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遏制的象征意义:霍尔顿的矛盾和解决方法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2-20 14:24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金衡山
分享到:

 

  内容提要:霍尔顿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本文结合小说出版时(20世纪50年代初)的时代特征,从大众社会的形成、文学经典意义的阐释、青少年身份的确定,以及那个时代政治和意识形态层面的冷战遏制文化等多个角度,揭示霍尔顿身上体现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霍尔顿自我大众社会遏制

  纵观美国文学史,既是畅销书又是经典,这样的著作似乎并不很多,《麦田里的守望者》可算是这个少之又少的名单中的一个。《麦》的畅销及其经典地位的确立,与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有着紧密关系。这个16岁少年一幅桀骜不驯的模样,帽子歪戴,出言不逊,行为乖张,奇思遐想,同时又不乏可爱、善良之处,且还时常表现出一幅凛然正义的姿态。霍尔顿浑身上下充满了矛盾,可也正是这些矛盾让这个人物光彩夺目,张力十足,为各式各样的阐释提供了发挥功效的可能。无论是心理和精神分析,还是青少年成长主题探讨,抑或反文化背景剖析以及对小说中语言与政治关系的关注等等,所有这些都在谋求对霍尔顿性格和行为的合理解释。在这些解释之外,我们或许还可以增加一种最为平常、但也常被忽视的解释,即历史、文化的、意识形态的解读,不是一般地提供一个历史背景,而是着眼于具体历史背景下的文本问和事件间的互读,由此看出诸如文学主题延续、美国精神探索、青少年问题提出、大众社会形成及影响等方面与《麦》的关系,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对20世纪50年代历史氛围的理解,即冷战初期遏制文化散发出的氤氲。

  一

  1951年7月16日《麦》出版后,大多数评论普遍叫好,认为内容感人,人物有悲剧感,叙述技巧流畅,充满幽默等,但也有一些评论提出了批评,认为故事单调无聊,人物怪诞不可信,一些评论者则对霍尔顿时时脱口而出的粗话表示了不安。这种不安其实也代表了一些普通读者,尤其是大中学生家长的看法。1953年《麦》发行了平装本,便宜的价格更促进它的流传,很快就进入了大学及中学被推荐的阅读书单之中,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很多家长的抱怨和抗议。他们的意见集中在小说的道德问题,如语言的肮脏乃至内容上传递出的某种颠覆性信息上。在小说发行十年后,1961年休斯敦一位律师因其女儿在得克萨斯大学英语课上阅读这本小说,扬言要让她女儿离开这所大学。关于这个事件的有关报道如下:……这位气愤的家长给州长和大学校长以及一些州政府的官员们寄去了小说。来自休斯敦的一位州参议院则威胁说要在参议院当堂阅读小说的一些内容,给大家展示一下他们在奥斯丁(得克萨斯大学所在的城市)教给学生的是一些什么东西。那位父亲(也是律师)说塞林格在小说中用了“一个正常人不会用的”语言,他状告得克萨斯大学“腐蚀了我们国家的年青人的道德素质”。

  不能说这位家长的“愤怒”是完全没有理由的。此后,对《麦》一书的禁案也屡次发生。从现实的角度来看,霍尔顿的行为着实会让一些家长们顾虑重重。他抽烟,喝酒,谈论女人和性,而且有时还肆无忌惮,他撒谎,逃学,甚至招妓,而他还只是一个少年;此外他语言粗俗,满脑子不着边际胡想,成绩很差又往往怪咎于学校和老师。但是霍尔顿的本性似乎并不坏,而且还很善良,甚至天真的可爱。比如,在纽约火车站,他碰到了两个要去做老师的嬷嬷,对她们的行动很是感动,主动为她们捐了十美元,看到她们中饭只是吃面包,对比于自己的胡乱花销,心中不禁生出内疚,而且似乎还看到了这世界的不公道。霍尔顿的天真表现在对一些美好事物的想象之中。纽约中央公园湖里的几只鸭子一直是他心中的牵挂,会时时突然想起它们来,惦记着隆冬时节湖面冻结后鸭子们的处境会是怎样,而小说后半部分他对妹妹菲比说的要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那段话则更是为霍尔顿和善良之间划上了一个等号。除了善良,霍尔顿很多时候还表现出了很强的正义感。比如,他对过去曾经上过学的一所学校的校长很是看不惯,这位校长每个星期天会在校门口满脸堆笑地迎接家长们的到来,但是霍尔顿发现他对家长们的态度是有区别的,对那些个长相不好,过于肥胖,或者是衣着不好看、过于肥大的家长,这位校长则是随便握一下手,露出虚假的微笑,转身朝向别的家长。霍尔顿自言,“这事我受不了。这让我很生气。让我很难受,气不打一处来。”霍尔顿行为的一个最大特征是从少年的眼光发现成人世界里的那些让他“气不打一处来”的势利,他把这些事统统用一个词加以概括“虚假/虚伪”(phony)。他之所以时不时要想着远离现在的处境,到北部佛蒙特州去,或者是干脆到西部去,就是要表达他对这个充满“虚假/虚伪”的世界的憎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霍尔顿的反叛形象跃然纸上,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一些评论把霍尔顿和马克·吐温笔下的哈克联系到了一起,不过联系在一起的并不仅仅是这两个人物的相像,而是美国文学的经典的延续以及这种延续在50年代的意义。

  二

  《麦》出版一个月后,《大西洋》杂志刊登诗人和剧作家哈维·布莱特的一篇评论,称霍尔顿“是移植到城市里的哈克”,与哈克一样,霍尔顿也是“一个观察者”,两部小说在语言上都采用了口语体的形式,但不同的是,霍尔顿的形象嬉笑过多,而这是小说致命的弱点。几年后,出现了一些学者对《麦》一书的评论文章,同样,也把霍尔顿和哈克联系到了一起。与布莱特的看法不同的是,学者们似乎更多地看到了两者间的精神的延续。1956年美国文学研究者詹姆斯·米勒和他的同事在他们的文章中把霍尔顿的形象置放到了西方文学“追寻”(quest)这个传统中,美国文学也不乏对这个传统的阐释,尤其是一些处在社会边缘的人物的“追寻”,从早期库珀笔下的纳蒂·邦波到麦尔维尔《莫比·迪克》中的以赛马利,马克·吐温的哈克以及海明威小说中的尼克·亚当斯,而霍尔顿则是延续了这个传统。两位批评者特别强调了霍尔顿身上的“德性”:“霍尔顿首先追寻的是德,其次才是爱。他要做一个好人……他是一个流浪者,正是因为他要成为一个好人,他才不得不变成一个坏孩子,一个要比那个道德拘谨的哈克能够想象的还要坏的孩子……塞林格把那个由来已久的传统转化成了当下的情形。”同年11月《大学英语》杂志上刊登了一篇题为《霍尔顿和哈克:少年奥德赛之路》的文章,作者指出,“哈克和霍尔顿既有道德意识,又充满了现实关怀。两个人都对道德价值有着深深的顾虑。”第二年夏季《美国研究季刊》发表《马克·吐温和塞林格:文学延续性的研究》,作者认为《麦》一书实际上就是让《哈克贝利历险记》穿上了“现代服饰”,哈克和霍尔顿“两个人都表现出了善良,诚实和忠诚。哈克的行为是无意识的,但也会要做出一些拐弯抹角式的努力,以克服其受传统束缚的良心,而霍尔顿的行为则是带着一种痛苦,一种自我意识和苦楚的感觉”。这些批评文章有着一个共同特点,即都认为霍尔顿身上体现了一种道德力量,这与那些家长们的评价和抗议形成了有趣的对照。后者也许只是关注了霍尔顿行为的表面,而前者则是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和挖掘出了霍尔顿形象的基于道德基础上的文学价值意义,这种价值意义使得霍尔顿与哈克一样具有了进入美国文学传统和经典的条件。从另一方面来说,霍尔顿形象的出现也触动了一些评论者对美国文学传统的追寻,或许也可以这么说,在评述霍尔顿这个人物之意义的同时,批评者们也在综述和总结美国文学的传统和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只限于对《麦》一书的评论,事实上只要关注一下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文学批评,我们会看到有一批文学研究者在倾力发掘美国文学的传统和特征,如1951年出版的《美国小说的兴盛》、1956年出版的《美国的亚当》和1957年出版的《美国小说及其传统》等。这些著作为美国文学传统的确立做出了很大贡献。那么美国文学的传统和特征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我们可以以《美国的亚当》为例作一简单说明。该书的副标题是“19世纪中的天真、悲剧和传统”,本书作者,文学批评家路易斯通过对美国19世纪一些作家如霍桑、惠特曼、詹姆斯等的研究,发现可以用一个鲜明的意象来概括这些作家的写作,即《圣经》中堕落前的亚当形象,尤其是其体现的“天真”本质:“他的道德立场先于他的经验,他是一个全新的形象,本质天真。”这么一个亚当形象,在路易斯看来,在一个世纪以前代表了真正的美国,“一个充满了英雄般的天真和无限的可能性的人物,矗立在新的历史的开端”。路易斯把他的研究对象定在1820年至1860年间的文学和历史。如果说19世纪的美国文学以及文学代表的精神可以用亚当形象来做代表,那么在20世纪这个形象也可以在一些小说中找到对应人物,如费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盖茨比和福克纳的《熊》中的伊萨克·麦克卡思林。就二战后的50年代而言,路易斯列出了三部能够代表这种文学形象的作品:《看不见的人》、《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奥琪·马奇流浪记》。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一种孤独的精神蕴含其中,一种凌驾于周边世界的奇怪的道德精神,而这正是美国小说中亚当传统的核心因素”。在这些小说中,人物“为了实现他们身上体现的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人物具有的潜在意义。不知疲倦地,有时是无意识地,而更多的时候则是荒唐地斗争着”。路易斯借用爱默生的话,把这种斗争概括为“一个真正的自我与整个世界间”的斗争。路易斯的语言与他的研究对象一样,往往充满着强烈的文学味道。我们或许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所谓亚当形象的本质乃是个人与社会间的对立和斗争的关系,是个人争取独立和自由的象征,这当然不单单是体现了美国文学的精神,在很大意义上,也是美国文化的表现。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