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神、人的四元合一
内容提要:海德格尔天、地、神、人四元合一的哲学思辨是当代深层生态学的思想基础,生态整体观将代表自然的“天地”、代表精神信仰的“神”和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终有一死的人”紧密联系起来,指导失去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的无家可归者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莱斯利·西尔科在《仪式》中分析了20世纪后半叶美国社会生活中土著人的艰辛和持续的生命力,而更大的目的则是通过塔尤的故事发掘出“老兵复原与重归族群”背后所蕴含的印第安文化的生发力,而这种生发力就来源于印第安民族一直拥有的传统生态整体思想。
关键词:生态整体观四元合一《仪式》
美国土著传统文学源远流长,虽然从18世纪下半叶起就有土著人从事创作活动,但直至20世纪30年代,才出现了第一代真正意义上从本民族的文化视角用英语进行创作的土著作家。从60年代末开始,随着美国国内民权运动的深刻影响和人们对印第安文化的关注,斯科特·莫马迪(ScottMomaday)的《黎明之屋》(HouseMadeofDawn,1968)和詹姆斯·韦尔奇(JamesWelch)的《浴血隆冬》(WinterintheBlood,1974)等作品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关注。以莫马迪荣获普利策文学奖为起点,美国文学史上出现了被著名学者肯尼思·林肯(KennethLincoln)称作“美国土著文学复兴”(NativeAmericanRenaissance)的新阶段。在土著作家的文学创作中,读者明显感知到了印第安民族的宗教观和灵学思想与基督教等西方传统宗教理念的不同、土著人的群体意识与白人的个人主义的差异等。在所有当代美国土著作家的作品中,“莱斯利·马蒙·西尔科(LeslieMarmonSilko)的《仪式》(Ceremony,1977)在评论界获得最多赞扬”,迄今已被译作日文、德文等在多国出版,出售逾50万册。《美国印第安文学研究》的前主编罗伯特·纳尔逊(RobeaNelson)认为:莱斯利·西尔科可能是最广为人知,当前被最频繁地收录进文学选集的美国印第安作家。她的《仪式》与其他当代美国杰出小说一样,被广泛阅读。正如她的其他作品一样,在《仪式》一书中,大地和她成长的拉古纳普韦布洛地区口述和记录的讲故事的表现方式造就了她创造性的虚构……而她创造性的虚构一再颂扬故事与地域的改造能力及其对生命的复原。
处于文化夹缝中,陷于战后绝望、疏离的现实生活中的主人公塔尤正是在回归居留地,重访帕瓦蒂村、泰勒峰、阿拉莫清泉和沙丘、台地的过程中再次理解了人类与自然的亲缘关系,从而完成了复原的仪式。
一、四元合一的哲学思辨与印第安传统生态整体思想的观照
对人类与大地及其所包含的万物的亲缘关系这一理念的描述中,著名土著学者、作家葆拉-冈恩·艾伦(PaulaGunnAllen)做了很好的总结:我们就是大地。据我的理解,这是渗透在美国印第安生活中最基本的理念。大地(母亲)和人类(母亲们)是相同的……土地是人类的源头和根本,我们都是土地上平等的生命。大地并不是一个与我们分离、任我们演绎孤独的命运悲喜剧的确切地点……远离她养育的其他生物,没有灵魂,土地就不是令我们幸存于世的唯一源泉。她也不能被认作毫无活力,任由我们按照自己的思想意识、根据社会和个人层面对自己的理解而抽取资源。我们决不能认为土地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他者,由于完全的自我意识而漠视她的存在。因此,对于美国印第安人来说,土地就是存在,所有的生物都是存在:有意识、明显可知、充满智慧、充满活力。
这里,自然界中的一切存在都被赋予了与人类同等的地位,是人类存在的前提,并成为预防人类盲目自大的警示物。这产生于土著人游牧、农耕文化的理念在流传千百年的传说中被一再重复,反复强调。
这样的理念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是一”的思想形成了观照。但随着希腊和罗马文明的衰落、基督教的盛行,大自然在西方伦理学中就没有得到公平对待: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大自然(包括动物)没有任何权利,非人类存在物的存在是为了服务于人类,并不存在宽广的伦理共同体。因此,人与大自然之间的恰当关系是便利和实用。这里勿需任何负疚意识,因为大自然的唯一价值是工具性和功利性。
在工具理性思想的支配下、在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关系的演进中,在所谓文明、现代的进程中人类最终走向了生态系统濒临崩溃的危机关头,至此,相互依存的观念成为人们思考的重点。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Leopold)希望人类要学会“像一座山那样思考”:“大地是有生命的……它的土壤、高山、河流、森林、气候、植物以及动物的不可分割性”使地球成为一个“拥有某种类型、某种程度的生命的有机体”。由此,把生态系统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将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以保持其完整、和谐、平衡和持续发展成为与人类中心主义对抗的新趋势,是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而导致的人类与土地疏离后必然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强调整体性和万物有灵的看法,是由人与自然之间不断增强的隔绝感激发出来的,是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所产生的极其猛烈和痛苦的副作用的结果。”由此所造成的理念和态度的转变既是面对现实状况的必须,也是现代哲学思辨的成果。
海德格尔在他哲学思想的后期放弃了建立一般存在论的构想,更多地关注人的生存情况、人类命运与未来,通过开展技术批判,试图为无家可归者寻求精神家园。他绘制出了一幅天、地、神、人四元和谐的美学图景,将生存世界(人与生存环境全部联系的总和)的结构概括为天、地、神、人的四元合一(dasGeviert,也被译作四重整体或四方关联体)。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居住于天空下,居住于大地上,居住于神圣者前”。海德格尔认为“终有一死的人通过栖居而在四重整体中存在”,并被保护。人栖居着,“因为他们拯救大地……拯救大地远非利用大地,甚或耗尽大地。对大地的拯救并不是要控制大地,也不是要征服大地”,而是使其摆脱危机,还其本质。人栖居着,“因为他们接受天空之为天空。他们一任日月运行,群星游移,一任四季的幸与不幸”。同时,人也向诸神表达希望,期待暗示。海德格尔指出,“诸神是暗示着的神性使者”,其神性是隐而不显的,但与其他三方同在。在对四元合一的神性之维的探讨中,赵敦华认为“‘神’是神秘之域”,王诺则清晰地将其分析为“自然规律,是自然之大道,是运行于世界整体内的自然精神……就是运行于包括人在内的整个世界中的、决定和制约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真理和规律”。海德格尔天、地、神、人四元合一的哲学思辨成为当代深层生态学的思想基础,生态整体观将不可分割的代表自然的“天地”、代表精神信仰的“神”和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终有一死的人”紧密联系起来,指导失去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的无家可归者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以整体观取代人类中心主义,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真正拥有家园,并能回归家园。
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表征,现代科技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手段,在带给人类物质享受的同时,也让人类陷入了生态崩溃的险境。海德格尔在批评人对自然的统治的同时,也期待着通过“诗”,通过艺术美学从根源上影响导致生态危机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进行技术批判,“把诗和艺术视为存在之真理的澄明,把人的生存理解为诗意地栖居,即对天地神人共同构成的完整生存世界的看护”。诗人所进行的创作就是要在空洞、危机四伏的流浪中“通过生命体验寻觅最合适的意象、词语,让对常人来说隐蔽陌生的本源通过熟悉的生活形象发出声音,或者说让在世俗生活中已经疏离本源而黯淡的事物、语言通过接近存在之本源而重新散发出光彩”。这个存在之本源就是大地,如果没有意象、语言等建立一个有意义的世界,大地就无法被人所理解,而文学家则具有主动进入意义世界,向世人昭示本源并向其靠拢的可能性和责任。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