎片与断裂之间、句法和肌理的阻断与对语义条理的公然违抗之间互相依存、却又互相冲突的关系。”马拉美的语词集结自身留在五感上的印记,试图建立一种“感官的秩序”,倚仗语言的质感,用感官的语法写作。这样的创作又寄生在与语境和传统语义规则的斗争环境中。可以说,为了前者的存在后者也必须存在。六节诗的形式规则恰好可以提供语词及其环境的这种纠结状态。在优秀诗人的妙手之下,六节诗的框架能够在修辞上呈现“主体性与客体性,事件与重复,存在与生成之间的矛盾”,这也是马拉美去法国国家图书馆全文抄录法国16世纪擅长创作六节诗的诗人庞图·德·蒂亚赫(PontusdeTyard)作品的原因。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