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楚辞集注》篇目考察
摘要:朱熹持道文统一并以道为本的道文观念,注重对作文者的道德行为加以考察,并以此对《楚辞集注》篇目进行安排。他因推崇屈原之道德行为而将其二十五篇划分为“离骚”类,奉为经;将宋玉等人的作品划分为“续离骚”类,归为传;将作者道德不合儒家理想规范的东方朔、王褒、刘向及王逸等人的作品删去,增加有经世之才的贾谊所作赋两篇。
关键词:朱熹;道德行为;《楚辞集注》;篇目
中图分类号:I207.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3-0171-006
朱熹以道文观念为指导,于《楚辞集注》篇目选择上遵循“性情”与“义理”兼得之原则,他在王逸《楚辞章句》基础上,将屈原创作之二十五篇划分为“离骚”类,而将宋玉、景差、贾谊、庄忌、淮南小山等创作之八题十六篇作品划分为“续离骚”类,并将东方朔《七谏》、王褒《九怀》、刘向《九叹》以及王逸《九思》等四篇删去,而增加贾谊《吊屈原》、《服赋》两篇。
一、划分“离骚”类与“续离骚”类
朱熹将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二十五篇定为五卷,归为“离骚”类,将宋玉之《九辩》、《招魂》,景差之《大招》,贾谊之《惜誓》、《吊屈原赋》、《服赋》,庄忌之《哀时命》以及淮南小山之《招隐士》共十六篇定为“续离骚”类。朱熹之所以这样去区分,在于他认为“经”“传”有别,乃秉承孔颖达之“凡非正经者谓之传”的主张。他在《楚辞辩证》中说:
洪氏目录《九歌》下注云:“一本此下皆有传字。”晁氏本则自《九辩》以下乃有之。吕伯恭《读诗纪》引郑氏《诗谱》曰:“《小雅》十六篇、《大雅》十八篇为正经。”孔颖达曰:“凡书非正经者谓之传,未知此传在何书也?”按《楚辞》屈原《离骚》谓之经,自宋玉《九辩》以下皆谓之传。以此例考之,则《六月》以下,《小雅》之传也;《民劳》以下,《大雅》之传也。孔氏谓凡非正经者皆谓之传,善矣;又谓不知此传在何书,则非也。然则吕氏实据晁本而言,但洪、晁二本,今亦未见其的据,更当博考之耳。[1]7
朱熹考证洪兴祖、吕伯恭、晁补之、孔颖达诸说,但依然有些疑义,不知的确证据何在,但因朱熹尊崇屈原,故而从孔颖达之说,尊屈原所作为经,而后续者为传。这在《朱子语类》中也有论及:
问:“分‘诗之经,诗之传’,何也?”曰:“此得之于吕伯恭。风雅之正则为经,风雅之变则为传。如屈平之作《离骚》,即经也。如后人作《反骚》与《九辩》之类则为传耳。”[2]
学生问为何要分《诗》之经、传,朱熹说此乃从吕祖谦之观点,以风雅之正、变分为经、传,举例如屈原之《离骚》即为经,而后人作便为传。
朱熹尊屈原文章为经,源于其道文观,因为对屈原道德品行之尊重,所以推崇其文章,以为典范他说:“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原之为书,其辞旨虽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而不可以为训,然皆生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虽其不知学于北方,以求周公、仲尼之道,而独驰骋于变《风》、变《雅》之末流,以故醇儒庄士或羞称之。然使世之放臣、怨妻、去妇,抆泪讴唫于下,而所天者幸而听之,则于彼此之间,天性民彝之善,岂不足以交有所发,而增夫三纲五典之重?此予之所以每有味于其言,而不敢直以‘词人之赋’视之也。”[1]2朱熹认为屈原之志行或有不合中庸之处,但都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其书都出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故而其辞赋不能仅仅看作词人之赋,而应当作有补世教的教材。屈原这种诚心、至意就源于道,而屈原辞赋就是出于道的诗文,故朱熹便认为《楚辞》与《六经》作用一样。
朱熹认为道与文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他在《读唐志》中论道:“欧阳子曰:‘三代而上,治出于一,而礼乐达于天下;三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此古今不易之至论也。然彼知政事、礼乐之不可不出于一,而未知道德文章之尤不可使出于二也。”[3]3373-3374朱熹明确指出“道德”与“文章”也是不可分离的。这个“道”是以三代圣贤之伦理道德为楷模,其实指向作文者之道德品行。他说:“夫古之圣贤,其文可谓盛矣,然初岂有意学为如是之文哉?有是实于中,则必有是文于外,如天有是气则必有日月星辰之光耀,地有是形则必有山川草木之行列。圣贤之心,既有是精明纯粹之实以旁薄充塞乎其内,则必著见于外者,亦必自然条理分明,光辉发越不可掩盖,不必托于言语、著于简册,而后谓之文,但自一身接于万事,凡其语默动静,人所可得而见者,无所适而非文也。姑举其最而言,则《易》之卦画、《诗》之歌咏、《书》之记言、《春秋》之叙事,与夫礼之威仪、乐之节奏,皆已列为《六经》而垂万世,其文之盛,后世固莫能及。然其所以盛而不可及者,岂无所自来,而世亦莫之识也。”[3]3374古者圣贤之文出于道,譬如最经典之《六经》。道与文统一不可分割,但相比较而言,道是文的根本,道具有本源性,文为派生性的,有道才有文,“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三代圣贤文章,皆从此心写出,文便是道。”[4]4314这就是朱熹的道文统一但又以道为根本的道文观。朱熹对屈原之道德品行极为推崇,便认为屈原文章出于“道”,朱熹曾亲自撰写《修三闾忠洁侯庙奉安祝文》,据《文集》记载:
惟神为国上谋,遭馋放逐。行吟憔悴,厥有《离骚》。长沙自沉,勇赴兹水。遗祠锡号,帝有愍书。吏惰不供,神用弗宇。乃今修奉,亦既讫功。敢馔灵神,敢陈椒醑。唯神将鉴,永奠厥居。[5]
此文描写屈原为国事而遭放逐,在行吟憔悴时候作《离骚》,自沉湘水,勇气可嘉。如今修供奉之祠,让屈原神灵得屋宇以便居住。又奉上酒水美食,让神灵永远居住于此。
朱熹以为屈原之道德品行主要表现为“忠君爱国之诚心”,因为忠君爱国,所以屈原之《楚辞》从未怨君,这在《朱子语类》中有论及:
屈原一书,近偶阅之,从头被人错解了。自古至今,讹谬相传,更无一人能破之者,而又为说以增饰之。看来屈原本是一个忠诚恻怛爱君底人。观他所作《离骚》数篇,尽是归依爱慕,不忍舍去怀王之意。所以拳拳反复,不能自已,何尝有一句是骂怀王。亦不见他有偏躁之心,后来没出气处,不奈何,方投河殒命。而今人句句尽解做骂怀王,枉屈说了屈原。只是不曾平心看他语意,所以如此。[4]4241
朱熹认为屈原是一位忠诚恻怛爱君之人,在《离骚》等篇中,都是缱绻爱慕、恋恋不舍之意,没有一句骂怀王。最后楚国灭亡,屈原投河殒命,是无奈之举。而今解说为骂怀王,实属误解。朱熹以为《九歌》篇也是托神为君,而非怨君。他说:
《楚词》不甚怨君。今被诸家解得都成怨君,不成模样。《九歌》是托神以为君,言人间隔,不可企及,如己不得亲近于君之意。以此观之,他便不是怨君。至《山鬼》篇,不可以君为山鬼,又倒说山鬼欲亲人而不可得之意。今人解文字不看大意,只逐句解,意却不贯。[4]4288-4289
由此观之,朱熹将屈原所作二十五篇划分为“离骚”类,将宋玉等十六篇归为“续离骚”类,实乃出于对屈原忠君爱国之道德行为的尊崇。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