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艾略特意象观与中国古诗意象说之比较研究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5-23 20:24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刘孝梅
分享到:

 

  摘要:T·S·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论意象观与中国古诗意象说跨越时空产生惊人的契合,但学界对两者间的内在本质差异缺乏深度挖掘。从诗歌意象语言营造切入,通过对比辨析两者在意象并列、并置、叠加、对比、辐射等五种意象营造方式上的异同,可探究两种意象观在意象选择、象与象间、意与象间的内在本质差异,从语言体系、哲学观等方面可探究造成差异的成因。中西诗学话语在比较中方能瑕瑜互见,相互间的互补对接正是东西方诗学平等对话的契机所在。

  关键词:T.S.艾略特;客观对应物;中国古诗意象说;意象营造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3-0161-006

  T·S·艾略特不仅是上世纪初英美诗坛杰出的现代主义大师,更被誉为20世纪英语世界最为重要的批评家。“客观对应物”论是艾略特的重要诗学原则之一,即诗人要寻找与所思所感有密切关联的客观事物来间接暗示或象征感性及理性思维。中国古典诗学亦强调对客观物象进行审美筛选,熔铸诗人情思,使之成为传情达意之意象,如《周易》曰“以言立象,立象尽意”、刘勰言“神用象通,情变所孕”以及司空图云“意象欲出,造化已奇”等。可见,“客观对应物”论与中国古典诗学意象说竟跨越时空产生共鸣,都包含“意”和“象”两个基本要素,且确立了两者寓意于象、以象表意的结合关系。相较于对两种意象观契合特质的关注,对其相异处作深入辨析则并不多见。本文从诗歌意象语言营造异同入手,藉此探究、解析两种意象观的精髓及差异并究其成因。中西诗学话语各有短长,需在差异中求会通,比较中求互补,这也正是东西方诗学平等对话的契机所在。

  一、“客观对应物”的提出及中国古诗意象说的衍变

  艾略特在《哈姆雷特及其问题》(1919)一文中首次提及“客观对应物”(Objective Correlative)这一概念,并指出《哈姆雷特》的败笔在于哈姆雷特的内心状态末通过一系列的感官印象和事件来客观呈现,故无法被读者直接感知。艾略特认为,“以艺术形式表达情感的唯一方法是找到一个‘客观对应物’;换言之,就是找到传达那种特定情感的一组物体,一个场景,一串事件;要做到感官体验中的外部事实一旦出现,相应的情感即刻被激发”[1]。为了使思想如同我们闻到玫瑰花的香味一样被直接感知,诗歌必不可少的元素就是要寻找具体、直接、浓缩的客观对应物。这一理论的提出其实是对19世纪浪漫主义的反拨,为克服浪漫主义诗人直抒感情的个性化倾向,避免使诗歌成为“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艾略特倡导诗歌的“非个人化”,认为诗人不过是一个“媒介”,“诗人的心灵实际上是一个贮存器,捕捉和贮存无数感受、词句和意象,停留在诗人的头脑里,直到将它们组成新的化合物”[2]。当然,他并非反对诗歌表达个人情感,只是强调个人情感需经过“客观对应物”的艺术转换从而上升到更具普遍意义的非个人的高度。在艾诗中,“客观对应物”突出表现为众多相互叠加、相互印证的迷宫般的意象组合语言:众多不同时间与事物被不加说明地并列放置,两种或多种性质极端相反的事物或印象会猝然并置,对比性的意象语言比比皆是,交叉、重叠的典象赋予表面混乱的诗作以秩序感。因此从意象语言营造入手可深入艾略特意象观。

  意象也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传统概念,其内涵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丰富发展。先秦两汉时期是古典意象论萌芽期,《尚书·尧典》最早提到“诗言志”,汉代《毛诗大序》又提及“言情说”。“言志”和“言情”并无本质区别,都是对审美意象之“意”的内涵及作用作出最初的限定。而两汉的“赋比兴”说则对“意”、“象”之间的相互引发、相互结合的关系作出了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意象说逐渐成形。南朝文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最早将“意象”合为一个概念,“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从创作构思角度强调了心与物、意与象的契合,此意象已非客观物象,而是“意中之象”,深化了对意象的理解。唐宋元时期意象说发展迅速,对意象的美学本性已有充分认识。唐代皎然《诗式》曰:“静,非如松风不动,林狖未鸣,乃谓意中之静。远,非如淼淼望水,杳杳看山,乃谓意中之远”[3]。此番阐述意境,乃古典诗论之开端。至明清时期,诗家常用意象论诗,古典意象说日臻完善。明代思想家王廷相在《与郭介夫学士论诗书》中,将“象”比作“水中之月”、“镜中之影”,是情与景的结合、心与物的通融,诗歌有“余味”,正在于“示以意象”。其后王夫之又提出“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对意象本质及“情”、景”的内在统一作了更深入的分析。古典意象论历经漫长发展,最终确立了在古代诗学中的重要地位。

  “客观对应物”论与中国古诗意象说在诗学渊源上的相通源于西方20世纪初的意象主义运动。意象派创始人庞德在运动早期就极为推崇中国古典意象诗,写了很多意象明朗的意象主义诗歌,艾略特称其“为当代发明了中国诗的人”。二人的深厚友谊以及意象主义运动对当时诗人的影响,使艾略特“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中国诗的感染”[4],西方一些学者甚至认为艾略特早期诗作如《大风夜狂想曲》、《情歌》等明显受到中国诗句式的影响,这或许是艾略特“客观对应物”论颇契合中国古诗意象说后期的“情景相生”等诗学特征的原因所在。对于两者间的契合特质,钱钟书、叶维廉及赵毅衡等学者都做过相关研究,而契合处正是我们深入辨析两者本质差别的前提。

  二、意象营造上的异同

  意象与意象的完美组合构成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研究意象语言营造不仅有助于把握诗歌的内部律动,更有利于我们深入意象观的内核。艾略特早中期诗歌的语言形象鲜活,而后期语言则产生了脱节、趋于理性的现象,因此以其早中期三部代表作《序曲》(1915)、《情歌》(1917)、《荒原》(1922)为文本,与大量中国古典名诗作比对,归纳出两者在意象并列、并置、叠加、对比、辐射等五种意象营造方式上的异同。

  1.意象并列。意象并列是指意象语言之间外部没有明显的连接媒介,而由意象间内在的时空纽带、情思纽带等组合在一起,意象间似离实合,却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序曲》是艾略特早期作品之一。第一章描摹了夜幕降临时的都市景象,此节诗中艾略特刻意调整句式及句子分节,“连接媒介”如动词、连词和介词从而变得模糊或“压隐不显”[5],街景意象得以自然展现:“狂风”(1)、“暴雨”裹挟着“肮脏的枯叶”、“旧报纸”,击打着“破百叶窗”,一匹“孤独的马”兀自冒汗、踢蹬,而突然亮起来的“路灯”则使这“成千上万个污秽的意象”无处逃遁,都市人所生存的现代“荒原”在《序曲》中已见端倪。诗歌第二章的时间虽移至早晨,但充斥其中的仍是“踩满锯屑的街道”、“走了气的啤酒味儿”、“摆满家具的房间”等城市生活意象,而夹杂在这些视觉、听觉和嗅觉的意象中的还有“匆匆走去的沾满污泥的脚”和“拉起灰暗的窗帘的手”,“手”、“脚”意象和其他无生命物象的并列,消解了它们本身的生命力,使之沦为机械冷漠的器具。诗歌的时间虽由暮至朝、再由朝至暮变化,但一系列并列意象的呈现则凸显出现代荒原人空洞、颓败的生活轨迹。

  中国古典诗中,意象并列的诗句不甚枚举,一般都是通过对偶和比兴的手法实现。以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五)为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自然意象“黄菊”、“南山”、“山岚”、“夕阳”和“归林鸟儿”互为衬托,共同营造了一幅超尘脱俗的自然美景,令人遐想无限。诗人采菊于东篱下,怡然自得,不经意颔首,南山静穆矗立,瞬时物我相融,心灵交合,“心远地自偏的诗人”亦化为自然中一虚象,与虚、实并具的自然意象浑然一体,勾勒出天然本真、绵远悠长的意境。中国诗意象并列之“大匠运斤,无斧凿痕”通过陶诗可见一斑。以下诗句均为中国古诗意象并列之典范,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