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斯特分析教育哲学理论研究
摘要:赫斯特认为,“教育”概念的内涵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其目的在于培养有责任心的公民;自由教育关注的是心智的发展,它是一种宽泛的基础教育;“教”的活动不同于其他活动,“教”必须引发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不等于“教”的活动,“教”具有其独特的逻辑原理。赫斯特对“教育目的”、“自由教育”和“教”三个概念的分析对我们理解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赫斯特;分析教育哲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14)01-0115-06
保罗·海伍德·赫斯特(PaulHeywoodHirst,1927—)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英国分析教育哲学流派的重要人物。他与伦敦大学哲学教授彼得斯(R.S.Peters)一起共同构筑了分析教育哲学的伦敦学派,对英国分析哲学的发展产生过较深刻的影响。
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责任心的公民”
赫斯特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有责任心的公民。这一论点是他通过对“教育”(education)概念内涵演变的分析而得出的。在他看来,西方“教育”概念的内涵是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的,但最终被理解为培养有责任心的公民。按照他的解释,在古希腊斯巴达城邦,教育最初与知识并无关系,知识在斯巴达并不是教育的必要逻辑条件。拉丁文的“教育”(educare)概念在白银时代①与人的培养无关,指的是种植植物、饲养动物和照料儿童。英语中的“教育”概念最初也只是指照料儿童和饲养动物;到17世纪时,还常常被用来指人类对猎狗和猎鹰的训练;到了19世纪,也还在指养蚕。只是到了工业主义(industrialism)时代,随着人们对知识和技能需求的增加,“教育”才日益紧密地与学校教育(schooling)联系在一起,与在专门机构进行的训练与教学联系在一起。到了义务教育普及的时代,这一概念才开始与“知识与理解”(knowledgeandunderstanding)联系在一起。到这时,人们开始意识到,人的“教育”与动物的“训练”是不同的[1],“教育”一词不再被用来指训练动物和种植植物等活动,而是专指与人的培养相关的教学活动。在现代社会,当人们把教育与人的培养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如何理解教育的概念、内涵,即要弄明白教育到底是什么,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不清楚这一点就会盲目行动,误入错误的方向。而要理解它,赫斯特认为,需要从教育目的的考察来入手。在他看来,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受过教育的人”(educatedman,或译为有教养的人),而不是训练“受过训练的人”。这两者存在明显差异。教育的性质是教育人(educatingpeople),训练的性质则是训练人(trainingpeople)。前者在于实现一种理想,即培养“有责任心的公民”(responsiblecitizen),他强调,“公民意识是受过教育的人的标志”[1],后者则以训练具有从事专门工作的技能。赫斯特声称,当把教育理解成培养有责任心公民时,教育“不再是人们想象的狭隘的事业了”[1],再也不是单纯地为谋生服务,成为某种职业训练了。
二、“自由教育”关注的是心智的发展
对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概念的分析是赫斯特分析教育哲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自由教育概念在西方教育界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它在古希腊时代就已出现,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但是,究竟什么是自由教育,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到了赫斯特时代,人们的理解更是见仁见智,“自由教育概念甚至已经成为不同情境下含义迥异的口号”[2],赫斯特因此觉得有必要厘清“自由教育”这一概念。
1.对自由教育两种代表性观点的批判
赫斯特认为,自由教育观自产生起,在其演进的历程中曾经有过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古希腊时代的自由教育观,另一个是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发表的题为“自由社会中的普通教育”(GeneralEducationinaFreeSociety)的《哈佛委员会报告》(HarvardCommitteeReport)对自由教育的界定。
(1)对古希腊时代自由教育观的批判赫斯特认为,在古希腊时代,自由教育根植于当时的哲学学说之中。关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知识与心智(mind)的关系,二是知识与真实(reality)的关系。在谈到前一个问题时,希腊哲学家们认为,知识可以促进心智的完美,因此,获取知识的目的在于追求心智的完美。追求心智完美的原因在于它“是美好生活的基本要素”[2],是希腊公民个性的基本特征。在论及知识与真实的关系时,希腊哲学家强调,要实现通过心智来谋求美好的生活,人就必须具有理性,了解万物的本质,领悟什么是真实的和永恒不变的。因此,在古希腊教育家那里,所有的知识在综合的和谐的知识体系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知识构成的模式(pattern)因以不同的方式解释现实而得到发展。赫斯特认为,古希腊以追求知识为目的的自由教育是受这种哲学思想影响而产生的。自由教育概念也因此有三重含义:“第一,自由教育以真理(Whatistrue)为基础,而不是以不确定的意见、信仰或暂时的价值观为基础,因此它具有的终结性(finality)特点,这是其他教育形式不具备的;第二,由于知识本身是人类独具的一种美德,因此,自由教育具有使人的心智得以完美的价值,这种价值与功利性或职业性无关;第三,鉴于知识对人的完美生活中的意义,自由教育的目的也因此旨在使人们懂得,作为个人和社会成员应当如何生活。”[2]赫斯特还解释了古希腊人为什么将这种教育称作“自由”教育的原因,“很简单,这种教育不仅是为自由人而非为奴隶提供的,而且其目的在于解放心智使其按本质发展,使人的理性得以释放,将人从错误的观念和从错误的行为中解放出来”[2]。
赫斯特认为,古希腊时代以追求知识和追求完美心智的古典自由教育观到了现代社会遭遇了挑战,心智、知识和真实之间的关系受到了质疑。“重视知识对心智作用的古典观点明显弱化了,形而上学家掌握的终极的真实的(ultimatereality)知识的观点如果没有被拒绝的话,至少也不再受到重视了。”[2]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