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无用之用(3)
三、诗何以为用?
在《悼念叶芝》中,“诗无济于事”一句尤引人关注,也常被有意无意地误读。若只取其字面之意,将其理解为“诗毫无用处”,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奥登的“我思”的背离。诗究竟有没有用?奥登为何要强调诗的“无用”?要准确理解这句诗的内涵,我们应当兼顾这句诗的文本语境和历史语境来体验奥登的用意。“诗无济于事”一语构成一个悖论,同时颇具反讽意味。“诗无济于事”,可它“永生于/它的辞句的谷中”。如前所述,正因其“无用”,诗具备了一种自我保护力,使其免受外界的侵扰,故紧接“诗无济于事”的一句是“官吏绝不到/那里去干预”。诗具有其它文学体裁所不具备的“免疫力”,这多多少少能给失落的诗人带来些许宽慰。
时代的政治气候正压倒性地影响着诗人的创作。在极权主义思想影响下的文坛,“一切艺术为革命”成为一种时尚或荣耀,大批诗人变得浮躁和激进,热衷于这样那样的“主义”,甘心为其宣传和效力。长此以往,诗的主题将日益狭隘,诗人的艺术个性必将泯灭。对这类近乎盲目的文艺观,奥登深表忧虑:“若以其煽动性的大小作为艺术的衡量标准,那么,戈培尔则算得上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艺术家。”奥登认为,作为虚构性语言艺术的诗,不该承担本不由它承担的责任,否则将遭受破坏,乃至于走向腐化。他试图扭转诗界的这一风尚,将之引回艺术的正道,正是这一悖论所蕴含的另一维度的“我思”。
究竟诗歌何以为用?在奥登看来,诗的首要贡献当在语言。从创作角度看,诗人作为公民的职责和其作为诗人的职责并非一码事;“作为公民,诗人的唯一职责在于保卫语言,这当属其政治责任,因为,一旦语言腐败,思想跟着也腐败了。”《悼念叶芝》的第三部分进一步阐明了语言之于诗的重要性:“时间”——诗的最终裁判——“崇拜语言,把每个/使语言常活的人都宽赦,/还宽赦懦弱和自负/把荣耀都向他们献出。”鲫诗歌应当赋予语言以生命和活力。诚然,“诗人不是行动者”,但是到了“语言领域,诗人却成为行动者”。对语言有重要贡献的诗人,方可称之为伟大。
在奥登看来,诗人还应深人民众生活,与之同呼吸、共患难,通过介入现实,让诗歌彰显其特有的人文关怀。有史以来,大众的福祉、人类的命运一直是诗歌不朽的主题。为潜心创作,诗人可以身处世外,但是心中却要装着大众,不可弃之而不顾。叶芝对民族命运的关注成就了他的不朽诗篇。叶芝走了,其后继者犹在。在叶芝辞世的日子里,天气何其“寒冷和阴暗”:日本人横行中国,德国纳粹疯狂备战欧洲,佛朗哥叛乱得逞,西班牙的共和事业破灭。“黑夜的恶梦把一切笼罩”,“欧洲所有的恶犬在吠叫”,“怜悯底海洋已歇,/在每只眼里锁住和冻结”。残酷无情的现实令奥登深感忧虑,可他坚信,内心的正义感将使叶芝的后继者们勇于担当,不畏险阻,跑向“黑夜之深渊”,去见证历史、谴责黑暗。除此以外,诗人还有着更重要的使命:
跟去吧,诗人,跟在后面,
直到黑夜之深渊,
用你无拘束的声音
仍旧劝我们要欢欣。
在黑暗之中,苦难的人们正期盼诗人的到来,唯有诗人才能用“无拘束的声音”,劝他们“要欢欣”,带给他们慰籍与希望。现实中的奥登的确像叶芝“一样蠢”,不愿养尊处优,而是选择奔向硝烟弥漫的战地,以履行诗人的使命。奥登去过的每个战场都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在西班牙内战期间,他写下支持西班牙共和事业的名篇《西班牙》,在比利时等国写下《死亡之舞》(DanseMacabre,1937)和《布鲁塞尔的冬天》(BrusselsinWinter,1938)。1938年,奥登来到中国,写下见证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十四行组诗《在战时》(InTimeofWar,1938)。“二战”全面爆发之际,奥登的《1939年9月1日》与叶芝的《1916年复活节》一样有着人性之美。奥登深信,诗的另一重要贡献在于“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使我们更具人性”。将人的命运装在心中的诗人,其作品必定超越其“肉体的衰颓”而长留人间。
在《悼念叶芝》临近末尾处,诗人的使命进一步明确,诗的精神价值愈加彰显:诗人
靠耕耘一片诗田
把诅咒变为葡萄园,
在苦难的欢腾中
歌唱着人的不成功。
葡萄酒象征能驱走忧虑、给人愉悦的事物。Vineyard一词尤指种植酿酒用葡萄的葡萄园,该词在上下文中构成双重隐喻——以葡萄喻诗,以葡萄的种植者喻诗人。诗人要做“诗田”的耕耘者,写出如葡萄酒一般香醇宜人的诗篇,读后让人忘却烦恼和痛苦,收获平静和愉悦。诗人应当真诚地对待读者,不要掩盖事实的真相,哪怕是“人的不成功”之类的残酷现实。诗人倾其所有,不过拥有“一种声音/用以解除折叠的谎言”。
在《写作》(Writing)一文中,奥登感怀:“一直以来,人类的生存状况是如此痛苦和落魄”,以至于可怜的精神病人会对诗人呼喊:“请给我唱支歌吧,它能让我做个美梦,远离噩梦。”诗人听后,来到病人身边,在其“心灵的一片沙漠/让治疗的泉水喷射”。美妙的诗如甘甜的泉,给患者带去安详和温馨。现代社会里,人们的信仰近乎迷失,身体似被囚禁于“岁月的监狱”,精神随之蜕化成片片荒漠。可是,人的意志终归是自由的,心中的梦想与希望皆可成为永恒。纵然诗人无法解救人类于苦难,但是他们可用诗歌动听的旋律和美好的想象,为身处“荒原”的人们带去难得的慰籍和久违的希望。诗人的才赋和善意化成诗的“坚定的火焰”和源源不断的正能量,温暖人心,照亮未来。“诗歌可以有百余种功能,它可令人愉悦、使人感伤、扰人心智、逗人开心、给人教益——它能表达任何一种微妙的情感,描述任何一件可能发生的事情。然而,所有诗都须做到的惟有一件事:那就是倾其所能去赞颂‘存在’和发生的事。”在诗的诸多功能中,奥登尤为看重的是其赞誉的功能,因此《悼念叶芝》以此作结:“在他的岁月的监狱里/教给自由人如何赞誉。”
结语
《悼念叶芝》作为一个艺术作品,是一个浑然整体,其形式和内容密不可分。例如,与水有关的意象贯穿了全诗:从“小溪”、“农家的河”和“感觉之流”,到爱尔兰的“气候”、“辞句的谷……流向南方”和“一个出口”,再到被冻结的“怜悯的海洋”和沙漠里“治疗的泉水”,诗中“水”的意象记录着诗人意识的流动,更象征诗的生命力与品格。这首诗在形式上属田园哀歌,深沉、庄重的基调切合了主题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奥登搁置了传统悼亡诗对于逝者的追思和赞美,转而探讨重要的诗学问题,这本身也暗示诗歌的非功用性品格。
奥登的诗学思考与感悟常见诸于他的作品,《悼念叶芝》即为典型一例。通过现象学的“意识”还原,我们体验到奥登独特的诗之“我思”——诗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语言艺术,有着独立的品格和时代的气息;诗人是快乐的使者和心灵的医者,他们用诗抚慰人心,教人如何面对苦难;纵然知道诗最为“无用”,诗人仍应直面现实、肩负使命,孜孜然成其无用之用。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