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与依恋:乡土文学的家园品质(3)
由于乡土文学包含的审美方式意味着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存主题,就可能由此将乡土文学与一般意义上的乡村文学区别开来,而不能将一切与乡村相关的文学都看做乡土文学:乡村文学可以是一种以乡村为背景的任意的生存表现,表现乡村生活的生活风格和生存方式都可以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并没有一致的或者相似的审美方式和生存方式。于是,与一种新的乡土文学的审美特质相关,要求确定一种作者的审美方式,而审美方式与生存方式是一体化的。审美方式就是生存方式,这意味着,乡土文学的作者如果不能确立一种与其写作一致的生存方式,就不可能写作相应的乡土文学作品。但另一方面,市场化中国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变化,审美方式也必然会发生变化。这进一步意味着,乡土文学如果要真正复兴,文学观念就要发生变化,而这可能首先暗含着生存方式的变化。
然而,当一些作家的生存方式也市场化时,他们就失去了书写纯正的乡土文学的可能。这样一些作家在市场化时代的时尚和繁华中失去了自己的写作敏感或写作优势,就只能去写自己熟悉的乡村,而如果写乡村,就要耀人眼目才能抓住读者,于是就去写陈旧的苦难、触目的野蛮和粗鄙的刺激。这样的描写是这些作品赖以生存的根基,也是这样一些作家赖以生存的根基:靠此起家、以此为生、用此诱人,对于一些作家来说,不这样写乡村,便可能无法依靠写作而生存。
另外,有些作者和读者可能借乡村文学中恶的遥远来遮蔽和满足内心的丑陋,以这种形式来取乐和宣泄,他们对这些乡村叙事中的猥琐鄙俗、残害虐杀表现出极大的快乐,以至于作家、读者和人物可能都暗含着一种变态心理:制造苦难和观赏苦难、制造丑恶和观赏丑恶。这样的变态心理在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中四处展览,似乎乡村生活、乡村淳朴就该是这个样,但纯正的乡土文学却不是这个样。
五
对于市场化时代,当乡土文学的意识模糊时,某种呈现于乡土文学中的乡土中国也就可能是混乱的。于是,真实的乡土中国形象在哪里?如果淳朴的家园生活与清新、怡然、静穆的审美情趣是乡土文学的某种主要品质,那么,纯正的乡土文学以什么方式构成它的现实存在?乡土文学的家园感与现实的乡土中国在哪种方式上能够一致起来?以乡土为名而时尚的各色文学能否为我们制造一个梦想的、怀恋的、久远的、家园的乡土中国?
古典的乡村文明在市场化时代的中国产生了颓败和迷乱,而这种颓败与迷乱的生活倾向又使纯正的乡土文学变异,于是乡土文学不但不能再保持20世纪之初那种审美品质和家园意趣,也不能保持古典怀恋与现代意识融合的基本生活风格、内容和情调,也难以具有对人性同情、古典文明以及乡土中国的深入感受。像废名、沈从文、郁达夫的作品中那样以田园气息和牧歌情调创造的乡土中国,在市场化时代不但已经难受重视,甚至可能被遗弃或者压制。以乡土中国为名的乡村叙事,由于缺乏中国乡土文学发生之初的文化根基和审美根基,再加上市场化中国乡村的淳朴生活的变异,古典乡土中国的田园气息和牧歌情调自然大多丧失或改变。
从现代文明喧嚣逃向乡土文明平静的意识浓重地漫洇在最早的乡土文学中,中国乡土文学除了表达对乡村人民生活同情的那一部分,另一部分主要表达了对古典文明的家园依恋,这种古典文明的理想主义被盛装在乡土的风俗人情和人伦社会的淳朴中,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不解和疑惑。因为,对于文学来说,离古朴淳厚、简洁单纯的古典世界逐渐遥远,依赖古典的原始和质朴与现实的浮华和文明之间的冲突,就有可能产生一种怀恋的生存感受,来创造一个复杂的人性世界。
但必须注意,这并不是市场化时代中国的乡村叙事能执意于古旧阴暗的理由。被贯注于乡土文学中的古典文明和现代文明,本来与古典式的、淳朴的家园生活相依存,它们既教导指引这样的生活,又依托于这样的生活。市场化时代的文学似乎已经没有能力去发现淳朴的乡土中国生活,所以一些作品常常在淳朴的乡土中编造出一些反淳朴的故事,给它们同时涂上历史文明和时尚色彩,把人性同情与乡村丑陋掺和在一起。
这样的作品只是以现代人性同情和乡土中国生活为名,以深入古朴、草根、民间为名,挖掘陈列乡村生活中的卑劣和阴暗,在乡村背景中大量表演丑恶与权术,甚至制造苦难和推崇野蛮,让一些丑恶和阴暗有了得当的口实:原始的、野性的、愚昧的、非道德的,被认为是淳朴的、自然的、合理的,甚至是人性的。于是,非人性代替了人性,野蛮粗俗代替了自然淳朴,这实际上是对高贵和尊严、理性与人性的抵制,也扭曲了乡土中国的形象。
没有回归家园的感受,也就没有亲切的乡土中国感受。这样的作品与纯正的乡土文学对乡土中国和乡土人性的感受并不一样,那些乡土文学中淳朴的家园生存情景,与市场化中国乡村文学中的生存情景具有截然不同的格调。纯正的乡土文学多半从一种家园生活去描写人的尊严与美好,表现人性的淳朴与善良,没有那么多的酷争恶斗、权术阴谋、畸形变态。
那些粗鄙的、过度的人性恶情景,使乡土中国的叙事成为关于欲望、权力和报复的故事,这不但是对乡土中国的败坏和玷污,也败坏了具有古典家园情味的生活情景和生命意识,败坏了乡土文学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质。这种变味的乡土文学已远离了纯正的乡土文学本来的格调和品味,将欲望喧嚣和文明变异的成分注入乡村,又以乡土中国的名义来标榜其古典格调和民间品质。
这样的审美意识和情景的出现,还是因为,市场化时代的一些以乡村情景为叙事资源的作家生活在城里,除了乡土意识便无险可守,而乡土意识却又被市场化意识所瓦解、所冲刷,他们难以具备重新创造乡土的能力,惶惶不安之下,除了不断耗竭朝夕不保的乡村情景和意识,便没有其他叙事资源和优势。但这样的乡村叙事却往往让他们志得意满、引人注目,因为这样的叙事与市场化中国的生存意识常常很一致,这种与现实一唱一和的意识,与贾平凹写出《秦腔》那样的作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形成了一些进行乡村叙事的作家的叙事矛盾:他们既要礼赞古老的乡村,又要阿谀时尚的市场化;一方面守着逐渐流失以致异化的乡土叙事资源,一方面在乡村中涂抹着与乡村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他们把这个年代的观念生活和生存意识与乡村背景嫁接,把一些他们不熟悉的生活强行置放于他们熟悉的乡村中发扬光大,让一些传统鄙俗和民间丑陋以乡土文明的名义来形成看点。
这样一些乡村文学,推翻了人们心中对家园美好和人性美好的追求,鼓舞着人们去追逐变态和邪恶,让无意识的伤害成长为有意识的伤害,真正的家园美好和淳朴人性在这种有意制造的丑陋和苦难中被瓦解,人性同情和风俗情景也被这样的描写所扭曲变形。虽然这些乡村叙事中的情景都不是真实的场景,但它们让正直和善良的人们感到了恐惧,因为它们渲染、张扬、鼓舞了人的邪恶和丑陋,让人感到人是最可怕的东西,也鼓舞人去成为最可怕的东西。
在中国将现代化推进为市场化时,无论文学意识还是生活意识都面临着新的选择。在这样的时刻,古典的家园生存意识已经不在市场化的乡村中停留,而20世纪初现代文明与古典文明之间的激烈碰撞也已悄然漂移,从未有过的利益主义、物质主义与乡村意识结合,彻底冲垮了乡村文明的古典堤坝和千年淳朴。于是,本来因对现代文明向往又留恋家园生活而产生的乡土文学,在市场化时代变成了与现代性相背离的一种文学表现,虽然常常被冠以乡土文学之名,但却名不副实,不再具有乡土文学的家园品质,过度专注于粗鄙丑恶和苦难畸形也不再能呈现真实的乡土中国形象。
注释: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8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540页。
②罗强烈:《乡土意识: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主题原型》,《当代文坛》1988年第3期。
③木弓:《“乡土意识”与小说创作》,《文论月刊》1990年第10期。
④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47页。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