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庆的办学成就与文化贡献(2)
这一时期厦大的学科发展成就,为国内兄弟院校、媒体和校友所称赞。厦大建校十周年前夕,同为归国华侨的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博士,于1931年3月5日赠送本校横幅“百年树人”,以资庆贺。他称颂“嘉庚先生以兴学救国为己任,独捐巨资,创办厦门大学,成绩昭著,遐迩共钦”[8]。
1938年5月,厦大法商学院学生许荣度曾评论:“本校各科在学术上最有贡献者,首推生物学,次为教育学。”他列举厦大历年生物标本新种,“计有陈嘉庚水母、林文庆海星、丁文江黄鱼等数十种。其他如文昌鱼、海参、牡蛎、矽藻、寄生虫等经济作物,于渔业及医学上,均有重大贡献。其中尤以文昌鱼最富有国际价值,欧美各大学生物学实验之文昌鱼,多为厦门产,乃本校所供给者”[9]。卢嘉锡当年的大学毕业论文题目即为《文昌鱼之化学分析》。
三、开创厦大校园文化传统
校园文化是大学理念的外显形态,它反映了大学创办者和管理者的文化追求与办学风格。早期厦门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从校旨、校训、校徽的制定,学风、校风的塑造,到校园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建设,无不与林文庆校长的精心筹划与严格管理密切相关。作为厦大校园文化传统的开创者,林文庆的贡献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制定校训、校徽,奠定了厦大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础。
校训“是学校为树立优良校风而制定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准则”[10],校徽则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两者对于师生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回顾厦大92年发展历程,“止于至善”的校训,一直是师生努力追求的办学目标与文化境界。这一校训与校徽是林文庆校长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今日厦门大学,校名题字集自鲁迅书信墨迹,校训一半源于林文庆缔造,校徽亦采用其当年绘制的图案,可谓林、鲁二氏之珠联璧合。如果说少了鲁迅,厦门大学有“名”而没“字”,那么,没有林文庆,厦大则不仅校训少了一半,校徽也将面目全非了②!由此可见,林文庆对厦大校园文化影响之深远。
其次,修订学校规章制度,推动开展各类课外活动,积淀了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优良传统。
私立时期,厦大学术风气浓郁,校园文化丰富多彩,这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林文庆的倡导及相应的制度保障。他极为重视课外学术演讲和学生社团活动。建校之初,他就组织“实践伦理演讲会”,每周日晚7时亲临发表演讲,勉励学生修身,完善人格修养。他创立师生学术周会制度,每周四上午11时至12时,或下午4时至5时,邀请校内外学者作学术演讲。此外,学校还举办文艺、体育等多种课外活动,活跃和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1928年,厦大课外演讲增加了“总理纪念周”活动。学校成立纪念周演讲委员会,林文庆任主席。每周一上午11时至12时举行纪念周演讲。潘懋元先生回忆说:“林文庆常在纪念周讲话,宣传儒家思想。他重视德育。”③这也见诸校刊记载。如1928年12月31日,林文庆在“纪念周”会上,曾作《中国宜恢复仁爱等旧有道德》的演讲。此外,他还发表有关科学等方面的演讲,如1928年10月26日,应本校理科同学会的邀请,他发表了《现中国研究科学之重要》的演讲。
这类课外学术、文艺、体育活动,使莘莘学子受益匪浅。学生借此不仅获得了科学文化知识,激起学习兴致,也能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增强了校园文化凝聚力及师生认同感。这是林文庆开创的又一办学传统,对厦大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参与校园建筑文化建设,努力改善校园物质生活条件,美化校园环境。
厦大周边山清水秀,风景素称优美,而校园布局与建筑风格的形成,则端赖校董陈嘉庚先生的精心筹划和林文庆的建设管理。作为校长和校董,林文庆身兼本校“建筑委员会主席”,参与校园各项建筑的决策和管理,在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私立时期,一幢幢独具建筑特色的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拔地而起,无不渗透这位“主席”的辛勤汗水。
经过前期建设,厦大校园建筑格局与文化风格已具雏形。群贤楼等主体建筑既运用西方建筑技术,又保持我国传统建筑与民俗文化特色,堪称中西合璧,后人称之为“嘉庚建筑特色”。其办学成就和校园文化景观,备受时人称赞。海内外学者、名人及省内外大中学校师生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如:1931年5月15日,新加坡LimHawHoe、香港大学LimBoChin及西人H.Y.G.Blits、L.Y.N.Douters等来校参观。5月24日,厦南女中学生参观本校。5月25日,荷属东印度爪哇、泗水、新锡兰恒久森林公司代理,新中华影片公司经理郑丛先生,及吧城陈文烈、陈文辉先生,万鸦佬育才学校王希昭、谭缘好先生,来校参观。6月3日,税务专门学校上海分校学生18人来校参观[11]。此类事例,不胜枚举。
不仅如此,英国华人机构还致函厦大,征求该校校园文化、建筑照片,作为宣传中华文化的典型材料,增加海外人士对中华文化风俗的正面认识。校刊记载:“伦敦中华协会鉴于英国社会对于我国风俗习惯多有谬解,特征集国内有关文化风俗宣传之照片,用以改善外人对我之认识。日前该会函本校征求十项照片,闻学校业已检齐校景及建筑照片十桢,于5月9日投邮寄赠云。”[12]这些事例反映了厦大校园建筑文化的广泛影响,从一个侧面说明林文庆校长的贡献。
四、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教育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基本方式,高等教育尤其如此。林文庆身为校长,不忘传承与创新文化。他在大力发展科学文化,培育各类专门人才的同时,不遗余力地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后者主要体现在崇尚儒学,重视国文教育与国乐传承,推动海外华文教育以及翻译文学经典《离骚》等方面。
作为土生华人学者,林文庆认同和回归儒学文化,这是其教育理念重要来源之一,也是他矢志办学、传承中华文化的思想动力。就任厦大校长前,他曾发表《孔教大纲》、《TheGreatWarfromtheConfucianStandPoint》等中、英文著作[12]。就任校长后,他多次发表演说,强调儒学价值观的现实意义。1931年,林文庆出版了一部对于儒学文化研究的总结性著作——《中国文化的精华》(英文版)。他在书中指出:文字文学、宗教、孝道、人道主义和民主五个要素构成中华文明的主要内容。
林文庆视中文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媒介,重视国语、国文及文科教育。厦大《学生通则》规定,学生须于本科第三学年以后毕业以前,通过国语和英语口试及特别国文与英文笔试,方能毕业。他强调人文学科的育人作用,注重文理科教育的平衡发展,借以造就社会所需要的“通识”人才。如其所言:“厦门大学重视国文、文学、哲学及文科各课程之重要,盖吾人认为国家文化之进展,全视乎此等学术之研求,因其为一切法律、经济、伦理及政治之基础。其余科学及近代学术亦皆为现代文化之不可缺者,厦门大学自当予以相当之注意。文科学生亦应有相当之科学知识,以便完全实现其所受教育之功用也。”[13]
为了传承民族文化,林文庆聘请国乐专家任教,发挥民族音乐的教育功能。校刊报道:“兹本大学为保存国乐起见,前月(按:1926年4月)间聘请周淑安女士为国乐学侣,蒐集中国古今音乐各种唱谱及弹谱,并以世界通行之五线谱法存记。以便从事研究,发扬其奥秘及旨趣,使人人得知我国音乐有赓续存在之价值。”[14]6月11日下午3时30分,周淑安女士在群贤楼大礼堂开音乐会,林文庆校长暨校内师生及外界来宾300余人出席。此次为该女士第一次公开演奏,林文庆特为之介绍:“我国国乐,废置已久,殊属可惜。本校有鉴及此,因聘周女士为国乐学侣,从事研究。”[15]这次音乐会颇受欢迎,至6时余始散场。
林文庆极力推广海外华文教育。1926年底,荷属华侨学务总会为编订荷印华侨教育年鉴,使研究侨学之士有所凭借,曾致函林文庆校长:“夙仰先生文学泰斗,众所同钦。对于华侨教育,素极关怀,必有崇高议论,以光篇幅,而作楷模。兹特寄奉本会编订年鉴征文启事一纸,至希查阅。敬请台端不吝珠玑,惠赐鸿篇巨著。他日侨学大放光明,胥出大君子之所赐也。”[16]其征文题目共31项,包括荷印华侨教育概论、荷印华侨教育与荷兰人及土人教育之比较、廿年来致力荷印华侨教育事业之人物等方面。为此,林文庆特撰成《关于荷印侨胞教育之感想》一文,于1月10日寄交该会付印。
1929年5月,暨南大学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聘请林文庆校长担任专家。1930年12月,新加坡华侨学校函请林文庆校长撰写关于提倡华侨研究国语之英文论文。林文庆在英文复函中,强调“华文学校普通话之重要性”;“在马来西亚现代华文学校中,很久以来普通话教学已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中国的新文学几乎完全使用白话体。普通话是中国普遍使用的语言媒介,因此,很显然,普通话是没有哪所华文学校所能忽视的科目”[17]。
林文庆提倡国学,喜爱阅读楚辞《离骚》。他认为:“兼具诗人、哲学家和爱国者三重身份的屈原一直受人尊崇。他的思想异常现代,品格高贵独特,毅力非凡。”④为了广泛传播中华文化精华,也为了警醒世人,汲取“历史教训”,1929年他完成了《离骚》英文译稿,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在自序中,他称“这一译本纯为本人兴趣与爱好之下的工作成果”,实际上其中饱含了译者深沉的文化情怀与强烈的现实忧患意识。他说④:“在中国,《离骚》地位独特,两千多年来一直享有崇高声望,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经历了无数朝代更替,但《离骚》的历史教训却亘古常新。今天,无政府主义的泛滥给人类带来了可怕灾难。在这样的时代,《离骚》更是一剂时代良药。”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