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理论在中国:回顾与反思
【摘 要】后殖民理论是近三十年来中西方学术界的一大理论热点问题,本文梳理了后殖民理论在中国语境中的传播和接受过程,并系统分析了知识界运用后殖民理论进行批评实践的情况。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理论旅行;东方主义;语境化
后殖民主义思潮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进入中国的,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后殖民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逐步走向深入。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的后殖民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进行认知:一是后殖民主义在中国的理论旅行,二是后殖民批评话语的中国实践,前者指的是中国学界对来自西方的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后殖民主义的传播和接受,后者则是中国学者在运用后殖民批评来研究中国语境中呈现的具体问题时,所衍生的“中国式的话语实践”。①本文的主旨在于说明,后殖民理论经过中国语境化以后,其激进的批判风格和理论宗旨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异,甚至呈现出“民族主义论”和“中西对话论”两种话语分野的趋向。
一、第一阶段(1986年~1993年):后殖民理论浮出历史地表
后殖民理论这一概念在中国的第一次出现是1986年,学者王逢振在美国研究访问期间,对十四位当代著名的批评家进行学术访谈,赛义德就是其中的一位,访谈内容后来收录于《今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一书。这篇访谈偏重于对赛义德个人生活经历、民族背景和学术生涯的描述,赛义德作为一个流散在异邦的巴勒斯坦民族主义者,被描述成一个积极参与巴勒斯坦民族解放事业的批评家。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访谈的内容还未能触及赛义德理论在西方与美国学术界的差异性、特殊性,当然也无法预见其理论对中国和世界可能产生的影响。
1989年,张京媛翻译了詹姆逊的《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文学》,这篇文章引起了国内学界的极大兴趣,成为中国后殖民批评的滥觞。张京媛又在1990年的《文学评论》第1期上发表了《彼与此》一文,文章重点介绍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突显了赛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对福柯“话语构成”的操用。文章的可贵之处在于明确指出了《东方学》一书所存在的明显的理论缺陷,从而认为赛义德“只是批判了东方主义,但没有提出一个可以取代东方主义的理解和研究不同文化的方法。”②
旅美学者刘禾在1992年的《读书》第10期发表《黑色的雅典——最近关于西方文明起源的论争》一文,指出后殖民理论对现代性的批评,并不预先假定一个优于现代化的本位文化,而是着眼于有关知识与权力生成的历史环境,因而是一种“非本质主义的历史观”。③这可以说是一次对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提纲挈领且极具准确性的阐释。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零星的介绍在当时并未引起国内学界的充分重视,真正让大家普遍关注的是张颐武在1990年发表的《第三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学》一文。张颐武立足于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二元对立的张力关系,敏锐地指出西方文论的合法性或适用性问题,其实是在质疑“这些来自西方文化背景和话语传统的理论,是否能够完全适用于阐释和了解具有几千年独特文学传统和语言的中国文学”。④虽然这篇文章并没有谈及后殖民的概念,却一直被视为中国学者论述中国后殖民语境的开山之作。
上述这些对于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在中国的亮相只能算作彩排,后殖民理论在中国的正式登场是1993年第9期《读书》上发表的三篇文章。在张宽的《欧美人眼中的“非我族类”》一文中,作者通过中国与西方相互认识这个充满曲折与痛苦的过程,不仅批评了汉学中的“东方主义——中国主义”,也尖锐地批评了一些中国艺术家以东方的落后甚至丑陋之处去迎合西方人的文化优越感等现象。可以这样说,这篇文章所谈及的一些问题正是日后中国后殖民批评所重点关注的话题。钱俊的文章重点论述了赛义德的《文化与帝国主义》一书,认为其“实践思维智性有余,感性不足;批评有余,建设不足。实践理论进行细微分析、全局批评之后,并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而此批评文化本身却省略、排斥了文化的其它维度,比如美感体验。”⑤潘少梅在《一种新的批评倾向》一文中,扼要地介绍了后殖民批评的几个理论要点,重点探讨了赛义德的理论适用于中国文化的限度问题,“中国毕竟与一般定义的第三世界不同。它只有短暂的‘半殖民’史。它还有一个相对强大的国家体制。”⑥所以在进行具体的批评实践时,必须考虑到理论的运作机制和内化机制,而非生搬硬套。
现在回过头来审视后殖民理论与批评在中国的粉墨登场,可以说是与当时中国知识界的文化语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在文化讨论中对激进主义的批判和对保守主义的肯定,都与一种反对西方中心和西方文化霸权的后殖民理论有着共谋之处,为后殖民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上述观点如果属实,则可以推论出中国知识界在第一阶段是以一种自恋式的文化关怀来接纳后殖民理论的。因此也不难看出,这一阶段中国知识界对后殖民理论的理解,既是表面的,也是流于印象式的。
二、第二阶段(1994年~1996年):后殖民理论的众声喧哗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