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神、人的四元合一(2)
海德格尔在对诗人荷尔德林的诗歌阐释中和对艺术语言的美学研究中勾画出了四元合一的美好蓝图,当代美国土著作家则是在古朴的生态智慧的引导下讲述了一个个无家可归者从疏离绝望中重回家园的生动故事。他们在归家(Homing-in)之途的描写中提供了一种西方文化所缺乏的全新的观察视角,“那是一种整体性的、生态的角度,将总体的生存视为核心价值,将人类置于与所有因素等同的位置,而不是高高在上,并赋予人类关照我们居住的世界的重要责任”。这样的世界观并非像生态批评理论一样是来自环境恶化后的反思,而是土著人在世代相传的故事中一再表达的主题。在讲述的所有故事中,土著人所表达出的“最令人信服的主题就是大地的神圣庄严”。作为所有生灵的母亲,大地不仅富有活力并庄严神圣,“她还与那些要听、要看的人们交谈”,向人类传达自然之道,与万物和谐相处的生存之道。这样的世界观不仅在从美国西南部到东北部的土著部落中被广泛接受,也在以西尔科为代表的“当代美国土著作家的创作中被强烈地表达了出来”。当他们在与天、地、神的和谐共处中受到庇护、感受神圣时,从西方哲学观点看来,却容易将之理解为神秘主义的表现,“一种主客统一的感受”,“感觉自己以某种方式和神、存在、一切事物‘融为一体’”。如果根据表象而用西方哲学的定义将土著人的生态整体观打上神秘主义的标签的话,显然是一种极大的误解。首先,他们的意识和表达中从未有过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关系,一再强调的都是多元平等的相处之道;其次,西方哲学解释人类追寻这种万物一体的神秘感受是因为“人需要灵魂的安宁”,而显然土著人更看重的是共同的受益,强调由于人类的行为给现实世界造成怎样的后果,四方中的任何一方都会相互影响,而不仅仅是人类的独存或安宁。
土著作家一直坚信传统文化的持久生发力,在当下的语境中也通过文学的想象进行着不懈的传承和强化,西尔科无疑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一。作为一位拉古纳(Laguna)、普韦布洛(Pueblo)和白人混血的女作家,西尔科成长于印第安文化氛围浓郁的新墨西哥州,从小就表现出对印第安故事和传说的浓厚兴趣。她的父亲仍然记得童年的“西尔科一直是一个好听众,总是在大人身边听他们聊天……她似乎记住了每个人讲给她听的故事”。将印第安文化中典型的口述传统与欧洲叙事形式相结合成为《仪式》一个突出的特点,也是文学评论家和读者广泛讨论的一个话题。但在文学艺术形式的讨论之下,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话题却被忽视了,那就是口述传统所蕴含的文化意韵。“普韦布洛人将世界想象为一个不间断的故事”,在创世故事的反复讲述中,“普韦布洛故事讲述者变成了来自大地的声音,故事本身以及他们的呼吸、话语就取决于所来自的大地”。同时,因为生存本身就是不断发展的故事,故事也就“承载着人们对自己的理解,期待着每个人在故事的重述中增添新的内容”。在讲故事这样的表达形式中蕴含的是土著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他们对生命和死亡、对宇宙万物以及人类与万物的关系的理解。
美国荣获普利策文学奖的著名诗人詹姆斯·赖特在因癌症去世前曾与西尔科保持了长达两年的书信往来。在谈及《仪式》时,赖特非常赞赏西尔科的描述能力,“《仪式》读来令人感受到你的一大长处就是难以形容的描述能力,可以这么说——你对地域景观的处理绝不仅仅拘泥于细节,而似乎是灵魂的召唤(我无法想出更好的词来表达)?总之,我读来的效果几乎是倾听景观自己在讲述这个故事”。在回信中,西尔科坦诚地告知她在阿拉斯加创作《仪式》时正深陷远离拉古纳的沮丧之中,只有通过写作来为自己重造拉古纳,因为作为作家,她相信写作就如传统的沙绘一样,“沙绘中那些小小的几何图形代表着山脉、星球、彩虹——在一个个彩绘中所有创世中的事物都由细沙勾勒了出来”,而作家也通过写作为自己重造了那熟悉的世界。“当你说似乎是大地在书中讲述故事时,你点出了大地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以及普韦布洛人与大地的联系。这是很准确的,但却难以传达这样的相互关系。”西方以物质化为导向的思维方式使白人难以理解土著人对土地的情感和认知。例如,当美国政府为制造原子弹将许多土著人视为圣地的地方大肆破坏后,土著人并没有放弃这些地方,仍然坚持生活在这些地域,因为在普韦布洛人看来,“人们对这些地方(虽然已被破坏)的强烈感情、爱护和关心,那些情感,以及那些情感、记忆、信仰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出那些具体的场所了”。《仪式》的主人公塔尤的回归之路就证明了这种重要性。
二、生态整体观与复原仪式
《仪式》中的塔尤是一个出生于保留地但不知父亲是谁的混血儿,长年酗酒的母亲在他四岁时去世,从此他由祖母、舅舅和姨妈抚养,在以舅舅为代表的印第安文化和姨妈为代表的基督教文化的夹缝中长大。他自小和舅舅一起骑马放牧牛羊,舅舅给予了他父亲般的关爱,也教会他如何像一个真正的土著人一样了解这片土地。他会指着峡谷和谷中的山泉告诉他世界上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周围这看似平凡的土地,“看,我们就来自这里。这沙、这石、这些树、藤,这些所有的野花,是土地让我们生存下来”。而当面临连续几年的干旱、生计难以维系时,他决定购买饲养更适合这片土地的墨西哥斑点牛,并告诫塔尤:“你听见人们在抱怨这些年的干旱,抱怨沙尘、大风和如此的干旱,但沙尘和大风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如同太阳和天空一样。你不要咒骂它们,知道吗?是人,要骂就骂人吧!老人们常说,当人忘记了,当人犯错了就会出现干旱。”(46页)与舅舅不同,皈依基督教的姨妈按白人的方式培养儿子罗基,他是学校的全优学生、橄榄球明星和田径明星,他长大后会远离居留地,成为一个“不仅了解外面的世界并且能融入其中的人”(76页)。她因为对妹妹的放荡行为极为恼怒而迁怒于塔尤,刻意向塔尤明示他的出身给家族带来了耻辱,并在罗基与塔尤之间划分出一道清晰的分界线。塔尤在罗基主动入伍参加二战时被迫跟随他去菲律宾的战场,期望能保护自己的兄弟,但在罗基死于日本人的枪口下后不堪幸存者的负罪感,又在舅舅逝去的悲痛绝望中失去自我,整日哀嚎,成为一缕“隐形的白烟”(14页),迷失在现实的世界里。
西尔科在不断的直线式和闪回式的交错叙述中勾画出了一幅拉古纳居留地的荒漠图,连续六年的干旱使圈养的“山羊和羊羔不得不每天到越来越远的地方找一些杂草和枯干的灌木充饥”(14页),每天不间断的大风刮起漫天红尘,“沿着地面卷起红色的沙浪,随着干旱的红色沙洲翻滚向前”(19页)。二战归来的老兵们失去了耀眼的英雄光环,成为游离于族群之外的不合时宜的人(misfits),在残酷杀戮的人性浩劫后以酒迷醉,驾驶着破烂的皮卡车整日在居留地边缘的一个个酒吧中耗尽自己的军残补贴,展现了与自然景观并置的人际问的疏离和冷漠。西尔科以此分析在20世纪后半叶的社会生活中“美国土著人的艰辛和持续的生命力”,而更大的目的则是通过塔尤的故事发掘出“老兵复原与重归族群”背后所蕴含的印第安文化的生发力,而这种生发力就来源于印第安民族一直拥有的生态整体观,即与天、地、神、人四元合一的理念相一致的精神信仰。
西尔科继承了印第安文化中“讲故事”的传统表达。她也曾专门解释这一术语对土著人的特有含义:“当我用‘讲故事’这一术语时,我所说的已远远超出了这个表达本身。我讲述的是来自生活的经历和对‘创世’的原初的理解——我们都是一个整体的一部分,我们并不会区别对待或分裂故事与经历。”在《仪式》开篇的印第安创世传说中,端坐在房中的思想女(Thought-Woman)“想什么就出现了什么”(1页),在最初,是思想女这位创世的母亲(MotherCreator)想出了所有的事物,她想出的所有“植物、鸟、鱼、云,甚至泥土——它们都与我们相连。老人们相信,所有的事物,甚至岩石和流水都有灵魂和生命,他们认为所有的事物都只愿保持不变……只要我们不打搅它们,所有创造出的事物就保持着相互的和谐状态”。在创世之初,“宇宙间没有绝对的好或坏,只有平衡与和谐的消长”。人类的生存或灭亡也不仅仅取决于人,而依靠“一切有抑或没有生命的事物间的和谐与合作”,体现了拉古纳人的宇宙观中最核心的理念:“除非万物幸存,否则无人能独存。”那么,塔尤的复原与幸存就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仪式,而是他融入所处世界中的自然万物后一个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洗礼。
从战场上归来的塔尤如一缕轻烟般失魂落魄地游荡在居留地,他试图通过寻访与舅舅旧日生活过的地方来重拾记忆,再次找到生活的意义。尽管人去物非,但坐在曾与舅舅和罗基常去的酒吧台阶上时,荒弃的酒吧前的三角叶杨树依然带给他熟悉的感觉,“在一个蟋蟀、大风和三角叶杨树的世界里他似乎又活过来了”。手上把玩着墙上掉下来的灰泥让他感到镇静,“像仪式上的舞者一样在手背上画出道道白线”(104页)令他感悟到其意义在于泥土“让他们与大地连在了一起”,也让他突然“意识到这个地方才是他曾经的所在”(104页),而不是一直盘绕在脑海中的大雨滂沱的东南亚雨林那死亡之地。随后祖母请来为他治疗的药师老贝托尼告诉他土著人世代居住的地域对他们的重要性,他们坚守在这里是因为他们“了解这里的山岭,在这里感到舒服”,而这种“舒服”不是因为大房子、丰富的食物或干净的街道,而是一种“置身于大地的舒服和与山岭一体的平静”(117页)。当塔尤祈求他治愈自己的痛苦时,老药师告诫他不能只苦苦地等待帮助,“人们必须要行动起来,你必须要行动起来”(125页)。与白人医生让他只考虑自己,不要顾及他人才能治愈心理问题不同,老药师让他意识到“他只是更大的问题的一部分,他的痊愈只有依靠一个更大的、包含一切的事物才能实现”(125-126页),因为世界是与“我们”一起运行的,而不仅仅是“我”。在印第安的古老预言故事中早就提醒了土著人,伴随白人而来的欧洲文化对世界的摧残: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