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佛生命观比较研究(2)
2、为民而王
儒家之言治,有内圣外王之道,所谓的外王,就是推行王道政治,是“为民而王”的政治,是为民众的利益而平治家国天下,也就是古代圣王之道。《尚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8]《春秋繁露·灭国》曰:“王者,民之所往。故能使万民往之而得天下之群者,无敌于天下。”《白虎通德论·皇帝王之号》中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由此可见,得民心才能使天下归往,并且心悦诚服,这种“为民”思想才是王道。
(二)得道成佛
成佛就是对生死的超越,消除死亡对生命的遮蔽、限制和否定,实现自然生命向价值生命的转化,使二者融为一体。因此佛教把从“十二缘起”的因果链中解脱出来,超越生死,达到一种“无生”、“不生”或者得道成佛的状态,作为最高理想。
1、成佛的可能性
所谓“佛性”,即众生觉悟之因。佛教认为人的“心性本净”、“心性本寂”,寂、净都指的是成佛的可能性。大乘佛教空宗认为人都能成佛,有宗认为多数人都能成佛。隋唐时期法相宗提出二佛性说,他们认为:理佛性众生皆具,行佛性众生有具有不具,不具者永不成佛。天台宗提出“十界互具”说,认为佛、菩萨、缘觉、声闻四圣界和天、人、阿修罗、地狱、畜生、饿鬼六道不是彼此隔绝,而是互相融通的,人界具佛界,众生本具佛性。中国佛学家竺道生根据自己对经文的理解提出“佛性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等观点。梁武帝以“神性不断”来说明众生可以成佛[9]。他认为:“心有神灵不失之性,知是心神已在身内,即异木石等非情物,由此能成大觉之果,故说心神为正因体。”由此可见众生是有成佛的可能性的。
2、成佛的途径——修习佛法
佛教以苦为基点提出“四谛”说。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在修习佛法上有些不同,小乘行八正道,修戒、定、慧三学,而大乘佛教除了修习八正道意外,同时还要修习六度、四摄。大乘佛教提出“三乘”名相,一、声闻乘:听到佛的声教,领悟四谛之理,从而断灭烦恼,证得阿罗汉果。二、缘觉乘:自身比较有慧根,虽没有听过佛的声教,但通过一些外缘,独自觉悟十二因缘的道理,从而断灭烦恼,证得辟支佛果。三、菩萨乘:跟随释尊,听闻佛法,觉悟而得无上道,并行六度三学,自利利他,普度众生,证得无上菩提,即佛果。
五、生命态度——“贵生重死”与“超脱俗世”
《论语·先进》中记录季路问孔子生死之事,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可见儒家是“贵生”的。儒家讲人生有三不朽“立言、立功、立德”,希望在自然生命之外再发掘一个价值生命,以使人生更加完满。然而儒家认为的生命是一个由生到死的过程,着重在有限的生命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的价值的同时,也对死后的世界作了设想,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儒家的态度不仅“贵生”,而且“重死”,以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追求此生的完满。虽然儒家很少提到死亡,因为他们认为人不能通过直接的途径解决它,但不能无视死的现实和威胁,所以只有尽人事听天命[10],对此不予不介怀。况且死亡是人都必须经历的,是对所有人都平等的事情。之所以说儒家“重死”,主要表现在儒家对丧葬和祖先祭祀上。
(一)“重死”的表现
生死问题是人类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类文化的起点与终点,解决好生死问题,生命才能圆满。《论语·为政》中说:“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中庸》中也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视存。”可见儒家对丧葬祭祀的重视。
(1)祈求得到护佑
儒家特别重视血亲宗族关系的维系,所以特别重“孝”,这个孝在丧葬方面主要体现在丧葬礼仪中。丧葬礼仪是对死人的一整套埋葬和处理方法,它源于灵魂不死的观念,人们认为善待亡者的身体就可以使他的灵魂得到慰藉,从而护佑生者。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给亡者送陪葬品。人们认为人死后会过着和人间一样的生活,所以会给亡者很多的随葬生活、劳动必须品,甚至奴仆等,以满足亡者的需要。
(2)繁琐丧葬礼仪,体现了儒家的“重死”观念
丧葬礼仪曾被统治者作为典章制度加以遵守、书写。整个丧葬礼仪更是繁琐,包括初丧、治丧、出丧、终丧等内容。[12]初丧礼仪包括招魂、变服、讣告、沐浴、饭含等。治丧礼仪包括设铭旌、魂帛,人们吊丧,为死者入殓,亲人成服等内容。出丧礼仪包括卜兆宅葬日、启殡、朝祖、陈明器、送葬(包括在途、路祭、及墓、下棺等程序)、反哭等礼俗。终丧包括大小祥、禫礼等内容。①
2、祭祀祖先
儒家认为,人死后会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为了死后能有一个好的归宿,人们力求自己死后有人祭祀,以至能超越有限的生命,使人的存在得以无限延续。同时在儒家眼中祖先在某种意义上具有神的特性。每逢清明、中元等一些重要的节日,或者遇到一些重大事件时人们都会祭祀祖先,不仅是“孝”的维系,而且通过祭祀也可以得到祖先的福佑。
1、破除我执——生死解脱的关键
破除我执,首先要明白“人无我”的道理。《维摩经》中说:“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非我。”人身并不属于我自己,它也是一种“假有”,一种“空”的存在。不仅人身虚幻,人生也是不实的。《华严经》中关于“音声谷响”、“画图彩色”、“水月”、“浮云”等比喻,和《金刚经》中的“金刚六喻”都就说明了人生是一大空幻。
2、了解十二缘法——生死解脱的出路
《增一阿含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不解十二缘法,流转生死,无有出期,皆悉迷惑,不识行本,于今生至后世,从后世至今世,永在五恼之中,求出甚难。”于是佛陀告诉众生:“若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也就是说只要无明灭,生命就能超脱轮回,达到解脱的境地。《中阿含经》卷十《习相应品》中说:“了解十二因缘流转带给生命的诸多苦恼,便能有信;习信,便有正思维;习正思维,便有正念正智;习正念正智,便有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习解脱,便得涅槃。”这也就是证悟十二缘起法而超脱俗世的价值所在。
3、借假修真——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止恶能使生命不再沉沦,佛教教义中有很多关于断除恶业的内容,都是依据人道而设定的。如“五戒”②“十恶”③等。行善使生命臻于完善,诸善奉行是通向生死解脱之路的功德积累,也是觉悟成佛道路上菩提必备资粮,只有行善才能戒恶。此外,关于生死解脱的世间还有许多方便法门,如往生净土的方便法门,无修而修的广泛法门等等。
六、儒佛的交汇
1、重德养心
儒家极其强调树立道德的主体性,强调立志。孔子说:“为仁由己。”[15]孟子也说:“君子深造之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16]
而佛教更是一种“重德修心”的哲学。佛教讲“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就是修心养德的规范。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