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威廉·布莱克在西方的经典化过程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2-20 14:21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林晓筱
分享到:

 

  内容提要:经典作家的接受是一个连续而动态的过程。各个时代的人们依据自身的语境和认识对作家进行接受或抵制。威廉-布莱克在西方的经典化过程,经历了四种不同的接受语境。呈现出接受上的循环。其间,布莱克不断展现出自身的扩散性和吸收性,成就了经典作家的地位。

  关键词:布莱克经典作家接受

  威廉·布莱克生前曾说,“我的幻觉将会在后世得到一大批人,尤其是孩子们的阐明。”可是,近三个世纪以来,接受和推崇他的远非只是天真的孩子。世人对他的接受跨越了几乎整个近现代文学思潮的流变。罗塞蒂、斯文本、叶芝、乔伊斯等各国作家的创作深受其影响,他是的艺术创作观也得到了弗莱、保罗·德曼、布鲁姆等文学研究专家的系统研究。而在大众文化领域,且不说《沉默的羔羊前传:红龙》这类好莱坞电影对其画作的符号化图解,就算在独立导演贾木许的电影《灵魂异客》中也可看见布莱克作为神秘象征的阐释。除此之外,风起云涌的美国60年代反文化运动中,布莱克甚至成了年轻人的精神图腾。

  可见人们对他作品的系统解读,不仅达到了他所希望的“孩子的阐明”,而且还将他推向了具有开创意义的“精神父亲”的地位。他的诗作、画作连同自身的独特魅力奠定了他的经典地位,这恐怕是他本人始料未及的。应该说,从生前的默默无闻到现在的推崇备至,布莱克的接受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道德模范与艺术典范

  布莱克在同代人眼中几乎沉溺于自己想象世界中的“疯子”和“精神分裂者”。直到逝世后的第三年,阿伦·坎宁安(AllanCunningham)才首次向世人介绍了名字。在这本《英国知名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家传记》(LivesoftheMostEminentBritishPainters,Sculptors,andArchitect)中,坎宁安呈现了布莱克生前好友提供的资料,为世人认识这位艺术天才提供了渠道。但是,后世的布莱克传记作家本特利(G.E.Bentley,Jr.)注意到,坎宁安给世人提供的与其说是布莱克的传记,不如说是对布莱克作为艺术家的工作态度的赞扬:“重点突出了布莱克个性中精神分裂的状况,表明布莱克白天全神贯注地雕刻他人的作品,晚上则完全疯狂地创作自己的作品……他一刻不停地工作,将娱乐活动视作懒散的行为,将出门观光等同于虚无的表现,把赚钱看作是对远大抱负的损害……”此番言论出现在18世纪中期并不让人意外。在坎宁安的笔下,布莱克成为了马克斯·韦伯所定义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语境下的道德楷模:“尽管穷困潦倒,但他却依旧保持乐观——毫无怨言——并且身无负债,生活的勇气和独立性贯穿他的一生。”

  而在接下来的30年里,英国本土虽然出版了几本包含了查特顿、彭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等人作品在内的诗选,但其中仍无布莱克的踪影。以至于亚历山大·吉尔克莱斯特(AlexanderGilchrist)在1863年出版的第一本布莱克传记:《布莱克生平》(LifeofWilliamBlake)中干脆定义他为“未知的画家”(PietorIgnotus)。为弥补这一缺陷,他于传记之外特意附带了布莱克的作品选。这是布莱克的作品首次进入公众视野。即便如此,吉尔克莱斯特还是依托布莱克的生平,对他的诗作作出了倾向性的引导,他认为布莱克的诗作“成就了他生活和性格中新颖、浪漫和虔诚的部分”,因此,他也成了“最具精神力量的艺术家”。在此感召下,代博拉·多夫曼(DeborahDoffman)认为当时的读者对布莱克“仍旧抱有统一和持续的印象,他们视布莱克为维多利亚时期所崇尚的生活典范,但却对布莱克的画作和诗歌不闻不问”。这些读者中也包括诗人斯文本(A.C.Swinburne),他通过写作《布莱克研究》(WilliamBlake:ACriticalStudy)除了肯定吉尔克莱斯特的贡献之外,更表明了他认为布莱克是“为艺术而艺术”这一信条的笃信者,理应成为真正艺术家的典型。布莱克虽然从“工作伦理的典范”转变为“为艺术而艺术的典型”,但两者背后的逻辑是相同的,它表明接受者渴望用某种固定的准则来框定布莱克,无论这种准则是“新教仑理”还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唯美生活方式。

  二、传统的抵制与新秩序的召唤

  这种“框定布莱克”的接受方式受到了詹姆斯·斯梅瑟姆(JamesSmetham)的质疑。他认为,此前“任何一种对待布莱克的方式,无论这种方式认为布莱克是在教唆道德、宗教隹则,还是非宗教准则……我们都应当避免进一步产生此类认识,只能将他的诗作看作是一个典雅、高尚、可敬的朋友做出的语无伦次的瞻妄”。他说,“布莱克将遗世独立,永远不会获得一般意义上的追捧……这仅仅因为他所处的环境与一般意义上的生活相去甚远。”⑨由此可见,斯梅瑟姆将人们的视线重新拉回了布莱克个人独特的一面,但他没有涉及布莱克作品的特性。因此,不妨将他的此番言论看做是对布莱克生前接受状况的回响,不同点在于:布莱克同代人是抱着“抵制”的态度拒绝他,而斯梅瑟姆则是在阅读作品的前提下正视了布莱克的独特性。这一“接受”的姿态在奥利芬特的著作中得到了具体的展开。

  奥利芬特(Margaret0.Oliphant)于1882年出版了《世纪之交的英国文学》(LiteraryHistory《EnglandintheEndoftheEighteenthandBeginningoftheNineteenthCentury)一书。有关布莱克的章节明显借鉴了吉尔克莱斯特和斯文本等人的成果。她在开篇即定义布莱克为“至今为止任何文献记载中最为奇怪的人物之一”,而他的作品“大多难以理解”。“他身上之所以具有反传统的独特性是因为人们参照了高品位阶层的传统价值观……这种充满象征和暗示的艺术无法被启蒙主义者所接受……我们不相信一个仅凭理性的观赏者会懂得鉴赏美感并爱上诗歌,只有抛弃任何既定的艺术信条或者既有的结论,我们才能按照布莱克自身的特性,发现他令人惊叹的天赋和庄严,并仅凭这一点对他称诵。”显然,在奥利芬特看来斯文本等人的批判标准代表了较高级的艺术阶层,这一点无疑是需要抛弃的。从接受的层面来看,奥利芬特为我们准确指明了布莱克的接受中呈现出“单向度接受”的倾向,接受者的出发点是自身的准则而非布莱克本人。对此,我们不妨将奥利芬特对待布莱克的态度看作是对詹姆斯的观点的深入,如果说斯梅瑟姆通过“接受”的姿态使得布莱克重归自身的特点,那么奥利芬特则具体对接受布莱克的新方法提出了召唤。

  但是,奥利芬特的这一召唤并没有得到直接的响应。批评界对此的回应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布莱克作为怪异的诗人是否可以进入文学史的范畴?第二,如果可以,又应凭借什么样的依据?文学评论家乔治·圣伯利(GeorgeSainsbury)认为:“对于任何欣赏布莱克的人来说……只有跳出现有的范畴才能发现他身上更丰富的意义,但首先需对现有的范畴进行考量。但是既有的范畴表明,布莱克在当时几乎没有产生影响,也没有在其中留有一席之地,他几乎是个无人阅读的人。”因此,上述第一个问题就转变为,既有的文学经典体系会乐于接受新的阐释吗?随后,持不同意见的批评家对此展开了一系列的争论。其中文学史家库特候普(W.J.Courthop)的观点较为鲜明,他指出:“既定传统的根基和框架……是为真正伟大的艺术而设置的……而布莱克的所有作品,对所有排除在他幻觉世界之外的事物都表示了蔑视和愤慨。他的艺术缺少评判的元素。”对此,埃尔顿(OliverEhon)在肯定了布莱克的创作之后,回应说:“他那些伟大的诗篇对当时的经典发出了最早也是最具摧毁力的声音。”依他的说法,布莱克抱着挑战者的姿态站在既有的经典序列之外,这是学界第一次较为直接地指明了布莱克和既有经典序列的对抗关系。能够撼动经典的作家本身肯定具有非常强大的文学能量,对此埃尔顿总结了斯文本和吉尔克莱斯特等人的评论之后说:“后世很少有布莱克的作品和相应的阐释传承下来,但是最近的20年,我们处在第二波布莱克复兴当中,我们开始关注他所写的所有作品,仅仅去考察他写了什么。”“最近的20年”中的起点,正对应了叶芝和埃利斯对布莱克进行的系统研究。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