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朱熹《楚辞集注》篇目考察(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5-23 20:29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徐涓
分享到:

 

  二、删去《七谏》、《九怀》、《九叹》、《九思》

  朱熹持道文统一说,故考察朱熹删去《七谏》等四篇,须先考虑此四者之道德品行。

  《七谏》为东方朔所作。东方朔字曼倩,乃汉武帝时文学侍臣,为人机智幽默,谈吐诙谐,雄辩滔滔,应答如流。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东方朔“以好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6]。武帝数次召前谈论,其幽默滑稽皆令皇帝开心不已。但其行为放诞,尝娶长安女子为妻,一年一换,所赐钱财皆打发弃妇,当时之人呼之为“狂人”。又据班固《汉书》记载,他曾多次谏议武帝,如武帝欲辟南山为上林苑,东方朔就谏议不可。武帝宠信男宠董偃,东方朔指出董偃败坏风俗,应该杀之。“朔虽诙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上常用之。自公卿在位,朔皆敖弄,无所为屈。”[7]2860但班固又引用扬雄之言,指明东方朔之言过其实、放诞任性的一面,认为其文辞浅薄,不足称道,“而扬雄亦以为朔言不纯师,行不纯德,其流风遗书蔑如也。”[7]2873其赋作《七谏》,缅怀屈原,追思贤主,全赋有七个部分:初放、沉江、怨世、怨思、自悲、哀命、谬谏。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

  《七谏》者,东方朔之所作也,谏者,正也,谓陈法度以谏正君也。古者人臣三谏不从,退而待放,屈原与楚同姓,无去之义,故加为《七谏》,殷勤之意,忠厚之节也。或曰,《七谏》者,法天子有争臣七人也。东方朔追悯屈原,故作此辞,以述其志,所以昭忠信矫曲朝也。[8]74

  王逸认为,古者人臣三谏而君不从,便退而等待放逐,而屈原乃与楚王同宗,故无离去之理,东方朔用《七谏》为题,谏之次数愈多,更能体现屈原之殷勤、忠厚。

  《九怀》为王褒所作。王褒字子渊,汉宣帝时谏议大夫。朝廷修撰武帝时之典章制度,征召能讲论六艺群书、讽诵《楚辞》之人,王褒与刘向、张子侨、华龙、柳褒等人一起待诏金马门。“初,上闻褒有俊才,召见,使为《圣主得贤臣颂》。”[9]宣帝数次与王褒等人一起狩猎,所到宫馆,便命他们作赋歌颂,品论高下,以便赏赐金帛。议论者多认为这是淫靡奢侈,宣帝不以为然,认为“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譬如女工有绮榖,音乐有郑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悦耳目,辞赋比之,尚有仁义风谕,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优博弈远矣。”[10]正因为皇帝倡导辞赋,王褒便由此被提拔为谏议大夫。汉宣帝好神仙,公元前61年,曾派遣王褒去求取金马碧鸡之神灵。其后,皇太子身体欠安,王褒为其诵读辞赋,太子得愈。太子本人非常喜欢听王褒诵读《甘泉赋》与《洞箫赋》,王褒离开后,竟然命令后宫左右都去诵读。由此可知,王褒乃皇帝文学侍从,所作多为娱情悦目之属。

  王褒赋作《九怀》,仰慕屈原文采,感叹其遭遇不幸,全赋有九个部分:匡机、通路、危俊、昭世、尊嘉、蓄英、思忠、陶壅、株昭。

  《九怀》者,谏议大夫王褒之所作也。怀者,思也,言屈原虽见放逐,犹思念其君,忧国倾危而不能忘也。褒读屈原之文,嘉其温雅,藻采敷衍,执握金玉,委之污渎,遭世浑浊,莫之能识,追而愍之,故作《九怀》,以裨其词,史官录第,遂列于篇。[8]88-89

  王逸以为,“怀”为思念,此篇述写屈原虽然放逐,但仍然忧国而无法忘怀。王褒阅读屈原之文,被其辞采所折服,追悯其遭遇,而作《九怀》。通读《九怀》,可知此篇辞句华丽、词气温雅,可以愉悦耳目,畅适性情。

  《九叹》为刘向所作。刘向为汉高祖刘邦弟楚元王刘交之四世孙,家学底蕴深厚,年少时即博览群书。汉宣帝召见刘向与王褒、张子侨等为文学侍臣,讲诵经书。刘向历宣帝、元帝、成帝三朝,曾几次下狱,多次上奏章,谏诤言事,以阴阳灾异比附现实朝廷政事。宣帝时候,刘向因铸造伪黄金事下狱。元帝时候,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弄权,刘向与朝中忠直大臣萧望之、周堪等欲罢退此二人,语泄下狱。出狱后,刘向上书皇帝为萧望之辩解,因而更加得罪弘恭、石显二人,遂被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诛杀石显,复用刘向,刘向数次奏议皇帝,迁为光禄大夫。刘向位居大夫近三十年,一直谏议皇帝抑制外戚王氏专权,然皇帝终不肯用其言。刘向死后十三年,王莽篡汉。汉成帝命令刘向整理经书,刘向分《楚辞》为十六卷,《汉书·艺文志》著录其赋作有三十三篇,今仅存《九叹》一篇,全赋有九个部分:逢纷、离世、怨思、远逝、惜贤、忧苦、愍命、思古、远游。王逸说:

  《九叹》者,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刘向之所作也。向以博古敏达点校经书,辩章旧文,追念屈原忠信之节,故作《九叹》。叹者,伤也,息也,言屈原放在山泽,犹伤念君,叹息无已,所谓赞贤以辅志,骋词以曜德者也。[8]93-94

  王逸认为,刘向在点校经书之际,追念屈原忠信节操,所以作《九叹》,叹息屈原被放逐,仍然思念君王,王逸指出刘向是借赞诵前贤来托显志向,驰骋词章来显曜德行。

  朱熹晚年与弟子讲学,喜欢将汉儒董仲舒与刘向相比较,认为刘向文风较平实,也指出他本人虽博学广闻,但对大道研究不深。这在《朱子语类》中可见:

  仲舒文实。刘向文又较实,亦好,无些虚气象;比之仲舒,仲舒较滋润发挥。[4]4291

  汉儒董仲舒较稳。刘向虽博洽而浅,然皆不见圣人大道。[4]4202

  《九思》为东汉王逸所作,《后汉书》记录王逸极为简略,徒著其著作《楚辞章句》通行世间。从王逸自作《九思》序中,也可窥见其作赋之心态。

  《九思》者,王逸之所作也。自屈原终没之后,忠臣介士游览学者读《离骚》、《九章》之文,莫不怆然,心为悲感,高其节行,妙其丽雅,至刘向、王褒之徒,咸嘉其义,作赋骋词以赞其志,则皆列于谱录,世世相传,逸与屈原同土共国,悼伤之情与凡有异,窃慕向、褒之风,作颂一篇,号曰《九思》,以裨其辞。未有解说,故聊训谊焉。[8]108-109

  王逸认为,屈原之后,忠臣介士读其文,皆悲戚怆然涕下,为屈原之高雅节操、妙丽文采所折服,刘向、王褒就曾仿作以托显志向,被载入史册并代代相传,而自己与屈原同乡,悲悼之情感自然与凡俗不同,故而效仿刘向、王褒做法,也作赋一篇。这里王逸明显说出自己作《九思》之目的,就是追慕屈原之风,效法刘、王,以便名留后世。

  综上,可知东方朔是在为皇帝排忧逗笑中寄托追思而作《七谏》;王褒是在为皇帝歌功颂德中倾慕屈原文采而续《九怀》;刘向是在奉命点校经书整理《楚辞》时而赋《九叹》;王逸是想效仿王褒、刘向之做法从而名留史册而著《九思》。此四者都是仰慕屈原之风,而续仿其义,并未结合自身之遭际进行创作,故朱熹对其表示不满,认为这是无病呻吟。他在《楚辞辩证·上》中说:

  《七谏》、《九怀》、《九叹》、《九思》,虽为骚体,然其词气平缓,意不深切,如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者。就其中《谏》、《叹》犹或粗有可观,而王则卑已甚矣。故虽幸附书尾,而人莫之读,今亦不复以累篇帙也。[1]172

  朱熹认为东方朔、王褒、刘向、王逸的四篇作品在形式上为骚体,可是内容或远于性情,或意义并不深切,有如无病呻吟,非兼得“性情”与“义理”之作。其实这里朱熹所斥的无病呻吟就是针对这四篇的作者没有屈原那种遭际,也就没有屈原那种道德品行,故而这四篇辞赋自然就没有屈原那种深切而呼唤苍天、疾痛而呼喊父母之幽蹙怨慕。朱熹在《楚辞辩证·下》中再次强调说:“王逸所传《楚辞》篇次,本出刘向。其《七谏》以下,无足观者,而王褒为最下,余已论于前矣。”[1]206这四篇又有不同,其中《七谏》、《九叹》还可供一览,联系东方朔、刘向之德行,也可理解。此二人都多次谏议皇帝,但不为所用。但王褒就不同,为帝王文学侍从,所作又温婉妍丽,朱熹便认为其词气卑下,尤其不便著录。此四篇虽然附于书尾,但人们并不读,不如删去。朱熹在道为文先之思想指导下,本着“性情”与“义理”兼得之原则,毅然删去此四篇。

  三、增入《贾谊》之《吊屈原赋》、《服赋》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11]2491屈原死后百余年,贾谊遭馋被贬,感叹自己遭遇,著文凭吊屈原,《史记》将贾谊与屈原合传。贾谊少时,便才华横溢,十八岁以能诵《诗》、《书》,闻名郡中,后经人举荐,汉文帝召为博士,于诸博士中,贾谊才二十余岁,最为年少。文帝诏议,诸生不能应对,独贾谊表现出众,汉文帝大悦,一年之中即迁升贾谊至太中大夫。贾谊上谏文帝“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11]2492,是时,文帝初即位,诸律令之所出,各诸侯之就国,其说皆从贾谊所发,于是文帝召议以贾谊为公卿,而朝中大臣如周勃、灌婴、张相如、冯敬皆谮毁之,文帝乃贬谪贾谊为长沙王太傅。长沙路远地湿,贾谊以为自己命当不久,路过湘水,感叹自己遭馋被贬,作《吊屈原赋》。

  贾谊寓居长沙三年,一天,有服鸟飞入贾谊之宅,服鸟似鸮,为不祥之鸟,贾谊托服鸟以自况,作《服赋》。一年后,贾谊重被文帝召见并询问鬼神之事,竟然至夜半方罢。唐人李商隐有诗句讥讽道:“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文帝以为贾谊不过如此,乃复贬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骑马摔死,岁余,贾谊也郁郁而终,终年三十三岁。

  又据《汉书》,贾谊多次上书谏议政事,当时诸侯王族僭越礼制,贾谊奏议削弱诸侯。后,大臣周勃被告谋反,下狱,经查,无罪释放,贾谊以此讥文帝,文帝感其言,后待大臣有礼有节。班固引刘向之言称赞贾谊:“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然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12]贾谊赋作《吊屈原赋》、《服赋》,《史记》、《汉书》全文著录。

  朱熹晚年讲学,经常论及贾谊其人、其学及其书,指出贾谊根底乃战国纵横家之学,但因其所见道理明澈,故说的好,对贾谊表现出敬意。

  贾谊之学杂。他本是战国纵横之学,只是较近道理,不至如仪秦蔡范之甚尔。他于这边道理见得分数稍多,所以说得较好。然终是有纵横之习,缘他根脚只是从战国中来故也。[4]4239-4240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