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何为?(2)
从情节上来看,高潮处的一幕蕴含着一个西方19世纪的文化命题:诗歌是否已取代宗教,成为救赎人类的力量?故事发生的当天晚上,巴克斯特持刀闯入佩罗恩家中,将刀刃架在佩罗恩的妻子罗莎琳的脖子上,逼迫黛茜脱光衣服,意欲施暴。恶性事件一触即发之际,黛茜背诵的一首阿诺德的《多佛海滩》(1867)使事情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机:巴兜斯特“从一个蛮横的恐怖主义分子瞬间转变成一个惊喜的崇拜者,或者说一个兴奋的孩子……”表现出治疗疾病、好好生存的强烈愿望:“突然巴克斯特转过身来,舔着嘴唇,他的微笑是湿润而幸福的,眼睛是明亮的,声音是柔和的,语调中流露着激动。”
此处的描写具有强烈的宗教意味。恰恰是佩罗恩不屑一顾的诗挽救了一家人。那么,这一场景是否想表明:诗歌已取代宗教,具有救赎的力量?这要从《多佛海滩》的文化内涵谈起。殷企平在《夜尽了,昼将至:(多佛海滩)的文化命题》一文中指出,该诗的一个重要主题是以海潮退潮的意象指涉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科技发展给宗教信仰带来的打击面前,“信仰之海”的退潮。同时,该诗也提出了“什么是幸福?什么是进步?”等问题,挑战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进步”话题。实际上,这也预示了阿诺德在《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中的观点:科技的进步并不意味着人民大众的幸福,只有“文化”(文学、艺术等精神生活层面)才能转变人的内心。在阿诺德看来,诗歌的伟大力量在于它能传达、唤醒一种感觉,使我们平静而满足。《多佛海滩》这首诗对巴克斯特起到了阿诺德所希望的作用,使一个暴徒瞬间变得平静、满足,甚至幸福,使不谙诗歌欣赏的佩罗恩能够转换视角,“从别人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展现了诗歌的魅力。
那么,这是否表明麦克尤恩本人认同阿诺德的观点?实际上,麦克尤恩很多作品都“饶有趣味地介入了有关文学自19世纪以来可能已取代宗教的社会功能这一论争。麦克尤恩的职业生涯表明这场论争的后期发展,突出了一个观点,即文学不再被视作一种精神替代品。文学的有效性必须重新确立”。《星期六》中诗歌挽救了佩罗恩一家的场景显得有些滑稽、讽刺和理想化。它虽然突出了诗歌对情感的影响,但并不仅仅是对诗歌之力量的简单歌颂,它也强调了“审美反应的不可预测性和主观性,以及生活的偶然性。”麦克尤恩本人对此也表明了同样的立场,“生活中的偶然事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变化。”
因此,麦克尤恩在《星期六》中融合科学与人文之争文化命题,其主要目的,并非厚此薄彼,而是从不同的视角看待两种文化,客观地展示各自的功过。但鉴于近年来人文学科所遭遇的危机,麦克尤恩在表面上戏拟了科学家对文艺的不屑,实则通过理想化的场景表达了对诗歌、对文学艺术的信心:“如果说小说中科学挽救了生命,但从象征意义上来讲,是诗歌和音乐赶走了危险的入侵者;是科学家的错误导致对私人家庭的入侵。”既然科学和艺术各有功过,那么重点不是评判孰优孰劣,而是促进两者的对话。这也是斯诺1959年的系列讲座《两种文化》的初衷。麦克尤恩在后期的多部作品中,试图通过在小说中融合科学话语来展现这种新关系。《星期六》则通过科学家佩罗恩和诗人黛西的对话,将斯诺的期望付诸实践,试图以此作为解决世界问题的一个途径。
二、小说作为伦理范式与预言方式
《星期六》中佩罗恩以他对文学的不屑和不信任,代表了“文学无用论”的倡导者。文学已无法取代宗教,那么,文学还能做什么?小说的有效性如何重新确立?与科学相比,小说的独特性何在?小说存在的理由是什么?麦克尤恩借《星期六》表明,小说可以“引导读者的价值观,扩大共鸣,教会我们‘如何生活’”。同时,小说还能通过描述虚构人物的处境,探讨人们在困境面前如何选择的问题,并预言未来。
有关小说的有效性和独特性,戴维·洛奇曾指出,小说是“人类描述……个体体验的最成功的尝试”。科学提供普世原理,并以实践证明;文学以虚构的形式描述“个人体验的密实特异性”。刘小枫在分析昆德拉小说伦理学的基础上也提出,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个体偶在的喃喃叙事,就是小说的叙事本身,体现的是一种陪伴和支撑个人捱过人生伤痛时刻的功能。而这些是“现代哲学和科学做不到的”。尽管刘小枫当时的观点仍停留在阿诺德时代,认为小说具有宗教般的救赎作用,但小说通过虚构人物的个体经历表现人生悖论中的模糊性和相对性,引发读者共鸣的功能在《星期六》中得到了形象体现。
小说中,佩罗恩与黛西在有关伊拉克战争的问题上展开了一番唇枪舌战。黛茜旗帜鲜明地反对战争,认为战争只会造成大量难民,认为美国发动战争动机不良,只是为了抢夺石油资源,建立自己的军事基地,以便管辖伊拉克。佩罗恩一方面声明“我不赞成任何形式的战争”;但另一方面,受到特勒波和施特劳斯(佩罗恩的同事兼朋友,鲜明的“亲战派”)的影响,他认为,如果战争真的发生了,那么“战争致死的人数也不见得比萨达姆统治时期每年杀死的人数要多”。佩罗恩对战争模棱两可的态度引起了黛西的强烈不满,这种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描述佩罗恩的生活,展现他的犹豫不定,麦克尤恩揭示了现实中面对类似问题的很多人,包括他本人,所处的道德困境。针对颇具影响力的网站openDemocracy,net所发起的一场“真正的全球辩论”(要求参与者表明对伊拉克战争的立场),“麦克尤恩坦然承认他对战争模棱两可的态度,冷静地列举出亲战和反战的优劣,揭示双方在辩论中提出的那些往往不合逻辑的、空泛的观点”。《星期六》中,麦克尤恩通过佩罗恩和黛西的对话,戏剧化地表达了做出明确选择的困难,印证了美国著名哲学家纳斯鲍姆有关小说功能的论述:“当我们审视自己的生活时,有太多的障碍使我们无法得到正确的洞见,有太多的动机使我们盲目……一部小说,正是因为它描述的不是我们自己的生活,将我们放在一个利于我们观察的道德立场,向我们展现:如果我们在那样一个位置生活会是何种样子。”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