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诗的无用之用(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2-20 14:26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唐毅
分享到:

 

  诗人以孤独为伴,但不孤单;身居世外,却很繁忙。“busy”一词,查良铮先生译为“热闹”,我们不妨依其本意译作“繁忙”。“繁忙的悲伤”恰是诗人心境的真实写照:忙碌不已的是其头脑,黯然神伤的是其心灵。同时,“孤立”与“繁忙”构成一个悖论,暗示诗人超然物外却不忘世事的一种使命意识和境界。

  在诗人因信念而固守的那片牧场上,诗的泉水喷涌而出,流淌成小溪,涓涓溪水顺山谷而下,汇成潺潺河流。就这样,诗之河“永生于/它的辞句的谷中”。语言之于诗,好比山谷之于河——前者为后者的天然载体;语言界中的诗,像自然界中的河一样,因其生命力而永存于世间。这和诗的第一部分形成照应。在第一部分里,诗歌被比作“常青的树林”中奔跑的“狼群”和不受“时髦码头”(fashionablequays)诱导的“农家的河”(peasantriver)。奥登以此暗示:诗有一种原始生命力和内在活力,依自身规律而发展,且不因时代或环境的改变而消逝。

  在奥登看来,语言领域里,诗最独特,也最具艺术性,这种艺术“同音乐、绘画相比,有着诸如人称、时态、语态等优势,但也有一个严重缺陷,即缺少陈述语气”——诗的语言更多采用虚拟语气。于是,诗的语言有别于生活的语言,诗中的“真理”似乎难以证实,诗人的动机亦成难解之迷。简言之,诗不属于现实世界。可是,诗的命运恰好得益于这种“缺陷”:即使是在强权统治下,审查官们也难以和诗较真;操持国家“气候”的官员们,更无暇顾及诗这种“无用”之物。于是,诗“存在着”,永远流淌在“它的辞句的谷”中。诗是关于事情发生的一种方式(awayofhappening)、一种想象和虚构,而不是事情本身。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作为一种表达方式,诗不是武器(arms),却是“出口”(mouth)。这个“出口”一语双关:一指河流的出口,一指诗人之口。即使身处“岁月的监狱”,诗人仍然能用“无拘束的声音”抒发自我意识,而且还“使语言常活”。在“辞句的谷中”,诗流淌着,存在着——自有其规律。诚然,诗歌与小说、音乐、绘画和雕塑不同,它属于“非大众化的艺术”,仅受“一小撮”人的青睐,大多数人对它敬而远之,更别说忙碌的政客了。叶芝的离去,对世界来说果真无关紧要,只有“千把人会想到这一天/仿佛在这天曾做了稍稍不寻常的事情”。在这个焦躁不安的时代,诗备受冷落,诗人当然“无足轻重”。然而,诗却“因祸得福”,因其“无用”而获一种天然保护,“它存在着”,永生于世间。

  接下来,奥登从空间及读者接受的角度,深入阐发诗的生命力问题。在他看来,诗的生命之所以能在诗人死后得以延续,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功于诗的忠实读者。换言之,诗歌在读者身上延续着它们的生命,尽管不同读者拥有“迥异的良心法典”,对诗的评判标准不尽一致,但最终,叶芝可以成为“他的爱读者”,其诗所承载的一切,经由这些热心读者,在人间广为播撒。奥登还告诉读者,诗因其丰富的内涵,具有多元解读的可能性;有效的阅读,学识固然有价值,但却不如直觉重要,读者若不按作者的意图去阅读,往往获益会更多;诗的价值之一在于可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

  如今他被播散到一百个城市,

  完全移交给陌生的友情;

  他要在另一种林中寻求快乐,

  并且在迥异的良心法典下受惩处。

  一个死者的文字

  要在活人的腑肺间被润色。

  在谈到莎士比亚的诗歌时,奥登说:“作家的一大希望就是拥有用心的读者……希望读者有耐心、有悟性,从文本中提取尽可能多的意义。”正所谓“诗无达诂”,在被阅读的过程中,诗脱离了诗人的躯体,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局限,同时也超越了所谓的诗人意图。诗在读者的书柜或书架上重新找到快乐与归宿,诗的生命就这样在不断阐释中得以延续。

  在《悼念叶芝》的第三部分里,奥登又从时间角度,继续探讨诗的生命力问题。在他看来,时间是诗的权威判官,是检验其优劣的终极标尺;好诗必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出色的诗人必然受到时间的顶礼膜拜,因为,时间“崇拜语言”,把每一个使语言常活的人都宽赦,还宽赦懦弱和自负,把荣耀都向他们献出。时间以这样奇怪的诡辩原谅了吉卜林和他的观点,还将原谅保尔·克劳德,原谅他写得比较出色。

  诗的优劣有待时间的检验,那么时间最看重诗的哪一点呢?答案为诗对语言的贡献。至于诗人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则退居次要,甚至可以忽略。吉卜林和克劳德也许在政治上有过“过失”或者对当权者有过冒犯,但是他们的诗作却因“写得比较出色”而受到时间的认可,得以留存。这难道不是诗歌生命力的体现吗?

  二、诗的独立品格

  奥登多次拒绝别人为他写传,还曾叮嘱朋友毁掉有关他的信件,因为在他看来,诗一旦完成,便独立于诗人而存在;诗人的个人经历不应干扰或支配读者对诗的欣赏与评判。换言之,诗人的生活、性情和观点,对于读者理解其作品并不重要。“哀悼的文辞/把诗人的死同他的诗隔开。”奥登希望这首献给叶芝的挽诗,同样能够将叶芝和他的诗分离开来。诗中人向大地恳求:

  泥土呵,请接纳一个贵宾,

  威廉·叶芝已永远安寝:

  让这爱尔兰的器皿歇下,

  既然它的诗已尽倾洒。

  “爱尔兰的器皿”影射叶芝的政治立场。奥登认为,应将叶芝的诗同叶芝的政治观区别开来,因为叶芝对语言艺术的贡献,远能盖过其意识形态上的“错误”。诗人作古,诗艺长存。同吉卜林和克劳德一样,叶芝或许有政治上的所谓污点或局限,但是其“比较出色”的作品,已经超越其政治立场,得到时间的原谅和认可,是理所当然的。

  政治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而诗属于语言领域,因此诗独立于政治而存在。有时两者容易被混淆,如将“激进诗”(radicalpoem)等同于“公民诗”(civicpoem)。在奥登看来,两者截然不同,前者充当宣传的工具,而后者反映诗人的公共生活体验。诗人,出于一个公民的义务,拥有一定的政治立场,关注社会现实,是合乎情理的,但诗人不应直接卷入激进的政治斗争和服务于所谓的正义事业,并纯粹以此为目的从事诗歌创作,否则,其作品难免沦为政治的附庸。清楚这一点,诗人的艺术责任与社会责任,诗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才可能真正的实现统一。雪莱说:“诗人是世界上未被认可的立法者。”奥登大不以为然,反驳道雪莱所说的“立法者是秘密警察,而非诗人”。他还告诫诗人,不要指望用诗歌改变和影响社会历史,因为“艺术是历史的产物,而不是历史的起因”。四“托尔斯泰知道艺术无济于事这个道理,于是摈弃了用艺术改变社会的想法”,同那些“被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们供奉于国家神庙”的所谓艺术巨匠相比,托尔斯泰反倒更受人尊敬。与《西班牙》(Spain,1937)一诗相比较,《悼念叶芝》所流露出的对诗与政治的关系的看法显得更加成熟与理性。“爱尔兰刺伤你发为诗歌,/但爱尔兰的疯狂和气候依旧,/因为诗无济于事。”对于这句诗,奥登在散文《公众和已故的叶芝先生》(1939)中给出明确的解释:有人“虚妄地以为艺术能使事情发生”,而事实明摆着:“假如世上不曾有过一首诗,一幅画,一段音乐,人类历史绝不会因此而有重大改变。”后来在《为诗作简短辩护》(AShortDefenseofPoetry,1981)一文中,奥登把话说得更直白:“无论社会存在何种真实的恶行,诗或任何其他艺术都不能当武器使用。”除了《悼念叶芝》,奥登还在其他诗中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如在长诗《新年书信》(NewYearLetter,1941)中,奥登主张:“艺术不是生活,也不能成为/社会的助产士,/因为艺术是个既成的事实;”在《阿喀琉斯之盾》(TheShieldofAchilles,1952)中,盾牌象征“艺术”,主人公忒提斯希望看到盾牌上美好的古希腊社会,而盾牌展现给他的总是令人失望的现实。这说明,艺术在很多方面是无能的,即便是在艺术所作用于人的精神领域。奥登以此告诉人们不要对艺术期待过高。可是,如何解释文学史上诸多名作以政治为题却成为传世佳作这个事实呢?在《新年书信》的注解中,奥登借用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话,作答如下:“伟大的作家之所以专注于政治题材而获成就,完全出于支持人民反抗政治压迫之必然。”换言之,文学并不排斥政治,但是它的服务对象绝非政治,而是大众,在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语境下,奥登宣称诗与政治相分离,也出于另一种考虑,即希望政客对诗人少些“诱导”,对诗歌少些干预(即使这种干预似乎并无太大意义),以便诗人潜心写出好诗。

  诗不仅独立于政治,而且远离经济与功利。诗歌是“农家的河”,发源于“孤立的牧场”(ranches0fisolation),流淌于“语言的山谷”(valleyofitssaying),不受“时髦码头的诱导”。诗人远离功利盛行的环境,远离城市的“喧嚣”和股市中像野兽一般咆哮的掮客。在现代社会里,诗歌无法成为谋生的手段,奥登感怀:“我的全部诗歌均因爱而作;每每写完一首,自然我会尽力去推销它,可是,诗的市场前景于我写诗毫无助益。”锣他又进一步指出现代社会里诗歌的实用价值的丧失——“所谓的美艺术已经丧失其昔日的社会用途,由于印刷术的发明和文化的传播,诗歌不再拥有帮助记忆的实际价值,不再是知识和文化代代相承的手段。”

  总之,诗以其独立品格自立于语言的世界和艺术的殿堂。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