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极柔力球文献的研究概述
摘要:文章通过阅读从太极柔力球运动创编至今的64篇文献,总结专家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太极柔力球的起源、发展、特点、作用(包括心理作用与生物健康作用)、发展现状、局限性、展望以及高校开展状况的分析,发现在太极柔力球哲学、美学、心理学、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还未全面开展,不能建构系统的太极柔力球学科。提出了以下建议,对文化进行深层次开发、现代媒体手段介入、区别对待、项目开发、学科系统建设、严密实验控制以及力学分析。
关键词:太极柔力球文化开发分层开展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14)01—0090—05
1前言
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哲理,融传统(太极)运动方式与现代竞技双重特征于一体,集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竞技性、表演性、适应性和活动方式多样性于一身,易于推广和普及,具有发展前途的优秀体育项目。该项目摒弃了传统硬性击球方式,以“弧形引化过程”触接球并顺势将球迎、纳入球拍进行弧形引化为主要技术特征,积极借鉴、汲取太极拳运动的基本运动思想。太极柔力球这项运动自创编以来,在广大太极柔力球爱好者的不断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由于太极柔力球运动使得“太极”球类化,在健身性的基础上增加了趣味性,使其迅速被健身爱好者所接受。
2太极柔力球概述
2.1太极柔力球的起源与发展
几乎所有文献都对太极柔力球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介绍。通过整理文献可以发现所有文献对起源与发展的介绍并没有分歧之处。其中有三篇文献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太极柔力球的起源与发展,分别是2006年发表在《老同志之友》的《太极柔力球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由2001年、2002年李恩荆老师分别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和湖北体育科技发表的《太极柔力球的发源、发展及现状》以及《太极柔力球的现状与发展对策》这两篇文章基本相同。
太极柔力球运动起源于我国民间。创编者白榕,男,1964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体育系,现任教于山西晋中卫校。20世纪90年代初,体育教学游戏给创编者发明太极柔力球提供了思路。创编者在查阅了大量武术书籍,特别是有关太极拳的拳理,吸取了太极拳的功力之精髓,于1991年根据太极拳“先引后发,借力打力”的原理,经过多次实验改进,正式发明了“太极娱乐球”和“球拍”两项器械,并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了专利权(专利号:91225647.8、92103426.1)。太极柔力球刚一面世时,因其宣传力度不够,加之打法单调,虽有其特点,但知道和练习的人很少。1992年,白榕屡次奔波于省内各大高校,终于与山西经济管理学院教师李健康、张璐、陈民铎、薛晓媛,山西师大讲师李小斌、刑怀忠等成立了太极柔力球项目创编组,对这项运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在以前理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又认真研究了武术、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项目的竞赛规则和竞技特点,极大丰富和完善了太极柔力球的理论和技战术打法,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太极柔力球拍也由以前的塑料拍框、拍面发展到铝合金、碳纤维等高档拍框,橡胶拍面,并推出了比赛型、普及型等类型球拍。
在经过太极柔力球项目创编组的艰苦努力下,1992年正式向社会推出了此项目,并最终将其定名为“太极柔力球”。自这项运动推出以来,受到了全国总工会宣传部体育处的充分肯定与大力支持,并具体参与指导了创编组的全面工作。几年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规范了技术动作,设计了多种娱乐方式和正式竞技比赛法,完成了竞赛规则、太极柔力球教材和教学录像带的编写、制作工作。而后太极柔力球运动又通过了国家教委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指导小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指导委员会公共投稿体育组的评定,认为该项运动“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建议在大、中、小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中开展此项运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作为九年义务教育中民族传统体育部分的选用教材使用,待条件成熟后也可逐渐列为一项学校体育比赛项目”。
2.2太极柔力球特点
几乎所有文献都介绍了太极柔力球这一摒弃传统硬性击球方式,以“弧形引化过程”触接球并顺势将球迎、纳入球拍进行弧形引化为主要技术并融合“先引后发,借力打力”的这一特点。
从2000年以后,学者陆续提出太极柔力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适应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受场地时间的限制,室内室外均可,场地要求并无大小要求,不受天气因素影响;二是不受年龄性别职业的限制。太极柔力球一经面世首先就得到了中老年人的认可,又由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及健身效果现正进入学校体育系统。此外,因为太极柔力球这项运动所需要支出的成本低廉,基本其不受经济状况的制约,所以其易于被群众所接受。
2003年,薛晓媛在《太极柔力球运动健身效果调查》中指出了太极柔力球的健身特点。太极柔力球运动是类圆运动,强调运动的完整性,每一个动作的完成都是全身协调配合的结果,整套动作圆润柔和,主动肌与被动机都处于合理对称的紧张状态,全身肌肉都会得到均衡发展。自此之后,对于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健身价值研究增多,主要集中在对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影响,采用的方法以实验研究为主。笔者认为研究局限是在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时对于无关变量的控制以及对照组的设置上有待处理。
2011年袁礼锋在《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形成及其体育锻炼价值研究》中提出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四个特点,分别是注重全身的协调发展、强调发展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广泛的适应性、贯穿始终的美育教育。袁礼锋首次提出了太极柔力球所带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练习者可以任意创新动作,随机综合各种动作。徐飞在《太极柔力球的缘起与发展研究》中增加了浓厚的民族特色作为太极柔力球的特点。
2.3作用
石健东认为太极柔力球对大学生的作用包括生理作用、心理作用以及有助于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王海英认为太极柔力球在高校的价值效用是有利于大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是一项美学体验的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互助协作精神,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章晓俊在《太极柔力球运动对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心境的影响》中指出从事此项运动的学生对自身的身体结构、功能及外部特征的认知评价有较大的变化,在身体健康和身体肥胖自我概念在身体维度上认知变化明显。
还有相关研究认为太极柔力球是一项“反关节性”、“非自然性”和“非本能性”运动,可以促进全身协调和肌肉控制性能;可以有效改善中老年人的睡眠状况,减少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出现;对于预防中老年骨质疏松症具有积极意义;可以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适能有积极影响;可以促进脂肪代谢;可以预防老年人高血压;降低中老年女性血脂;对肩周炎康复有积极影响;提高静态平衡能力;对中轻度帕金森患者的康复有积极作用;现已推广到残疾人康复领域中。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