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对孟浩然其人其诗中“幽人”形象的认识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9-22 15:52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程婷婷
分享到:

 

  摘 要:“幽人”,在古代诗人的诗篇中多有论及,有隐士和幽居之士两种释义。文中取隐士之意,从两大部分内容探讨孟浩然其人其诗中“幽人”的形象。其一,孟诗中论及“幽人”形象的诗歌与隐逸传统的关联;其二,鹿门幽人孟浩然隐逸情怀、隐逸思想的形成。

  关键词:幽人;隐士;隐逸思想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四十岁以前,他一直隐居于鹿门山、枧山一带,纵情山水,又俱怀鸿鹊志。入世不得,他放弃仕宦又走向山水。孟诗中多处提到“幽人”,“幽人”是他的诗歌中较为突出的意象。对“幽人”形象的探究有助于深入研究孟浩然的隐逸思想。

  一、“幽人”形象与隐逸传统

  在盛唐人眼中,孟浩然是位地道的隐逸诗人。李白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现存孟诗200多首,其中提及“幽人”有5首,现摘录如下: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夜归鹿门歌》)

  “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白鹤青岩畔,幽人有隐居。”(《寻白鹤岩张子容隐居》)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九日得新字》)

  “浴蚕逢姹女,采艾值幽人。”(《上巳日涧南园期王山人陈七诸公不至》) [1]

  以上诗句中“幽人”皆指隐居山林,纵情山水,自娱自乐的幽隐之人。其中“惟有幽人自来去”指隐居者,更是诗人自指。孟浩然这种隐逸情怀非他独创,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 隐逸文化虽然未占据过主流, 但是作为中国历史文化中一种独特的鼓舞人心的文化现象,隐逸思想曾历史地传承和积淀于历代不畅其志的士人的血脉之中。隐逸文化之开端是孔子的道隐,其核心为“邦有道则仕, 邦无道则隐”;至庄子开始注重隐者的心态和价值观念,称之为心隐,《庄子》中就强烈地体现出隐逸的思想;汉代的东方朔则提出了隐身“金马门”,将独立自由人格巧妙融入宦游之中的“朝隐”;再到魏晋时期的林泉之隐,受道家思想影响,很多文人选择了放浪形骸远离政治的生活方式,崇尚玄谈的风气由此形成[1],六朝隐士之多, 恐为历代之冠,东晋诗人陶渊明更有“千古隐逸诗人”之称,其诗一百二十余首,其中直接谈到“幽人”有2首,《命子》和《和郭主簿二首其二》。生于盛唐时期的孟浩然,当时“终南捷径”之风盛行,他亦深通此道。先隐居,获得好名声,然后一举功成,青云直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孟浩然与盛唐其他诗人一样,他怀有济世用世的强烈愿望,他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云“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把希望张丞相举荐自己而一登仕途的心情表现得很迫切。正如佟培基先生所说:“纵观他的诗篇,可以感觉到,他的一生都夹在出仕与退隐的矛盾痛苦中。”[2]不管是出仕或是退隐,我们不能抹杀孟浩然隐逸诗歌的风采、隐逸情怀的豪逸、隐逸生活的闲适。有矛盾和痛苦,也会有融洽和快乐,苦乐并存。

  二、鹿门幽人自来去——孟浩然

  何谓“幽人”?有两种释义,其一,幽隐之人,隐士,《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孔颖达疏:“幽人贞吉者,既无险难,故在幽隐之人守正得吉。”其二,指幽居之士,苏轼《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诗云:“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文中取隐士之意。不能说孟浩然是个地道的隐逸诗人,但他确是位风采卓著的隐逸诗人。有其自身“幽人”形象才有其诗中“幽人形象”。孟氏何以拥有如此豪逸之隐逸情怀、如此闲适之隐逸生活、如此清旷之隐逸诗歌?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好静喜闲,清高自赏,一生布衣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