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鲁迅小说中的吴方言成分(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11-07 11:43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林碧芸
分享到:

 


  鲁迅小说中多次出现动词“捏”:

  (7)三代不捏锄头柄了。(《风波》)

  (8)手里捏着一支大竹杠。《阿Q正传》

  现代汉语中“捏”是用手指夹住物体,但是“锄头柄”和“大竹竿”都是粗重的工具,单用手指是夹不住的。吴方言中的“捏”与北方话的“抓”、“握”类似,既能用手指,又可动用手掌,这两处“捏”用的都是吴方言中的语义。

  3.形容词

  吴方言中的叠音形容词非常丰富,鲁迅小说中也出现了许多。

  (9)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狂人日记》)

  (10)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风波》)

  (11)见她死板板的脸上并不显出什么喜怒。(《肥皂》)

  “白厉厉”用来描写“吃人者”牙齿悚然排列、闪现白光的样子,显示了他们的凶残、恐怖,画面感十足。“热蓬蓬”描写饭菜刚做好时热气蒸腾的样子,很生动。“死板板”写表情的死气沉沉、毫无活力。这些叠音词不仅节奏分明,有语音美,而且能逼真地描摹形态、表情达意。在吴方言中,三音节形容词的结构不同,表达的程度也存在差异。例如ABB形的“白雪雪”、“红血血”指比较白、比较红,相对应的BBA形式“雪雪白”、“血血红”在程度上就有所升高,表示非常白、非常红。

  (12)慰老爷她是不放在眼里的,见过两回,不过一个团头团脑的矮子。(《离婚》)

  (13)从此王胡瘟头瘟脑的许多日,并且再不敢走近阿Q的身边。(《阿Q正传》)

  “×头×脑”形式的形容词在吴方言中比较常见,多带有贬义。“团头团脑”形容人体形臃肿、肥头胖脸的样子;“瘟头瘟脑”指人像得了瘟病一样,头脑昏沉、不清醒。

  4.量词

  鲁迅小说中的量词反映了吴方言量词搭配上的一些特殊之处。首先是量词“柄”。普通话中,“柄”和“把”相似,可计数带细柄的物品,但是“把”的口语色彩较浓,“柄”则显得比较文雅。在吴方言中,“柄”没有明显的书面色彩,可用来计数各种日用物品,如鲁迅所使用的:“两柄锄头”(《奔月》)、“一柄黄斧头”(《补天》)。

  此外,还有量词“株”。普通话里“株”只能用于计量树木花草,而吴方言里的“株”还可计数蔬菜、葱等,搭配范围相对广泛,如鲁迅小说中的:“一株野桑树”《兔和猫》、“一株菜”《祝福》、“五株葱”《奔月》。

  5.代词

  古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始终没有区分男、女的作用,后来出现的“他”也兼指男、女及其他事物。从1920年7月写作《一件小事》起,鲁迅开始用吴方言人称代词“伊”代指女性第三人称单数,如:

  (14)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故乡》)

  吴方言中第三人称代词“伊”本不区分男女,鲁迅试图将它从方言中吸纳进共同语里,分担“他”指代女性的功能,从而完善书面语代词系统。虽然“伊”最终没有通行,但是这种尝试无疑是有价值的。

  (二)虚词

  1.介词“在”

  (15)送在嫦娥的眼前。(《奔月》)

  北方话中,介词“在”一般不能跟在“送”之后,而这里的“在”是由吴方言中的“勒海”对译而来的。“勒海”同时包含了“到”的意思,吴方言中习惯说将某物“送/端/拿勒海”某人面前,相当于“送到/端到/拿到”。

  2.助词“了”、“着”的混用

  鲁迅小说中有助词“了”与“着”混用的地方,如:

  (16)我正合了眼坐着。(《孔乙己》)

  (17)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一件小事》)

  与北方话不同,吴方言并不用时态助词“了”、“着”对动作的完成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统一使用助词“仔”。如《海上花列传》第十一回:“马车浪催仔几埭哉(马车上催了好几次了)”,这里的“仔”相当于“了”。《九尾龟》第一百二十八回:“耐好几日勿来哉啘,勒浪屋里向陪仔姨太太(你好几天没来了啊,在家里陪着姨太太)”,这里的“仔”相当于“着”。吴语区的人往往无法正确区分“了”、“着”的使用范围,因而鲁迅在写作时偶尔会在应使用“着”的地方用“了”。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