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发展方式转变理论比较
摘要:经济增长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在研究出发点和落脚点、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增长理论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而经过一百多年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检验与洗礼,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仍然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和解释力。
关键词:经济增长理论;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1-0083-04
一、研究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
从经济增长研究的出发点来看,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经济增长是为了关注人的发展,西方经济学研究经济增长是为了关注物的不断创生。
马克思经济学对于经济增长的研究,其关注点是价值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是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及其背后人的不断发展。马克思的经济学来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所以其宗旨和主题也是研究经济增长问题[1]。在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中,如果国民生产是C+V+M,那么剩余价值(M)就是国民生产中超过预支的增加部分。我们知道,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围绕着这一增加部分的实质以及现实生产中资本家是如何提高生产这一增加部分展开论述的:其劳动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性质;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理论,则分析了实现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由此不难看出,对剩余价值的关注贯穿着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的始终,而M作为完全由工人阶级的活劳动创造出来的,其经济增长理论以人的发展和自由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不难理解了。
西方经济学对于经济增长的研究,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资源配置能力与效率的不断提高,是价值增值和利润创造。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内生增长理论,西方经济学在200多年间围绕着经济增长机制、源泉、动力和结果等问题展开研究。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大卫·李嘉图(1817)、托马斯·马尔萨斯(1798)等奠定了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始于弗兰克·拉姆齐(1928),此后哈罗德(1939、1948)、多马(1947)、索洛(1956)、斯旺(1956)、罗默(1986)、卢卡斯(1988)等人都推动了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但这些经济学家大都集中于对经济增长数量的研究,而忽视了经济增长质量的问题。即使是由日本经济学家宇泽弘文(Uzawa,H)提出的,由阿罗(Arrow,K.J)、卢卡斯(Lucas,R)、杨小凯(Yang,X.K)、博兰德(Borland,J)、贝克尔(Backer,G)等经济学家发展并不断完善的人力资本增长模型[2],也只是将人作为一种用于配置的、能因“干中学”而不断增值的、有益于经济增长的资本和要素,而不是将其作为经济发展本身的出发点和目的。在这之后,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才开始反思“增长是否有意义”的命题,其中马耶夫(1997)、阿玛蒂亚·森(1998)、托马斯(2000)、罗伯特·巴罗(2002)等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他们的研究和马克思“以人为本”的经济增长研究,从研究出发点和落脚点上仍有一定差距。
二、研究方法不同
第一,动静态分析方法的异同。马克思在经济思想史上第一个把静态分析动态化、短期分析长期化并建立了第一个经济增长模型。具体来说,这种研究方法是在马克思经济学扩大再生产理论中实现的。扩大再生产理论假定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条件下,第I部类要求第II部类在满足第I部类扩大再生产所需消费资料的前提下进行积累,从而实现第II部类的扩大再生产。这种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条件下的分析实际就是静态分析方法。后来列宁把伴随技术进步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引入扩大再生产理论,得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增长最快的是生产资料的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的生产。这种分析方法实际就是动态分析法。西方经济学家在半个世纪之后,才从马克思那里受到启示,开始建立他们自己的经济增长模型。经历了从凯恩斯的静态分析到哈罗德-多马动态分析的变化,而新古典经济学的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理论实际也采用了动态分析方法。
第二,研究微观基础不同。马克思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的微观基础是价值,即从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两方面进行分析。而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增长模型完全以价格为微观基础。马克思经济学区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和价格,而西方经济学虽然区分了效用和均衡价格,但是却没有对价值与价格进行区分,把二者混为一谈,导致其研究经济增长模型时,只研究价格和总量问题,而不研究实物替换和结构转换问题[3]。
第三,对经济增长中经济主体的划分方法不同。马克思经济学分析方法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阶级分析法,他将整个社会人群分为两大阶级:资产阶级(资本家)和工人阶级(工人)。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雇佣工人进行生产活动,获取(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完成利润获取,实现经济增长;而工人阶级不占有生产资料,拥有双重自由,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而获得工资,以维持生存。而西方经济学不采用阶级分析,其主流派别也不承认阶级的存在,而是从个人、企业、政府三个经济主体的角度出发分析包括经济增长在内的经济问题,其前提是这三个主体在市场中是平等的。这样,西方经济学就用一种看似最平等的方式掩盖了阶级的存在,掩盖了市场中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将其经济增长研究引向物的创生、技术的进步等具体问题,而逃脱了对人的关怀。
三、研究内容不同
(一)经济增长来源不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坚持“劳动价值论”,这也是马克思经济学一切分析的逻辑起点。马克思经济学认为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厂房、机器、土地等要素只是作为生产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参与价值生产过程,它并不创造价值,更不会创造剩余价值。进一步,马克思还定义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认为劳动是经济生产中唯一的可变资本,具有一次投入、一次使用、通过商品销售一次性回收等特点。在资本生产公式C+V+M中,马克思认为其中的V是由资本家提供的,但是劳动力在随后的生产中不但创造了这部分V返还给资本家,还多创造了被资本家剥削的剩余价值M。而资本家又通过把这剥削来的M的一部分继续投入到下一周期的生产中去,生产出更多的M,这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资本不断积累,价值不断增值,经济随之不断膨胀、增长。由此,马克思认为经济的不断扩张最终是归因于劳动者的劳动,唯有劳动才创造价值,即劳动力要素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来源。
(三)对经济增长是否会引致经济危机的观点不同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