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斯特分析教育哲学理论研究(3)
与教的逻辑原理相关联的是知识的逻辑原理(logicalgrammar)和知识的逻辑序列(logicalsequenceofthetruth)。就这一问题,他提出了教师应当考虑的七点建议。“第一,一门学科,如物理学或历史,有着一个决定着这门学科术语使用意义的逻辑原理。这门学科的教必须与这些原理的规则一致。否则,便不能算作这门学科的教。第二,在一些情况下,这种逻辑原理包含术语的法则,即从某些特定术语中可以预测其他术语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学科的教也就必须重视这些逻辑法则的要素。在所有的教的方法里必须遵循学科的逻辑原理及蕴涵在其中的法则,这就需要对不同的教的方法的有效性作经验性研究(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s)。第三,对术语意义的理解不必像用砖块砌墙一样按照严格的顺序。通过理解术语间的复杂的关系及其使用可以获得一个概念的意义。第四,任何一门学科,如历史或物理学或数学,只要建立在某种逻辑原理的基础上,这门学科的理论和解释的独特性就可以确定了,如历史解释的逻辑性、科学解释的逻辑性、数学证明的逻辑性等。任何一门学科的教的方法都必须遵循这种逻辑原理,否则,便不可能理解这门学科的与众不同的独特性。这意味着在教授一门学科时必须形成命题的逻辑序列。替代逻辑序列是存在的,因为知识进展的本身就表明出现了新的逻辑序列。第五,要求在教授一门学科时必须形成命题的逻辑序列,并不是说教学必须按照时间顺序来展开序列。它是应当遵循的总的法则,并不一定非要按照某种方式操作。第六,通过对所教学科内容进行分析,目的在于确定所涉及的逻辑原则和所使用的逻辑序列的各种可能性,而非为了经验性研究。逻辑特征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制约对学科教学以及学科领域,只有根据特定学科的内容才能讲得清楚。第七,只有对所教学科作了全面的逻辑分析之后,才能展开有效用的经验性研究。”[4]
4.“教”还有三个与心理学相关的逻辑条件
赫斯特认为,这三个逻辑条件就是:教“必须接受学习意愿的指导;必须呈现或显示所要学习的事物;前项必须在学习的能力范围内,以及在学习者可以理解的方式下进行”[5]。缺乏这些条件,教的活动也就不成立了。
赫斯特的分析教育哲学对“教育目的”、“自由教育”和“教”等三个概念的分析对我们理解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首先,他对教育概念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目的究竟是什么。他提出教育应当培养有责任心的公民,值得我们深思。虽然赫斯特没有界定“有责任心的公民”的内涵是什么,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在不同的国家,由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的差别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有责任心的公民的内涵也会有所差异,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任何国家都需要培养符合其需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其二,赫斯特的自由教育理论带有明显的古典教育观的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典人文主义的课程体系”[6]。这一点,正如一位西方学者所说,“赫斯特的早期著作可看做是对传统文法或公学课程的捍卫。阿诺德(MatthewArnold)是会热烈赞成的”[6]。但是,在今天的社会中,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受到过分崇尚,大学本科教育专门化和职业化倾向日益突出,赫斯特强调自由教育应当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无疑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其三,赫斯特对“教”的分析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他的关于教必须引起学习行为的观点是许多教师应当认真思索的,按照他的逻辑,当一个教师的“教”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的学习行为,这位教师的“教”是不成功的。笔者认为,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此外,他提出的教的逻辑原理的观点及提出的七点建议从理论上揭示了一个奥秘,即“教”为什么无需面面俱到。
注释:
①白银时代(Silver),是拉丁文学的一个时期(公元14年至138年)。
②赫斯特认为,《哈佛委员会报告》提出普通教育概念与自由教育是同义的。参见:Hirst,P.H.KnowledgeandTheCurriculum:ACollectionofPhilosophicalPapers.London:Routledge&KeganPaulLimited,1974:33.
③这篇文章收录在赫斯特自己的《知识与课程:哲学论文集》(KnowledgeandTheCurriculum:ACollectionofPhilosophicalPapers.1974.)
④“什么是教”(WhatisTeaching)一文先后收录在彼得斯(R.S.Peters)主编的《教育哲学》中(PhilosophyofEducation.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73)和他自己的论文集《知识与课程》(KnowledgeandTheCurriculum:ACollectionofPhilosophicalPapers,1974)中。
⑤赫斯特撰写《学科教学的逻辑和心理特征》(Thelogicalandpsychologicalaspectsofteachingasubject),专门讨论了教的逻辑原理问题。该文收录在彼特斯1967年主编的《教育的概念》(Theconceptofeducation)一书中。
参考文献:
[1]PaulHeywoodHirst,R.S.Peters.TheLogicofEducation[M].London:Routledge&KeganPaul,1970.
[2]PaulHeywoodHirst.KnowledgeandTheCurriculum:ACollectionofPhilosophicalPapers[M].London:Routledge&KeganPaulLimited,1974.
[3]R.S.Peters.PhilosophyofEducation[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73.
[4]R.S.Peters.Theconceptofeducation[M].London:Routledge&KeganPaulLtd,1967.
[5][英]赫斯特,彼得斯.教育的逻辑[M].刘贵杰,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4.
[6]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