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中国传统设计的有机性特征(3)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07-19 10:12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吴莹
分享到:

 


4、“以人为本”体现设计与人的有机性统一 
“以人为本”是我们今天所提出的现代词汇,赋予它的基本意义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其实“以人为本”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只是古代的民本思想是极其狭义的,古代的“民”是相对于“官”而言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中国儒家政治哲学的集中表述。但是以人的需要为设计的主要目的时从我国古代就一直在探索着的课题。
自商、周至三国时期,跪坐是人们主要的起居方式,因而此时的家具设计主要是矮型的席与榻,直到汉代,床、几、案、屏风、柜、箱和衣架等家具都还十分低矮。中国的家具大变革是在唐五代。唐代家具的品种和样式,正适应着自古以来人们席地而坐的阶段过渡的新形势。唐代以后,大体上是垂足而坐,于是就有了高桌椅的问世。
古代家具由于造型所产生的比例尺度十分符合人体的构造,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人体工程学原理。现代人对功能有意识的追求,把探究人与工艺品的关系归结到人体工学上来研究。然而,有一点让专家和大众感到了十分困惑,即绝对的提高器物的功能,百分之百地满足人类使用方便的需求,并不一定是对人类有益的。生物发展史表明,保护条件过分优越,则生物的适应能力逐渐低下,最后导致退化,这是一个无情的法则。因此,在决定器物功能与人的生理的适应关系时,怎样把握“度”是我们要研究和探讨的。
在功能如何适应人的发展问题上,从19世纪末的莫里斯以及后来的包豪斯,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曼菲斯设计学院,各个流派在反复争论不休。在这里着重提出的是包豪斯设计,包豪斯强调的是以人为先的设计思想,设计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需求,对于材质、形式都是精简到最简。我所想指出的是,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只是在某一层次上满足了需求,如使用的需求。但是却忽视了人的情感需求,这种精简的设计必然给不了人以美得享受,它造成的是人性的冷漠和隔阂。正如曼菲斯们看来,包豪斯是企图对设计原则做出一个思辨性的、逻辑性的、理性的结论,在这样无形之中铸成一种凝固的生活模式,似乎人们只能是在一种环境中生活。人体工程学无法理解舒适的真正含义,人类相互之间的生理,虽然绝大部分的要求是相同的,然而人类毕竟是感情的动物,是具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
结语
 中国古代工艺设计思想以及相关风格的形成有其丰厚悠久的文化渊源,。占据封建意识形态重要地位的封建礼教对设计者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约束力。 礼教不仅在理论上建立了一整套的纲领,而且也提出了不少实现这些原则和纲领的方法。设计者设计得美还是不美, 必须首先按封建礼教的要求来评价。礼乐精神主导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在中国你会发现任何事物都受到过礼乐的影响, 古代设计自然也不能例外。虽然礼乐在周时代就已经土崩瓦解,但是它的传统却一直影响着后世的设计。从有机性设计在中国传统设计中的具体体现,我们可以看到清楚地看到,无论是从“天人合一”、 “以人为本”还是从 “以道驭术”、 “经世致用” ,都可以看到礼乐在其中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当然不能以古代的思想来约束现代的设计,现代性的有机设计在发展的过程中又有了多层次的定义和诠释。

参考书目
【1】《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探索》 胡飞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6
【2】《中国古代艺术设计史》 雷绍锋 杨先艺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4
【3】《中国设计艺术史论》 李立新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5
【4】《中国工艺美学史》 杭间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5
【5】《中国工艺美术史》 田自秉 东方出版中心 1985.1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